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山参行业语的规范与人参种植产业化研究

2013-02-15赵亚宏孙文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参

赵亚宏,孙文采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林下山参行业语的规范与人参种植产业化研究

赵亚宏,孙文采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人参是野山参、移山参、园参的统称。国家标准把“林下山参”确立为“野山参”。人参经济,是长白山区的支柱产业。林下山参更是发展长白山人参经济的最佳选择。为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参农将发展目标锁定在林下山参的种植上。经过对长白山林下山参行业语的深入调查与研究,认识到对于林下山参的种植与发展,既能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解决参、林争地的矛盾,与园参相比,降低了生产成本,土地资源又可连续使用,符合科学发展观。同时,将会对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效益。

林下山参;行业语;人参产业;研究

人参是吉林省重要的特色资源产业,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民族产业。吉林长白山人参驰名中外、享誉世界,在吉林省对外交往与交流中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人参是野山参、移山参、园参的统称。国家标准与国家药典称谓不同。国家标准为:“野山参(wild ginseng)是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下的人参(不包括野生人参)。”[1]2;国家药典记载:“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2]820世纪人们把林下山参称之为“籽海”或“山籽参”。[3]32但是在当代人参市场,人们普遍称谓“林下参”、“林下籽货”或“籽货”。笔者认为,国家标准把“林下山参”确立为“野山参”的名称非常好,具有前瞻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种植过林下参的参农都有这样的经验:经过15年或20年的林下山参,其根部的形态,与野生人参(纯野山参)没有区别。如果用树皮苔藓包起来到收购站出售,即使最富有经验的行家里手也分辨不出来。但是在“野生人参”与“林下山参”并存的今天,称谓“林下山参”为“野山参”,还有些叫不响,这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关于林下山参的播种,必须严格做到五不:不移植(画地为牢)、不松土(保证人参主体形态)、不搭棚(自然树荫)、不施肥(连有机肥也不用)、不除草(任其在草丛中苦苦挣扎)。其中最重要的是不移植(画地为牢)。人参确实是一种灵草,非常敏感,一旦移动,芦头、纹理、根须全都发生变化,业内人士一望而知。林下山参的地下部分完全由生长环境决定的。不止一个参农实验过,将野山参种子,种在园参畦里长出的人参形体如同园参,而园参的种子,以锥子扎眼种在深山森林里,15年后长出的人参形体如同野山参。林下山参是长白山区各地的参农以他们的聪明智慧自发搞起来的,它并非科研部门先行实验成功后经过有关部门推广的。因此各地名称各异,比较混乱,即使同县也有不同称谓。据张颖报道,昔日在集安、桦甸、靖宇称为“籽海”;抚松、延边、汪清称“籽货”,安图、桦甸、集安、延边又称“海货”;抚松、靖宇、桦甸、延边又称“野籽”。此外又有“窝老”、“籽老”、“海籽”之称。[4]168-171这些称谓带有民间行业黑话的性质,在字面上并不能反映出林下山参的本质属性。因此,从未来产业化、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出发,建议对其称谓作出规范化处理。

吉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人参的主要产区,近年来人参的产量占全国的80%,占全球产量的70%左右,[5]42出口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六成。然而,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盲目的产业扩张,吉林省人参产业并没有从产能的提高中受益,宜参林地大面积遭到破坏,参农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破坏了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参经济,是长白山区的支柱产业。为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参农将发展目标锁定在林下参的种植上。他们自发地种植林下参,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笔者根据所作的深入调查,认识到对于林下山参的种植与发展,既能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解决参、林争地的矛盾,与园参相比,降低了生产成本,土地资源又可连续使用,符合科学发展观。同时,将会对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效益。因而,笔者认为,种植林下山参,是发展长白山人参经济的最佳选择,且具有以下八大优势:

第一,不破坏原生态,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防止了水土流失。

保持和发展森林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态平衡所必需,因此,那种“伐林栽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园参的栽培,需要毁林开荒,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刨大土,挖树根,平整土地,打畦(做床),移栽,拔草,松土,追肥,采收,一年四季,忙得不亦乐乎。而林下山参种植完毕后,安排好看山人(守望者),看住山场,看守房建在山顶上或山中间。十年树木,15年后幼树长成大树。刚开始,看山人从山下往山上提水,十年后,山多高,水多高,就地掘井取水,用之不竭。林业站办不到的事情,看山人却办成了,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发展林下山参,从根本上解决了参、林争地的矛盾,符合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

栽培园参,需要伐林开荒,是以破坏自然生态、浪费资源为代价。园参价格大起大落,有时候得不偿失,甚至血本无归。吉林省每年需要伐林2000多公顷,再加上木材伐林,导致森林资源的再生困难。虽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大部分参区并没有参后还林,各地参、林争地矛盾突出。发展林下山参,是恢复野山参资源的有效措施。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旨在通过天然林禁伐和大幅减少商品木材产量,有计划分流安置林区职工等措施,主要解决我国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省建设,严格控制或停止审批伐林开荒栽培人参(移栽时候仍需伐林)。发展林下山参,还能增加珍贵木材的蓄积量,留下一片蓊郁的青山,进而取得参丰树茂的良好效果。

第三,林下山参的种植,不需要搭棚、调光,如此一来,不仅节省了人力、棚材(遮阴木材、塑料布)和肥料,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少花钱就等于多收入。园参每帘(15平方米)需要许多棚材,诸如参叉子14根;竹批子7根;遮阳网密度55—65,根据坡相采取不同的网,用黄膜(8—11道)必须用遮阳网,否则晒坏了参苗;用蓝膜(6道)透光率差;各项加起来需要75元左右。清河的大参户李玉拥有1000多帘,仅棚材就需要7万余元人民币。

主要的是节约宜参地的森林资源。6年生的园参最好卖。如果栽培100亩,“越二年另垦生地作畦,仍于秋末栽之;越二年再垦生地作畦,仍于秋末栽之”。[6]2年移栽1次,6年需要移栽2次,每次需要100亩,都需要伐林开荒,否则园参腐烂,到收获时需要300亩,土地资源浪费太大。而种植林下山参,虽然腐烂损失更大,周期比较长,但15年后,按单只货出售,远远超过园参产值。

第四,林下山参的土地资源可以连续使用。

对待掉苗问题,参农有两种做法,有的年年在林下山参苗死亡处补种,有的则不补种,各有道理,因地制宜,不必强求一致。园参则忌连作。园参栽培过的土地收获后,不能继续栽培园参。一般需要20—30年,才能再种人参,否则人参“烧须、病多、产量低”。[7]261参农说,参地的营养成分,被人参生长期间吸收尽了,昔日成了撂荒地,长满了蒲公英,今人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因为园参地里含有少部分底肥(有机肥和氮磷钾),可使作物生长。

第五,林下山参全靠自己随意成长,只需要粗放型管理,不需要像园参那样施肥、除草、松土等精心管理。

林下山参苗在森林里,需要人工看管,属于粗放型管理。人参可谓绿色银行,“人在家里躺,钱在山上长。”一般的参户都是和自己的亲属合伙昼夜轮班看护。为了防止丢失,不敢雇用外人看护。雇2人管理7个月,1年需要花销2.4万。冬天大雪封山,不必看管。清河镇矿山村村主任宫仕福同志说,参农,或分片、分沟、分块管理。全村256户,其中有85户自愿成立合作社连片管理。

