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2013-02-15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科学发展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哲学研究

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它与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在内容和影响方面有着很多通识之处,该文旨在有助于我们对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和相关的基本内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并且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5、16世纪;人文主义;科学发展观

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都有着各自的时代背景及基本内容,但它们在内容和影响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观历史,基本了解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相关的基本内容,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的兴起及基本内容

(一)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的兴起

人文主义于14世纪末首先在意大利北部的罗马和中部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兴起,以后传播到西欧各国,到了15、16世纪成为欧洲广泛流行的一种思潮。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人民群众反封建运动的发展,在欧洲文化思想史上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它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斗争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是整个反封建、反教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世纪文化的没落与资本主义新文化的诞生。在这一运动中,大批先进的思想家,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广泛的领域内对宗教神学、经院哲学和各种旧的传统观念开展了无情的批判与斗争。他们最先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即提倡一种与封建神学不同的、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历时甚久,范围很广,流派繁多。人文主义者有的思想比较激进,较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有的思想则比较保守,接近贵族,甚至出入宫廷,寄食豪门。在人文主义最盛行的时期和地区,有些显贵要人乃至个别教皇也附和人文主义。

(二)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

人文主义虽然流派繁多,人物各异,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但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指导思想,大致说来,则有如下一些基本内容:

第一,反对神权对人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均力图证明上帝的伟大和人的渺小,把人说成只是上帝的工具,宣扬“人应当蔑视自己”。人文主义者为了新兴资产阶级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反对神权统治,反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佩脱拉克谴责罗马教会是“野蛮凶狠的庙堂”、“黑暗的监狱”和“充满了欺骗的地方”。薄伽丘指责上帝是对人类残酷至极的,无论是教皇还是主教,都是“寡廉鲜耻”、“无恶不作”的,根本没有资格管理别人。拉伯雷揭露宗教教条和教会扼杀人性,窒息科学,阻碍社会进步,斥责罗马教廷是“对人类的威胁”。人文主义者鞭笞神权神性的同时,又歌颂“人”的力量的伟大,人性的崇高,要人们把目光从神权转向人,追求人的独立地位。他们自豪的宣布:“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有”①。人文主义者虽然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但是他们尽力抬高人的地位,使人摆脱神的奴役,把人与神并列。莎士比亚在其名著《哈姆雷特》中热情赞叹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②人文主义者的这些思想和行动,反映了他们所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愿望和乐观精神。

第二,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享乐主义;反对来世幸福,提倡现世幸福。“原罪”、“救赎”、“来世报应”等教义,要求人们放弃暂时的尘世生活享受,绝情除欲,忍受痛苦,去追求永恒的“天国”。人文主义者无情的揭露它的虚伪性,痛斥僧侣们要别人禁欲苦行,而自己却是贪得无厌的过着腐朽糜烂生活的“伪君子”、“假善人”。薄伽丘说,僧侣们宣扬所谓引人进入天堂,实际上是叫人们去填满他们的钱袋。爱拉斯莫指出,禁欲说教的目的是:“设法使别人远离肉欲享乐,为了自己更痛快的享受”。蒙台涅认为,一个真正能够享受自己生存之乐的人就是神圣完美的人。总之,人文主义者以享乐主义否定禁欲主义,认为快乐和幸福就是善,就是美德;幸福快乐就在今生,不在来世;幸福快乐是感性的快乐,而不是虚幻的纯精神的。这种现实的幸福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积极投入现实斗争,改造社会,争取幸福的巨大热情。

第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在中世纪,人们不只遭受神学教条和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的束缚,还受到封建专制主义与等级制度的禁锢,变得自卑、自怯、自甘屈辱。人文主义者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要求砸碎封建等级制的枷锁。薄伽丘说:“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条最基本的法律被世俗的谬见所掩盖了。”③他在其所描绘的理性社会的雏形“德廉美修道院”中,规定了一条规则:“想做什么,便做什么”,认为只有在这样充分自由的环境里,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巨人”。人文主义者的这些思想,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宗教和封建的束缚,获得雇工自由、贸易自由、政治自由等权利,以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二、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及基本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发展,是人类从古到今的不懈追求。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主体能力,不断从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历史局限中摆脱出来,逐步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的权利与价值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影响了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平、发展、合作、人权成为日益强劲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必须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各项权利,努力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④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更好的把握当今时代的特点和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和牢牢把握世界格局;才能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才能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的执政使命、执政特点和执政方针、领导方式,从而不断深化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第一要义: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⑤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发展。要做到科学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完善体制机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考虑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发展是不是科学、衡量发展有无成效大小的最高标准,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并且必然走上歧途。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尊重广大人民的发展实践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必须将广大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与价值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和落实到实处,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合理需要,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⑥

