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于自然的真我表现
——议明代山水画的的表现境界

2013-02-15王晓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董其昌笔墨山水画

王晓华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源于自然的真我表现
——议明代山水画的的表现境界

王晓华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由于文化与商业及社会思想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对艺术的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明代山水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影响深远。该文重点通过对明代初期,中期和晚期代表画家及作品的深度分析来阐释明代山水画的表现境界。

自然;明代山水画;表现境界

明代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初期以浙派为主流,艺术上师承南宋院体风格,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明代中期,以史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吴门画派”取代浙派在画坛上的地位,该派继承和发展了高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代文人画传统,并且体现了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晚期,“浙派”“吴派”衰落,在上海地区涌现出若干更重视笔墨表现力与文化修养的文人山水画派,其中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下文即对明代山水画的表现境界作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一、明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回眸

在明代300年的发展历程中,江浙一带的绘画活动非常繁盛。初期,以职业画家为主的浙派受到社会的欣赏和重视,宫廷绘画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得到快速发展。国家把技艺高超的职业画家选拔并征召于宫廷。在明初的严刑峻法下,思想上所受到的禁锢使明初的画师无所适从,他们只能墨守成规,而不敢有丝毫的创意。这与中国绘画传统的精神恰恰是相背离的,因此明初的绘画,在几位由元入明的画师之后,便只能走上思想局限的院体画派的道路。明代早期,著名的山水画家有王履、戴进、吴伟、李在。戴进是职业画家中的杰出人物,他形成的画风被称为“浙派”的画风;而吴伟则是“浙派”的中坚力量。

明中期,苏州地区的文人画蔚然而兴,并迎合社会上附庸风雅的风气,走上雅俗共赏之路,形成了声势巨大的吴门画派。吴门画派始创于沈周,形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吴派逐渐取代了浙派的地位。

明代末期在山水画方面最为突出的是董其昌,董其昌主要以董源、巨然、米氏父子及黄公望、倪瓒为宗,而运以己意,笔墨上追求秀雅蕴藉的效果和趣味。他把绘画中的笔墨审美地位提高到了极高的程度。而且董其昌还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他将水墨渲澹的文人画系统比作南宗,而将青绿勾填画法称为北宗,从而抬高士大夫文人画而贬低职业画家的创作。董其昌以其显赫的地位和声望,一时成为画坛的盟主,出现不少追随者,被称为“松江派”。值得注意的明末山水画家还有杭州的蓝瑛,蓝瑛笔墨苍劲豪放,章法多变化,高雅与通俗并存。蓝瑛亦有一批追随者,后世称之为武林派。

纵观整个明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明代山水画具有强大的势力和深刻的影响是与社会、文化、商业、思想的进步与发展以及艺术自身发展紧密联系的。

二、明代山水画的题材选择

(一)鲜明的地域特色

经济活动的发展刺激对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相反,艺术的发展被社会的需要促进。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的中国,各地的工商业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内地的工商活动较少,西北地区更是“商贾罕至”,除去北、南二京以外,大致分布在运河沿岸、江南与东南沿海岸,其中最为繁荣就是江南地区。因此为江南地区的画家们绘画的地域性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到了明中期,集中形成了杭州、松江、苏州、湖州、嘉兴五府当中的许多个工商城镇,而这些地方恰恰又与明中期的美术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相吻合。

(二)空间性题材的表现

现代山水画家在自然时间和时空领域有所拓展。人们都说贾又福这位大画家,对传统的山水画博大高深的气势有所表现,借助于积墨法和极简主义对其结构有所凸显,实现了“墨黑”审美的意境。贾又福的作品不断将荒凉、深邃之气象表达为雄壮、空灵之美,他的追求给人以超越时空的感觉,它的线条表现为简约流畅,通过流动自如美对浓墨进行了渲染。它的作品中不仅描画了太行山区,它又以太行山为基点,通过对宇宙和时空的探索及深深思考进行描绘。如,《大音稀声》、《无声的呼唤》等作品都让人感受到它的博大,令人产生一种无尽的遐想。山水画新时空观念的探索者陈平,他在八十年代初中期先后经历了偏重客观感受的以景写情和物我为一的情景交融这样的阶段。这让他有充分的精力对山水画的时空进行探索。他对自然时空框架做了拆散以后,显现出这样的图式:烟云不现是画面自然留出的空白,而是着意描绘的有形之物。这种山水图式所展现的时空观对传统山水自然时空的话语方式进行了颠覆,它不断地注入较多的理性化时空,还将山水画的境界表达由传统的抒情方式推向另一个层次,形成了一种不确定的,带有荒诞色彩的潜意识世界。

