APP下载

民间枕具文化探究

2013-02-15李友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李友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29)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民间枕具文化探究

李友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29)

中国民间枕具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但对其进行研究者寥寥。该文对民间枕具文化进行研究,从枕具使用的历史沿革,枕具附加的社会功能、枕具品类和枕具上所呈现的五福吉祥文化作了陈述,这对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枕具历史;人生礼仪;枕具功能;五福文化

人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枕各种样式的枕具。枕的使用从何时开始难以考辩,原始社会的古人用石块、木头和自己的手臂作枕而睡,《论语·述而第七》载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吃好饭,喝好水,弯臂作枕而睡,是很美好的事。最早描写枕具的是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所述殷商的“帝辛”之枕:“汉诛梁翼,而得一玉虎头枕,云单池国所献。检其颌下有篆书字,云是帝辛之枕,尝与妲已同枕之,是殷时遗宝也。”帝辛即商纣王,从中得知殷商帝王已使用肖形的玉石虎头枕,是纣王与妲已所用,并传承汉代。《礼记·内则》则记述:“鸡初鸣,咸灌漱,衣服,敛枕簟。”人们闻鸡鸣而起,洗漱后,将睡觉的枕头、席子收起来。睡觉的用具属隐私,是不能让外人看见的,这种文明习俗延续至今。枕具不仅具有助睡的功能,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枕的历史觅踪

目前发现最早的枕具实物为战国的木枕、皮枕。木枕,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在纺织品未普及之前,枕具是竹木制作的,所以枕字从木。新疆鄯善三个桥战国墓葬出土了绘有斜线方格的皮枕,枕为长条形,内装皮毛碎片,它反映出西北方游牧民族以牛羊为生活材料的生存方式。汉朝时已有丝织刺绣的枕具,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了用“信期绣”香色绢、香色红茱萸纹锦和起毛锦三种纺织品制成的长方形绣枕,此枕在植物纹锦绢上再用辩子股针法绣出似云气纹的“信期绣”。与这件绣枕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件双层的绢、绮料上绣有“乘云绣”的枕巾,可见西汉使用的枕具已十分考究。新疆民丰北沙漠一号东汉墓出土了一件用织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吉语文字锦料做成的“鸡鸣枕”,是鸡的肖形枕。公鸡的造型,腹部宽厚,两端成犄角式上扬,一角做鸡头,一角做鸡尾。枕上的吉语反映了当时社会“祝寿求子”的心愿,体现了人类对生殖繁衍的追求。北京大葆台西汉墓葬出土了一件青铜龙首木枕,是由四种材质合成,枕两端为昂头青铜龙首,龙犄角、龙牙为玉质,龙眼为琉璃材质,枕身为木质。从汉代的墓葬出土的枕具除木枕外,已有石、玉质、青铜、铜鎏金、漆木、丝织多种材质的枕具。从而看出此时各种材质、形态的枕具已十分丰富。

隋唐时,陶瓷业兴起,陶质枕头开始流行。枕形以长方的、有凹面、倒梯形为主流,工艺为唐三彩和绞胎。唐三彩陶枕上装饰有“宝相花”、“缠枝纹”、“鸳鸯”、“鸟兽”等纹样。唐人沈既济写出了最著名的有关枕具的神话《枕中记》:学子卢生客旅邯郸,旅店中遇道士吕翁。吕授枕于卢生,枕之入梦。其时,店主正在蒸煮黄梁。卢生在梦中历尽荣华富贵,醒后但见所蒸黄梁未熟,因有所悟。后世“一枕黄粱梦”、“黄粱美梦”等词语皆出于此。

宋元、辽金时代,迎来陶瓷枕的发展时期,南北瓷窑均烧制瓷枕。宋朝瓷枕的制造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制作工艺、枕形造型、装饰纹样都是其它朝代无法比拟的。瓷枕的形态多样,除传统的长方形,有扇面、腰圆、如意云、八角形等,还有动物、人物肖形,及建筑等。纹样上花鸟鱼虫、动物植物十分丰富,特别是受科举仕途的影响,文人的诗文书画被大量绘制在瓷枕上。

明清两代,受“清花瓷”发展的影响,清花瓷枕被大量使用,各种动物人物形态的瓷枕也十分流行。清代以前虽不多见织绣枕的出土遗存,皆因织绣品不易保留的特性所致,但依照其它枕具的发展看,想必是十分丰富的。清代是刺绣工艺盛行的时期,产生了著名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此时,绣花枕的风行代替了瓷枕的流行。这种长方形的,内充填谷物的干壳,两头的枕顶上绣着吉祥图案的布枕遍布全国。明清是我国吉祥纹样应用最广泛的时代,“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妇女们用精彩的针法绣出一幅幅有吉祥寓意的绣花枕。绣花枕经清朝、民国一直流传至今。

