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13-02-15唐连凤
唐连凤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文关怀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唐连凤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高师院校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尤为突出和重要。如何搞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文章从高师院校、高师院校教师(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三个维度,结合实际,全面阐述了人文关怀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人文关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高师院校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如何搞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为高师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结合实践,围绕人文关怀主题,从高师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三个维度,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作一尝试性探究。管见所及,撮述其要,期望指正。
一、从高师院校维度,探索人文关怀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高师院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这是当今世界最难做的事情之一。“以学生为本”是高师院校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杨叔子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1]。这段话体现了大学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首先全校上下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因为人文关怀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好表现,最佳方法。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行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一是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二是尊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尊重大学生人格;四是尊重大学生兴趣。关注这些尊重是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高师院校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增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
目前,高师院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四年制本科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种课程设置与其他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没有什么两样。我们认为,高师院校主要是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这种教育目标的特定性决定了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上述四门课程要求,还应该增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献身教育为重,以献身教育为荣,以献身教育为乐;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师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师德修养,为他们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奠定基础。
(三)构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创造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的总和,具有多元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前瞻性。”[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发生是潜移默化的,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的。所以,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师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文关怀”为主题,一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这种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抚慰,思想困惑和烦恼得到解决,归属感、尊重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得到认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高师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外的一个重要路径。
(四)建立健全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
当今在校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丰盈的物质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面临学习、交际、情感、就业、外界环境复杂等压力挑战,许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表象上看是心理问题,但从根源看是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高师院校建立健全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需求问题。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高师院校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
二、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维度,探索文化关怀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高师院校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高师院校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不能冷漠、关心人,体贴人;要有爱心、善心、人文情感。具体体现:听到母亲的呼唤就温馨满怀;看到小草发芽就满心惊讶;看到黄叶落地就怜悯生命;听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就热血沸腾;看到失学儿童就黯然神伤;看到社会上一桩桩暴行就怒发冲冠。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朋友,使未来的教师具有人文素养因子。
(二)深化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就是把人文化理念贯彻到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突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给予人文关怀。”[3]一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注重教师主导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方面。导就是启发、引导。任课教师在实施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妥善处理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努力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疑难困惑紧密联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考核方式实行开放化,重视学生平时表现及实践能力的考核。
三、从学生维度,探索人文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觉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4]高师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强调人文关怀,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但归根到底这种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外力塑造,必须把这种外力转化为内力,才能达到内化人的作用。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提高能力、综合素质是自己的事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完善自我教育。
(二)帮助学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社会心态是决定人生、事业成败的关键。良好的社会心态应该是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师院校的大学生要培养这样的社会心态。然而,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心态,如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压抑焦虑、空虚迷惘的心态;麻木冷漠、失信失安的心态;怨恨不满、失衡偏激的心态,对高师院校大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具有这样的不良心态,严重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高师院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是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与机会,认同、尊重大学生的能力与创造,增强自信心;二是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多角度看待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平和心态;三是多向学生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榜样、模范事例,用正面力量减少负面影响。
总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方能行之有效。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1]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唐连凤.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化改革理性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
[4]黎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责任编辑:吕增艳)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ies under Humanistic Care Perspective
TANG Lian-fe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Normal universities'special mission,decid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nd important.How to improve the normal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workers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exploring and practicing.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normal universities,university teachers(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nd students,combining with reality,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the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humanistic care perspective.
humanistic care;normal 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h
D641
A
1008—7974(2013)03—00103—03
2013-03-10
唐连凤(1964-),女,吉林集安人,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文关怀视野下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4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