三、明代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在中国画艺术中笔墨是基本的语言,而且笔墨可以作为理想载体来表达中国画家的艺术风格。它是由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和材料所定的,形成的写意、造型、表趣、言志的手段和方式,是中国人特有的用图绘符号来表达和认知世界的物象。

明初的山水画源于宋元的名家的创造风格。生活在太湖流域的业余人士与画家承接了元末的隐逸画家书法性的语汇进行创作,而麓集于宫廷的职业画家在明初帝王们的扶植下复兴了宋代写实性的山水画雄伟风格。如明代的仿宋山水画《雪景山水画》画面远景是山峰十分高大耸立、气势宏伟,山峰的顶部点缀着树叶和丛林;中部寺庙建筑建在长满柏树的悬崖上,高低错落有致,古朴典雅;一个覆盆式砖塔在寺庙的后面,恰好位居画面上部的中心,十分醒目;一个小孩跟两个农夫穿过一条小桥,小桥坐落在一条小溪上,小溪的上侧有一茅厕;描绘了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作品在画面的构图上不但复杂平整而且十分谨严,在笔法上有的秃笔粗壮圆浑又十分清秀,在墨色上浓淡非常匀称,尤其是运用淡墨皴擦树石,不但层次十分分明而且技法娴熟,通过老练而沉隐的笔墨,表现了在大雪的覆盖之下山水的奇景,很有宋代的郭熙绘画风格。

四、明代山水画的真我表现

明中叶以来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经济领域方面商品经济已经逐渐的繁荣起来,这些类似商品经济的商业活动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水平,例如江南一带许多商业城镇的兴起就是这种情况的集中体现。由于许多新因素的出现,给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都带来了变化,商人已经不再像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时那样地位低下,财富、金钱已经开始充斥在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并逐渐的发挥到它自身的作用,人们已经开始羡慕起江南那些地区的富商大贾们,封建伦理的观念受到了市民意识强烈的冲击,社会的风格日趋的奢靡,纵欲主义在这个时期也日盛于一日……为整个社会的生活填充了一种新鲜气息。这种很好的迎和了时代与世俗思潮的趋势,必然也就影响了转型中的明代山水画自我的表现,使那个时期的山水画变的具有意境而且古拙优美,实现了创作者和欣赏主体的交流。

五、明代山水画的境界表现

到了明清时期,整体山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在明代末期画家董其昌简单化了古人所创的山水形象,他将山水画风变为通过参照书法法则。清代山水画具有董源、巨然和黄公望的特点,将古法和笔墨变化;另一派则强调发挥个性,通过笔墨来表达情谊,向往自然。然而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把山水画的意境倾向改变了,因为他把山水画从地域与形式上划分了派别。明代随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形成了以禅喻画的观点,这样使得明代的山水画中带有禅的意境。

明代文人画坛辉煌艺术成就极好的证明是涌现出一大批突出特点的画家。我们是无法否认在明中后期非常多的突出卓越画家的成就和造诣。比如陈洪绶、明四家、董其昌、徐渭等大师级人物以及更多的优秀画家,即使在总体上否定明代绘画成就的论家们那里也是毫不含糊地给予肯定的。以上主要是通过明代山水画的自然真我,引出当代人是如何看待绘画当中是怎样表现山水画境界的。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也是会面临这种问题,一般在学习山水画之初都是要通过临摹中国的古代绘画来以此了解笔墨问题的,但是在遇到山水画的创作时,感觉到理论只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明灯,仅仅的囿于传统的笔墨符号是无法把其中的意境表达出来,作品也就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所以在了解明代山水画的表现境界的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外师造化,中得新源”对我们的启迪。

[1]单国强.中国绘画断代史——明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2]单国强.中国美术——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品风)

J204

A

1008—7974(2013)03—0099—02

2013—01—04

王晓华(1982-),女,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董其昌笔墨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