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2013-02-15陈立军何国清
陈立军,何国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
谈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陈立军,何国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短腿,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性障碍。理论缺乏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滞缓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切实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理论的探索与创新: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价值,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接受性;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功能,转变实践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审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单纯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走向知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理论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从过去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状况来看,虽然学术论文及著作数量不少,但主要侧重于进行操作层面的探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问题研究付之阙如。在此,笔者抱着创新勇气和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思考,期望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探索方面抛砖引玉,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有所助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前瞻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价值
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过程来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首先来自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与环境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交感反应,这种认知是具体的、个体的、高度情境化的,生存环境能够对个体构成生动而强烈的感官体验,这是构成认知主体的直接经验。当人类获得理性思维以后,其认知能力发生质的飞跃,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知世界,而且还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认知,这是人类产生语言和文字以后通过抽象符号作为信息传递媒介而获得的巨大进步。虽然人类具有对抽象概念的认识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能够取代直接经验的认识。由于语言和文字都是高度抽象化的信息符号,在具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缺陷。陶行知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实践性成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显著特征。陶行知把“做”作为教与学、行与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实践与理论等等之间的中介而予以充分重视。陶行知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做”的方法。他说:“‘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1]4在此,我们不禁想到波兰尼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以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即明确知识;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人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即默会知识。同样,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也认为,除了可以编码化的明示知识(如语言、文字、图像)外,知识系统中还包括难以转变为语言或文字,或者转变起来不经济的默会知识(如风俗、习惯)。这种默会知识与奥克肖特的“传统知识”或“实践知识”比较接近,虽然未被人明确认识却在社会活动中被遵守并发挥重要作用[2]23-2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语言文字所获得的信息量与亲身经历者所获得的信息量必然存在差距,亲身经历者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在经历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接触,传送给大脑的信息量充分而全面。因此,亲身经历往往会留下很深的记忆,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四个基本要素,如何准确地把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关系,这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本质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中的“接受”,反映和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对于外来信息,受教育者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行选择,并且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解释,最后把这些新的信息整合加入现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映、择取、理解、整合和外化践行等一系列环节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本质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客体的性质状况与接受主体的接受特性相适应、相接近、相契合的主客体互动关系。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相契合程度高,可接受性就高,反之相契合程度低,可接受性就低。这就是说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等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3]接受主体动力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是否有效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积极反映、选择、整合,使之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接受动力决定着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的积极性、选择性,以及接受方式、方法和接受数量。一般情况下,有接受动力才会有接受行为。接受动力可以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个体的需要是内在动力之源,社会的需要是外在动力之源。
二、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揭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张汝伦认为,实践即指人的生命实践、人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它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是趋向目的的过程以及本身就是目的的行为[4]5。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大多认为实践教学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或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例如,黄焕初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一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6]12。然而,以新的教学理念视之,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理解和诠释不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人本身的存在方式[7]34。实践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以后的人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行合一,而不仅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分成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类别,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特指课外实践活动,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实践活动。其中,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性要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实践教学构成中的最核心的要素,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性要素,又是通过实践教学接受教育的客体性要素;教材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客体性要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念反思与转变
人的存在过程是物质和能量的获取、消耗过程,学习一方面有助于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同时,学习本身也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人类在学习过程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只对自身有利的学习感兴趣,尤其是对能够迅速发挥作用的学习感兴趣。在此过程中,虽然不存在对“付出”与“得到”之间的回报率问题进行精确计算,但人的趋利避害本能及潜意识会不自觉地驱使人做出最有利的判断和选择。我们在责备当代大学生的叛逆和悲叹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奈的同时,不能不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功利选择规律给予足够地重视,甚至有必要以此作为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逻辑起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根据包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提倡“以人为本”,把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开发,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意识和参与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如果将学生置于封闭的环境之中,脱离现实世界,脱离实践教学,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呼唤,其教育功能就会显得软弱无力[8]301。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知识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其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得到密切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行为者,因而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容相依的,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差异[9]119。反思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只是充当听众、旁观者的角色,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中没有自己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为适应当代社会而学习的需要。进行课堂实践教学的关键就是要突出学生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形成互动的局面。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中自身的参与,亲身体验知识与积累经验,感知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与实际发展,特别是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对理论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加激发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渴求,激发其创造的欲望与激情。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10]296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着把实践和教学混同甚至等同于校外实践或社会实践的认识误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进行学科理论的讲授,是理论的灌输,是间接经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学科理论的理论体系;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学习只能在课外进行,于是就有人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在课堂外进行的社会调查、见习、参观、服务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将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将实践教学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较,尽管它具有实践活动的某些特征和形式,但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通过中介系统改造客观世界、实现客体价值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则是旨在改造主观世界和优化主体能力的现实性活动。就活动的目的而言,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对客观世界或特定客体的改造为目的,而实践教学活动则以培育和优化主体的能力为目的[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仅仅局限在社会实践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就难以真正体现和贯彻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和新精神,也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教育教学的途径,从根本上妨碍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加强。由于传统观念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教学、校外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实施实践教学就是要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校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见习或实习活动,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有些人借口高校在连续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经费紧张,很难组织和安排实践教学而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英〕F.A.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
[3]高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刘红英.“两课”实践课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9]刘沂.求实与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研究论文集[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李瑞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
(责任编辑:吕增艳)
D641
A
1008—7974(2013)03—0106—03
2012—12—09
陈立军(1970-),湖南武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何国清(1965-),女,湖南望城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与实践”(项目批文:湘哲社领[2010]10号,项目编号:10B26);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2012年度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