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润苍雄沉浑高洁
——明末清初龚贤山水画艺术特色研究

2013-02-15黄飞雪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龚贤用墨用笔

黄飞雪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墨润苍雄沉浑高洁
——明末清初龚贤山水画艺术特色研究

黄飞雪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龚贤是明末清初重要的绘画流派“金陵八家”之首,他的一生是艺术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悲剧性和戏剧性的一生。他所创造的“积墨法”及其独特的“墨龚”风貌,无论是与前人还是后人相比较都独具个人特色。该文通过对龚贤凄苦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师承关系以及艺术主张的回眸与探讨,尝试分析其各个时期的山水画艺术特色。

龚贤;山水画;积墨法;“黑龚”

作为“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在传承前人经典山水画理论和技法的同时,经过近一生的努力与实践,变革了中国山水画技法中的“积墨法”,创造了独特的“黑龚”风格。龚贤的山水画无论在画面布局、用笔用墨、技法表现、艺术境界等方面,都能自成一家,艺术特色极为鲜明,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凄苦、惨淡的生活经历与山水画

龚贤(1618—1689)是明代末期清代早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家。又名岂贤,字半亩、半千,号野遗,又号称钟山野老,柴丈人,今江苏省昆山市人,长期居住于金陵(今南京市),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龚贤为“金陵八家”之首。

艺术源自生活,源自艺术家的心境。从这一道理上讲,我们不难看出龚贤的山水画发展轨迹。龚贤的一生可谓是较比悲苦的一生,虽然他出生在一个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官宦家庭,童年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但其幼年丧母、早年丧妻,家境贫寒的生活经历,改变了龚贤的绘画心境与艺术表现行为。尤其在四十岁以后,龚贤的山水画面貌发生很大改变,画面逐渐呈现出“黑龚”那种压抑的独特面貌。画面气氛虽然还是较比平和宁静,但与其早期安逸生活状态下所表现的“白龚”、“灰龚”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有明显区别。这说明现实生活不仅煎熬了艺术家的肉体,而且也濡染了艺术家的心灵,同时也铸就了龚贤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二、龚贤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就绘画作品而言,作品的艺术特色应是艺术家一生的追求,可能多数艺术家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作品的艺术特色,因此作品只能是所谓的继承和复古。作为一代山水画宗师的龚贤,艺术特色的创造绝非偶然,他不仅仅对自己所处时代山水画创作的复古思想有悲剧意识,而且还有跨越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并且龚贤又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注重师法自然。他的山水画作品多以五代时期董源、巨然的技法为根本,以宋代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照米氏父子、沈周等山水大家的笔墨气韵,同时融入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悟,最终创造出了浑沦中见秀逸的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一)大气、饱满的构图特色

有人讲最完美的构图形式在自然中,龚贤山水画构图的创新吻合此理,他不仅吸收古人的经典构图规律,重要的是他能够从大自然中提取画面构成的意象符号,发挥自己的超前思维构成画面,形成颇具时代气息的形式美感,这在前人的作品中是不曾见过的。下面以龚贤的山水画作品《临董源山水图轴》为例,来阐释这一构图特色。作品构图为全景式,画面的中心位置画了几组俯视角度的茂林秀树和白色三角形茅屋顶,非常引人注目。山石林木总体以c字形势态排列,回环向上,以三角形排列组合而成的山石与树木、房子皆形成向上升腾之势,给人以耸立向上之感。画面中部右侧的大面积空白与画面中其他部分繁密的山石树木形成强烈的疏密、黑白、繁简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和韵律美。此幅山水画作品构图,既遵循了传统“三远”构图法则,又有现实自然山川的痕迹。作品构图大气宏伟,苍茫浑然,使人看后心旷神怡。

能体现以传统平面形式构成的作品,如《山水册》中的作品。画面表现的是江南山水常见的田间景致。画中表现了树木、田埂、房屋等,画面设定了三个层次,即前景、中景和远景,在构图表现中有明显的平面分割痕迹。树木构成不同方向形态的“线”,船只、茅屋等所构成的“点”,山体、河岸、水面等构成的大面积的“面”,组织成一幅幅具有不同构成特色的画面。龚贤能够将大自然中的具体物象抽象为点、线、面,然后借用古法进行有节律的组合,最后构成一幅既有传统构图成份,又具构图特色的山水画。

另外,“满”构图的形式是龚贤山水画的重要特色之一。他的山水画一般情况下物象分布比较密集,布满整个画面,但“满”而不塞,他常常用云带、河溪作为白气,这些白和画面中其他的黑和灰形成节奏变化和对比,或多或少的不规则形空白给画面增添了灵动的视觉效果。从整个画面来说,很有气韵和灵气,有地方山水之特色。