近现代,除绣花枕外,还有瓷枕、皮枕、木枕、竹枕、藤枕、纸枕、石枕、玉枕、砖枕、布枕(西式)。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的布枕被广泛使用,传统的各种枕具正在消失,目前药枕、竹编凉枕等还广泛使用,绣花枕只有在少数地区使用。

二、枕的社会功能与品类

枕是伴随人一生的寝具,虽具有私密性,在社会生活中,却衍生出一些社会风俗,在诞生、婚礼、丧葬等人生礼仪上枕具都起着不同的作用,也因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各类相应的枕具。

1.枕具与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由于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社会性,每个人必然从属于一定的家庭和社会集团。为了取得社会的承认,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之中的不同年龄段都要举行不同的仪式和礼节,分为诞生、成年、婚礼、丧葬四大类礼节。枕具在诞生、婚礼、丧葬三大礼节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诞生礼仪,是为婴儿出生而举行的礼仪。诞生礼仪的目的是宣告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在其家庭、家族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诞生的习俗的主题是祝福孩子,时间跨度从诞生到周岁,大体上有“三朝(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等。“满月”是婴儿出生后一个月所举行的仪礼,婴儿在这一天抱出与人们相见,家人要设宴宴请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婴儿会得到一个由舅舅送来,姥姥亲手制作的辟邪虎枕。虎枕又叫“布老虎”,是用布做虎形,内塞棉花或谷物的干壳,虎有守户、镇宅、辟邪的吉祥寓意,意为保佑孩子顺利成长,此习俗至今仍在许多地区流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逢端午节,母亲、姥姥还要缝制装有艾草的虎枕、五毒蛙枕送给孩子。旧时人们将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称为“五毒”。传说农历5月5日端午节是邪毒集中之日,人们饮雄黄酒并在门上挂菖蒲和艾草,辟邪消灾。青蛙造型也就是“五毒”中的蟾蜍,让孩子枕睡,意为以毒攻毒。蛙枕的中央有一个杯口大的洞,便于小儿睡觉时放耳朵之用,体现了大人们爱护小儿的一片心。

婚姻礼仪,是为一对男女的结合而举办。结婚礼仪的意义有两个:一是祝贺,二是一对男女通过结婚礼仪向族人和社会宣布建立的配偶关系,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结婚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一个家庭的诞生,枕具自然要新的,新婚的枕具一般由女方家准备。过去女孩从小要学习女红,十几岁便要拿起针线准备嫁妆,其中要给自己和未来的夫君绣制结婚用的夫妻枕。夫妻枕长度为两枕长,枕身用喜庆的红色布料缝制,两端枕顶用五彩丝线绣出“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鱼戏莲”等表现夫妻交合、子孙繁衍的祈喜求子的吉祥纹样。东北地区的满族待嫁的姑娘不仅要给自己绣制夫妻枕,还要为未来婆家的族人绣制数量不小的新枕。结婚前送嫁妆时娘家要将若干对枕顶钉在苫布上,像打着旗帜似的走在送嫁妆队伍的前面,展示新媳妇的刺绣手艺。在新房内要将绣得精美的枕顶布满墙壁,展示新娘子的绣花手艺。结婚第二天,新娘将缝制好的绣花枕头,分送给婆家人,俗称“认大小”,这是通过绣花枕,将自己纳入新的家族。既是见面礼,又是为了取得家族的认同。现在女孩子都不拿针线了,结婚前也就由母亲为女儿、儿子亲手缝制或市场上购买新婚枕头。