粗放型管理也不乏科学管理、法规管理、有效管理,按规律办事最科学。比如:清林子,要按时进行。参农注意积累经验,一说春暖花开时,把小树丫子贴地皮割下来,伏天挨片割草,草太多参苗不抗欺,成活率低。一说在6月份割树条好,割早了还会发生倒效果,达不到目的。在立秋前,小树的浆上足了割树条最好,翌年春天不发。五六年后,粗粗拉拉割草即可。灭鼠害也有规律,老鼠逢五逢十吃人参,参池地头不吃,单吃中间地段。捕鼠方法比较多。普遍采用机械灭鼠,诸如下夹子、下地箭、下地筒(木制)。尖嘴香耗子体长1寸左右,长有猪拱嘴儿,拱土单吃人参的主根,为害最严重,用新式的铁管捕鼠器比较好。要抓住鼠类的生活规律灭鼠。阴雨天,老鼠不出动,躲在鼠洞里,忍饥挨饿,一旦开晴就跑出来找食吃,吃人参根。用矿泉水瓶装灭鼠药,顺坡放在人参地里,老鼠随时去吃,效果最好。瞎耗子拱洞寻找食物,不粘泥、不粘水,吃地蝲蛄、蚯蚓,满山拱洞与人展开“地道战”。用大米、玉米拌药不好,最好是油料作物,以瓜子仁拌药,效果最好。现在的灭鼠药效果好,雨一停就下药,前边下药,后边死。黑鳖虫成片吃人参,需要打药,否则2年吃光。上述属于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参农最难对付的是野猪。野猪三五头一起活动,危害极大。野猪把人参茎叶拱到一边,专吃人参主根,严重危及林下山参的生长。没有猎枪打,也不允许打猎。看护人严守法规,手持响器满山巡视,发现了野猪,只能敲铁桶、敲锣、放鞭炮哄走。有的人家采用铁蒺藜维护起来。铁蒺藜造价太高,一百亩地需要量很大。参农普遍反应,现在野猪控制不住了,呼吁政府开禁。不让地方打野猪,政府组织警察打也可以。这关系到长白山区参农的经济问题。据悉,仅集安、桓仁两地,1年损失200万元人民币。

当然,林下山参掉苗较多,成活率比较低。头一年死亡25%,第二年又死亡率25%,第三年还是25%。林下山参,任凭它接受大自然赠与的食物,经过九死一生的苦苦挣扎,最后的结果,种100颗种子,15年后剩10%就算大获成功了。

第六,15年以上的林下山参,其根部体型和内在质量等同野生人参。

林下山参是野山参的接续。那自然传播、生长在深山密林的原生态人参,已经濒临灭绝,所剩无几了。人工种植的林下山参,15—20年后其地下部分酷似野生人参,即使资深的野山参的鉴别专家也难分辨出真伪来。

林下山参的质量究竟如何?从2004年至2007年,经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科研所所长助理张文驹教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资源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程舟教授和上海雷云上药业有限公司(神像参茸分公司)高级工程师万树文等三单位联合考察组,连续4年到集安清河镇对15年生以上林下山参进行考察、化验的结论是,15年生林下山参,在根部体型和内在质量上等同于野山参。中科院老专家魏立新先生是人参的喜爱者,他也来清河考察,获悉上海三单位的考察、化验的结果,从此改变往昔的看法,过去吃园参,现在改吃林下山参。林下山参与野山参的区别是什么?“野山参是自然播种,林下山参是人工播种。野山参籽落在树叶上,没有成活的可能性。单靠树叶烂成泥土,所用时间太慢,只有通过踩踏,参籽才能落在土层上,很少进入土里扎下根吸收养分,初期生长太艰难,逐年缓慢长成。林下山参初期,参籽是人工破土种在5厘米深的土坑里,拔芦快,专家经过化验证明药效是一样的。”老裕兴参茸行经理杨学健先生这样说。

第七,种植林下山参本小利大,经济效益可观,前景辉煌。

据清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陈民序同志提供的2011年10月调查统计,集安全市已发展林下山参约为8600公顷,清河镇发展面积达到3035公顷。按清河镇矿山村在山各年生林下山参数推算,全市1—8年生的约为2580公顷,9—14年生的约为5840公顷,15年生以上的约为170公顷;清河镇1—8年生的约为910公顷,9—14年生的2065公顷,15年生以上的约为60公顷。如包括热闹林场职工发展的林下山参,清河镇林下山参总面积可达到3200公顷。