5.根本方法:统筹兼顾。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和制定政策;在谋划发展、领导发展、促进发展的过程中,着眼全局,兼顾各方;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及时补缺,照应阶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6.目标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丰富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路。

7.总体战略: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

三、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共性

(一)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内容上的共性

1.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们在关于人的价值方面却有着共性即肯定人的价值,提倡尊重人的尊严。

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歌颂人的伟大,赞扬人的价值,提倡尊重人的尊严。这种思想我们从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和文艺家的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名著《哈姆雷特》中热情赞叹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微未斯把整个世界比喻为一场宏伟壮观的戏,其中最伟大的角色不是神而是人,人具有无限的能力,人成为众神惊羡和赞美的对象。与这种提高人的地位的观点相应,这一时期的一些艺术家摆脱了中世纪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传统,创造了以直接描述世俗生活和世俗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并且大胆的利用解剖学的成就,来着力表现人的自然机体,表现人体美,从而使艺术开创了新局面,获得了新生命。达·芬奇的杰出的世俗肖像画《蒙娜丽莎》,画出了一个人间少妇的青春,在苍白、空虚的圣母画像充斥一时的画坛,放出了令人炫目的光芒。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本质精神,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当代形态,是我们党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工作路线。⑦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民群众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都肯定了人的价值,并且提倡尊重人的尊严。

2.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都重视发展科学文化和培养人才。

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反对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推崇理性,重视科学知识。天主教泯灭了人的理性,迫使人们盲目信仰《圣经》教条,绝对服从权威言论,稍有疑义就是判经离道,大祸临头。这种蒙昧主义的恶果使文化凋零、科学停滞。人文主义者坚信人的力量的伟大,坚信人具有感觉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能够认识自然、造福人类。因而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怀疑和否定“权威”言论,要求恢复理性的权威。微未斯指出,人不仅有和谐的肉体外表,更有神妙的理性的心灵。人创造发明的东西已教你赞叹不止,人还有记忆力,从而具有预见未来的先见之明。因此,人文主义者认为,应该运用人的理性,大胆怀疑,大胆思索。这些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渴望探索自然,发展科学文化,培养人才,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愿望。

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路径就是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可见,在发展科学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共同之处。

(二)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都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的先声,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幸福主义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主义反对蒙昧主义,以自由平等思想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这种进步的社会新思潮,第一次冲破了宗教、封建的樊篱,沉重的打击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精神独裁,唤醒了人们的理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在未来夺取政权做了思想准备。人文主义对蒙昧主义的批判,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它对宗教哲学和经院哲学的批判,使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最初表现,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伟大斗争的思想表现。它的广泛传播有力的推动了西欧各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局出发,对于“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于发展的本质、内涵、要求、目的、规律的深刻揭示,又是对于如何认识发展、如何推进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系统建构,是关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都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只限于资产阶级上层学者和新贵族中流行,与广大劳动群众并无联系,因而不能成为发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同时,它所肯定和追求的只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人性和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它以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来代表全人类的利益,以资产阶级本身的特性代表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超越,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切实贯彻好科学发展观。

[1]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尹星凡,等.现代西方人文哲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4]杨寿堪,等.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6]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7](意)E.加林(EugenioGarin),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8.

[8](美)大卫·戈伊科奇,等.杜丽燕,等.人道主义问题[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9]陈来.人文主义的视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10]孔令平.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及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1]李士坤.对“以人为本”的解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03).

[12]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责任编辑:卞实)

In the 15thand 16thCentury Humanism a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LIANG Jing-sh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scientific judgment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put forward on the foundation,it reflects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complied with the world development trend.it and the humanism of the 15thand 16thCentury in the content and influence have many similarities,this article will help us to have some basic understanding on humanism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help us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he 15thand 16thCentury.

the 15thand 16thCentury,humanism,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262

A

1008—7974(2013)03—0034—05

2013—02—25

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科学发展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