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独特方式,表示一个人走完了他(她)的一生,社会向他(她)告别。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悼,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用仪式超度死者的亡灵,使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中国过去以土葬为主,形成了独特丧葬仪式,要经过停尸、招魂、报丧、吊唁、入殓、出殡、安葬等步骤。当人死后换好寿衣,就要枕睡特制的冥枕。冥枕是人枕睡的最后一个枕头,它将随之入殓下葬,在另一个世界陪伴其主人。冥枕也是地位、财富的象征。从历代出土的枕具上可以看到,帝王的冥枕材质高贵、形态威严、纹饰精美,彰显着权势与奢华;民众的则是材质普通、造型生动,纹饰朴实,透露出生活的气息。近代冥枕为绸布缝制,内充填棉花,有莲花、元宝等形态,信仰佛教的老人用莲花枕,表示将赴莲花盛开的西方极乐世界;而元宝枕则是希望死者不愁吃穿带着钱财去阴间。冥枕上往往绣有“二十四孝”、“仙鹤”等纹样,意为后人尽孝,老人驾鹤西去。现在不实行土葬的地区,人去世后依然要枕睡冥枕,入殓纸棺后再火葬。生前使用的枕具是私人寝具,在老人入葬后,要与他(她)生前喜爱的物品一并烧掉,不能留给后人。

2.枕的品类

枕具依材质可分软与硬。软枕主要是绣花枕、肖形布枕、布枕等用纺织品制作而成的,内充填谷物的干壳或棉花等纤维,它透气性强、柔软适度、温暖亲和,适宜人的肌肤,被广泛应用。硬枕有瓷枕、木枕、砖石枕、竹枕、玉枕等,介于软硬之间的有皮枕、藤枕等。硬质枕具主要起到凉爽的作用,多用于酷热多雨的夏季和温暖潮湿的南方。玉枕除有纳凉的作用外,还有美容醒脑的医疗作用。皮枕、藤枕也是用于纳凉枕睡,只是因具有弹性比硬质枕具更舒适。

枕具的功能上除睡觉枕头外,还有医病的药枕、行医号脉的脉枕;有床榻上靠肘臂的靠团枕、小睡的醒枕、能睡能赏能玩的肖形枕、能装钱财的匣枕等。

药枕:将药草或药物充填枕袋,使用时可使药物接触头部,收到祛病防病的效果。这种方法在古代就已应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刺绣枕,里面装有佩兰叶,佩兰为菊科植物,味辛,性平,气清香。有芳香辟秽、祛暑化湿、醒脾开胃的作用。做药枕的药物很多,明目祛头风的菊花、绿豆、茶叶;可医风湿的荆芥;清热败毒的“蚕沙”;驱毒虫的艾草等。现代除使用传统方法制作的药枕外,还有应用现代科学医疗技术制作的药枕,如有磁疗效果的磁疗枕等。

脉枕:用于中医号脉之用,是中医大夫诊断病情的必备用具。它小巧,中间塌陷,便于搁手腕。过去多用瓷制的,上绘有花鸟鱼虫,怕患者枕之凉手,一般外罩布套,讲究的用绣花脉枕套,也有使用刺绣的布脉枕,现在医院和坐堂的大夫均用白色棉布脉枕。

凉枕:因盛夏酷热难眠,故有凉枕。凉枕一般分三种材料,一是竹木、藤条等植物材质。有竹条做枕面,木板做支架的;有可收可放的竹架枕;有藤条、竹篾编成的中空枕等等。二是陶瓷为材料的凉枕,瓷枕内可注凉水,冬天可注热水,可谓冬暖夏凉。三是石制凉枕,有大理石的、有玉石等各种石材雕琢而成,通体实心,热比大,导热好,枕之凉意习习。

醒枕:醒枕,是专门为小睡而制。枕面窄小,宽度仅仅够搁置一头,材质多为竹木,一般为文人在书房使用,读书困乏了或是中午需要休息枕它而睡。此枕只能稍睡一下,如熟睡后,头一偏,头便落枕而惊醒,故名醒枕。醒枕的发明使用反映了旧时文人为了求取功名用功苦读而十分珍惜时间。

靠臂枕:又称“团枕”。过去人们常在床榻上休息、活动,靠臂枕是坐卧时放肘臂用的,使人舒服地坐卧在床塌上。一般为四方形的绣花枕,也有中间镂空的,四面绣花,制作十分精美,起到装饰家居的作用,与现在使用的沙发靠垫同功能。

肖形枕:肖形枕即是仿自然形态的枕。既能睡,又能赏、能玩。材质多样,主要有瓷质与布制。瓷枕一般有猫、狮、虎等动物及小孩儿,还有瓜果、建筑等形态,多为民间青花瓷和磁州窑的黑彩白釉瓷。民间认为,猫能捉鼠,故枕之能避鼠;狮、虎雄威能辟邪,故受欢迎;小孩儿肖形枕,最有名的是宋代定窑的白釉、白胎“孩儿枕”,孩子侧首俯卧,面部表情喜悦而端庄,天真稚气,惹人喜爱。布制的主要有虎枕、狮枕、蛙枕、鱼枕及娃娃枕。肖形布枕是给小孩使用的,既是睡枕又是玩具,是长辈在孩子的百日、生日和端五节为孩子精心制作的礼物,希望狮虎能辟邪保平安,五毒蛙枕能祛除毒虫保安康,鱼枕能给孩子带来利禄等美好的意愿。