林下山参的价格是人参、西洋参无可比拟的。北京同仁堂、上海神像等知名公司购进的一等林下山参(野山参)售价为,每公斤149万元,(指鲜参每支重80克左右的),最低等的(鲜参每支重13克左右的)每公斤30多万元。清河人参市场价格为:一等林下山参售价为,每公斤16万元左右,末等的每公斤5万元左右,比同仁堂、神像的价格低近10倍。

清河镇矿山村销售1 5—2 0年生林下山参(野山参)的4个典型户,共销售了19亩,收入346万元,平均每亩收入18.2万元;史文新销售15年生以上林下山参50棵,收入12万元;参农张炳德销售16年生林下山参(野山参)1.5亩,收入39万元;参农赵吉刚,2011年销售了14亩16年生的林下山参(野山参),收入248万元,平均每亩收入18.7万元;赵吉刚还以10万元的价格销售给二道村王桂秋1亩地林下山参(野山参),王桂秋转手销售了30万元,后来这一亩林下山参(野山参)又以80万元的价格销售给辽宁桓仁一客户。按此推算,全集安市2011年,15年生以上林下山参(野山参)的下山参面积约为170公顷,产值约为4.7亿元;清河镇林下山参(野山参)下山面积约为60公顷,产值约为1.66亿元。

笔者亲自采访矿山村村主任宫仕福、书记邹森同志,得知2012年该村林下山参销售新情况,计生员杨克香销售了5亩13年生林下山参,收入51万元;丁兰全销售了5亩16年生林下山参收入53万元,加上前几年他零售所得已经达到百万元户;赵吉刚销售了13亩13年生林下山参,收入270万元。

从市场情况看,15年生以上的林下山参(野山参)深受客户的青睐。绝大多数参农都打算将自己的林下山参(野山参)管理到1 5年生以后下山上市。按现存林下山参(野山参)面积推算,2016年,全集安市应下山15年生以上林下山参(野山参)约为5840公顷,按每亩18.2万元计算,产值约为159.4亿元。扣除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损失,按10%计算,产值可达到15.9亿元,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6年农业产业十大基地实现产值50亿元”的31.8%;清河镇15年生以上林下山参(野山参)面积2056公顷,产值约为56.3亿元,扣除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损失,按10%计算,产值可达到5.6亿元。这是清河参农的辉煌愿景。

目前,集安清河人参交易市场销售的人参,大多数是园参趴货和移山参,林下山参(野山参)仅占10%,供求关系比较稳定,15年生参形好、个头比较大的林下山参(野山参),价格呈上扬趋势,并且供不应求。参农发家致富了,各个笑逐颜开,买车、购单元楼,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同时也惠及全体山区人民,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繁荣。

第八,林下山参的大面积种植,对野生人参来说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是空前的、大规模的,是参农自发的行为,带动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东部大部分参区和所有国有林场繁衍林下山参,拓展了人参生态资源,持续百年后,必将成为永不枯竭的财富,为人类生存、健康造福,必将做出新的贡献。因此,我们说,林下山参(野山参)的前景是辉煌可观的。

[1]仲伟同,曹志强,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765—2008):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11).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李向高.山参的鉴别[J].中药材科技,1980(4).

[4]张颖.人参的鉴别[G]//全国人参科技资料汇编审委员会.全国人参科技资料汇编.北京:国家医药管理局出版社,1987.

[5]张国荣,庞立杰,董宇.关于人参栽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人参研究,2007(3).

[6]刘天成,等.辑安县志[M].长春:吉林省图书馆,1960年油印本.

[7]王铁生.中国人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章永林)

F127

A

1008—7974(2013)03—0027—04

2013—03—15

赵亚宏(1964-),女,吉林梨树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民俗学、人参文化、现代文学;孙文采,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人参文化。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白山采参行业语的调查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343。

猜你喜欢

人参
可以饱食的人参 晋臻长山药
“冬吃萝卜赛人参”有新解
从《人参论》看徐灵胎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清代的人参故事
人参娃娃
胡萝卜为什么被称为“小人参”
胡萝卜为什么被称为“小人参”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