通过上述对龚贤山水画构图的深入分析,认为龚贤的山水画主要有两大特色,其一是龚贤的山水画构图着实吸收了前人的画面构成规律,并在传统构图规律的基础上,将点、线、面构成元素在画面中的构成作用发挥到极至。同时也能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融入到画面的构图中去。其二,“满”构图是龚贤山水画的重要特色,他能够利用画面的分割和留白处理好“满”而不塞的构图效果。龚贤的山水画在构图理念和构图形式上有很强的开创性,画面能够给人以大气、饱满的视觉享受。

(二)用笔用墨特色

从先“理”而后“术”画理的角度上讲,龚贤经过对传统山水画用笔用墨理论深入的领悟,又对前人的经典山水画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实践。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概括为三个方面:笔墨、丘壑、气韵,舍一不可为画的经典主张。气韵为内在的,丘壑为外在的,而笔墨则既连结着内在的气韵也连结着外在的丘壑。为此,他着手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用笔用墨技巧,龚贤在山水画实践中,强调中锋用笔来塑造出一种极其厚重的、质朴的山水世界。下面我们再从“白龚”、“灰龚”和“黑龚”三个时期,对龚贤山水画的用笔用墨艺术特色进行概略性的阐释。

1.“白龚”时期简约淡雅的笔墨特色

龚贤的早期山水画作品意境空灵、淡远,画面以线条勾勒为主,略施淡墨渲染。能体现出明末时期特有的简笔画风,以“白龚”为主。下面通过龚贤“白龚”时期的一张代表性作品,来分析一下龚贤在这一时期的用笔用墨特色。作品《江山林屋图卷》,画面整体的视觉效果极为清淡,笔墨结构简练清晰,树木、山石、亭台、楼阁多以中锋用笔,转折方圆有疏有密、虚实相间,并以淡墨干笔皴擦、点染,山石树木,虽清淡雅致,但厚重无比。此幅作品虽笔少墨简,但已足能说明白龚时期龚贤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独特审美特征。

2.“灰龚”时期较为繁复的笔墨特色

“灰龚”时期的作品,就笔墨造型而言,是在白龚时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语言的充实,但绝不是笔墨的单纯增减,而是自我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自成一格,别具特色。以《自藏山水册》为例,说明此理。此图在用笔用墨方面与白龚时期的作品相比较,气韵明显浑厚贯气,笔墨层次丰富细腻,对比柔和自然,墨色虽比白龚简笔风格稍微厚重,但不浮躁,画面气氛静穆、平和、自然、高洁。

3.黑龚时期苍劲浑厚的笔墨特色

这个时期的画风沉着厚重,苍郁浑沦,画面的墨色浓重压抑。通过作品不难看出墨在纸上一笔笔反复的皴擦痕迹,像是每一笔都代表着龚贤内心无尽的愁苦、伤痛和压抑,龚贤以这样一种不厌其烦的反复笔法来排遣和宣泄无处释放的复杂思想情感,但愈是想将这些悲苦抛之脑后,愈是抛之不尽,反而愁上加愁,苦中更苦。于是只好一张一张的画,一遍一遍地说出他内心想表达的情感。最终,“黑龚”山水画的面貌给后人留下了无法泯灭的印象。“黑龚”面貌可谓是龚贤晚年时期的主要画风,是龚贤作品中笔墨浓重的一笔。此时期的龚贤山水画笔墨特色为淡墨干笔勾勒,积墨时或干积、或湿积、或浓积、或淡积,总之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形成一种浑沦苍茫的画境。“黑龚”时期的山水画笔墨最具特色。如,“黑龚”时期龚贤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溪山无尽图卷》。此幅作品,笔墨浑然含蓄,有很强的节律感,笔法生动熟练,节律有致。完全彰显了“黑龚”时期龚贤的山水画笔墨特点。

综上所述,龚贤的一生虽然是悲苦、孤寂、清贫的一生,但他在山水画艺术的创新上却为世人留下了无价的艺术财富和思考,从他的艺术轨迹上看,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传承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开拓者与创造者,他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提出许多独特的山水画艺术主张,同时也创造前无古人的“黑龚”风貌,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泯灭的一笔。

龚贤留下的不仅仅是灿烂的艺术瑰宝,更留给人一种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更应该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是促进一个时代文化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1]石炯.构图:一个西方观念史的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8.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道云.龚贤研究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品风)

J204

A

1008—7974(2013)03—00101—02

2013—03—13

黄飞雪(1987-),吉林辉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

猜你喜欢

龚贤用墨用笔
龚贤山水摭议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浅析龚贤《溪山无尽图》中的光影表现及其艺术价值
微思考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