匣枕:又称“箱枕”。古时商贾、侠客、行脚僧人等长期旅行者,皆自备枕具、卧具,似箱子的匣枕便出现了,其中空,有盖开启,内可盛钱财,外可上锁,既保护了贵重物品,防止被盗,又能枕睡,一举两得。匣枕内为木胎,外罩耐磨的皮面或髹以漆皮,上绘有各种精美的纹样。匣枕依然流行,但以陈设为主,装入什物后摆放案头、床侧,是为室内装饰。现在的匣枕一律仿古装饰,上面绘有传统纹样,保持古香古色的风范。

三、枕具上的五福吉祥文化

中国是一个崇尚吉祥文化的国度,传统枕具的形态及其纹饰展现出丰厚的吉祥文化内容。我国特有的吉祥文化集中体现在一个“福”字。“福”字本意是双手捧着酒樽进行祭祀,即是祈求幸福之意。几千年吉祥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五福”的观念。早在周代《尚书·洪范》就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认为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人生才是完美幸福的。民众对幸福的祈望,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以及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化为“祈福”、“求禄”、“祝寿”、“迎喜”、“纳财”的“五福”吉祥观念,并在枕头上承载传播。

1.祈福

福,即幸福、福气,《礼记》有曰:“福者,百顺之名也。”百事顺利,诸事如意,当然是福气了。但“幸福”与“灾祸”是相对的,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至。”意为祸是福所依托的,福是祸所隐藏的。祸、福是共存的,亦可以转化的。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靠人的努力去转化、维护,从而争取福的美好结局。对福的祈求,便是民众的“祈福辟祸”思想的体现。福是一种精神文化,“福”涵盖了所有人生美好的愿望与追求

吉祥文化中代表“福”的图形首先是民间崇拜、祭祀的各种神祇,但枕头是人睡觉使用的,上面不能有神佛像。枕的祈福图形与符号有龙凤、蝙蝠、卐字符、盘长纹、云纹、回纹、如意、八宝、佛手、牡丹等。“福”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季平安”、“富贵牡丹”等;吉语有“福禄寿喜”、“福寿双全”等;另外还有表现幸福生活的山水楼阁风景纹,这都是枕具上喜用的祈福纹饰。

2.求禄

禄,即俸禄,商周时称接受爵位为福、得到君王赏赐为禄,后为官吏获得的薪俸之称。封建社会中,官位越大薪俸越多,即所谓“高官厚禄”,《汉书》日:“身宠而高载位,家温而食厚禄。”因此禄也有官位的含义。“科举及第”与“升官进爵”是求禄文化的两大内容,即功名利禄。功名是获取成功与名声显赫之意,利禄是获得利益和吃享俸禄。封建社会,皇帝为了治理国家而招贤纳才,将有知识、有才能的读书人招入朝中做官,后形成了科举制度。金榜题名意味着吃皇粮、享俸禄,地位显赫,光宗耀祖,因此成为世人梦寐以求的心愿。“鲤鱼跃龙门”、“二甲传胪”、“状元游街”等图案表现了登科及第的愿望。朝廷官吏的官职级别与其社会地位相匹配,三国曹魏时期颁布了九品官人法,把官职分为九品,门第也分为九品。“当朝一品”、“连升三级”、“指日高升”等吉祥图案,准确地表达了官人盼升迁、求高位的心迹。官禄世袭一直为世人向往,“太师少师”、“五子登科”、“辈辈封侯”等图案,以不同的吉祥内涵满足人们的世袭网屉的求禄意愿。

众多求禄图形中,由于“鹿”与“禄”谐音,鹿纹成为禄文化的精典符图,“鱼龙变化”、“独占鳌头”和“麟吐玉书”等均为典型的求禄图案,描绘仕途的传统戏剧故事也是长见的纹样。枕上大量应用“求禄”的纹样,主要给丈夫、小叔和儿子年青男性使用,其意愿不用言表。在枕上表现“禄”文化的还有体现文人修身养性的诗文歌赋、格言警句,大多出自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和自己的作品,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心寡欲的文人精神。

3.祝寿

寿,即健康长寿。《诗经,小雅,天保》:“如南之山寿,不骞不崩。”意为希望像南山一样,高而不塌。长寿就是一种福分。健康长寿是人们的追求,《庄子》日:“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但过去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人很难健康长寿,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说,在民间人年过六十岁之后,便要每年祝寿;八十岁以后而亡的人,被称为“喜丧”。人们对长寿的企盼之情,显示了以人为本、珍惜生命、重视现世的文化特征。

道教传说中的神仙都长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寿成为祈寿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寿星,他不但主国家之寿,还管民间之寿,从周代起便有祭祀寿星的隆重活动。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苦苦求索长生不老的灵丹。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去东海寻找仙山,向仙人讨长生不老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仙过海”等题材,均有求仙增寿的寓意。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体现了儒家“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孝道、尊老、养老的传统观念就此形成。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在民事活动中寄托长寿的愿望似乎更加实际。生日祝寿是民间最普及的祈寿活动,为老人祝寿是一件大事。

在枕上使用的“寿”的装饰纹样有松柏树、菊花、仙鹤、暗八仙、寿字等。祝寿主题的图案有“五福捧寿”、“麻姑献寿”、“耄耋富贵”、“松鹤延年”、“福寿双全”,及“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命富贵”等的吉语。

4.迎喜

喜,既喜庆欢乐。民间流传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道出了古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四类大喜事。迎喜文化的核心是祈求人丁兴旺、家族昌盛,既生命的繁衍。远古时期,先民出于生存繁衍的目的,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农耕社会中,祈求生殖繁衍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丁的昌盛直接关系家族兴衰与社会繁荣,因而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结婚生子是人间的头等大喜事,从迎娶新娘的迎来之喜,夫妇在洞房交合的鸾凤之喜,到妇女怀孕有“喜”了,“喜”字体现了生命繁衍的主题。新婚的洞房必定要摆红棗、花生、桂元、莲子等,取其“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添丁进口是家庭的大喜事。生育与生长的喜庆主题伴隨人的一生,从“滿月”的“弄璋之喜”,到“百日”的“百禄之喜”,历经一年一度的“生日之喜”,直至最终的“丧之白喜”,一个“喜”字伴人度过一生。

枕上“喜”的装饰题材更是少不了,每个出嫁的女儿家,婚前在娘家为自己和未来的夫君精心绣制绣花枕,洞房之夜要与夫君枕睡的喜枕怎能不绣上喜的企盼与喜的祝福。喜的象征性图形有:双喜字、和合二仙、喜鹊、百合、鸳鸯、比翼鸟等。围绕迎喜主题的图案有“凤穿牡丹”、“鱼戏莲”、“蝶恋花”、“鸳鸯戏水”、“连生贵子”、“瓜瓞绵绵”、“婴戏图”、“百子图”等。

5.纳财

财,即钱财。财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财源茂盛、官运亨通、事业兴旺、农业丰收等都是财的含义。纳财文化的核心是发财致富。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来说,财有不同的特定内容:对农民而言,五谷丰登、猪肥羊壮就是财;对商人而言,生意兴隆、日进斗金是财;对于封建官员来说,升官就意味着发财。人们把对财富的渴望之情衍化为虔诚的宗教仪式和纳财的习俗,塑造出赵公元帅、五路财神、文财神、武财神、刘海等“各司财职”的神祇,“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金玉满堂”、“肥猪拱门”等始终是年节纳财的装饰题材。

枕上纳财的图案比比皆是,睡在纳财图案的枕头上,自然要做发财的美梦。常见的图形:摇钱树、聚宝盆、杂宝、博古纹、铜钱、刘海仙、金蟾、金鱼、鲤鱼等。

结语:中国的枕具不仅仅是满足了睡的功能,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透过枕的历史发展脉络,让我们看到了枕具材质、形态、纹饰的沿革;知晓了枕的社会礼仪规范和各类枕的功用,展现出丰厚的“五福”吉祥文化。如今中国已经广泛使用现代寝具,枕具都是西式的布枕,因而枕的民俗文化也逐渐灭失,探究枕具文化是为了记住,是为了有意识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

[1]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Z].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12).

[2]王连海.民间枕具[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4).

[3]王抗生,蓝先琳.中国吉祥图典[Z].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3.

[4]李友友.民间枕顶绣[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1)

[5]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左汉中.中国吉祥图像大观[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章永林)

K892.3

A

1008—7974(2013)03—0001—05

2013—03—01

李友友(1959-),女,浙江海盐人,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民间美术、古典园林、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