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挥高校文化优势促进地方文化建设
2013-02-15于枢萌
潘 虹,于枢萌
(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处,吉林四平136000)
以发挥高校文化优势促进地方文化建设
潘 虹,于枢萌
(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处,吉林四平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坐落于英雄城四平。多年来,吉林师范大学发挥自身文化优势,从牢牢抓住发展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校地互动,大力促进城市高校的发展;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持续城市创新动力;丰富公共教育资源,高校文化资源共享;提升高校专业化水平,培养优质专业人才;着力加强城市文化研究,发展新型四平文化等六个方面引领四平城市文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文化;先进文化;城市文化建设;资源共享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文化提到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握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了繁荣发展文化的关键和要害,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做好新形势下文化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地方城市文化建设上,如何发挥地方高校文化的引领功能,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地方城市文化建设的双赢?笔者认为,在理念和方式上,高校文化建设应当不断完善创新,为服务地方、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高校文化引领功能的内涵
高校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底蕴是奠定中国文化基础的儒家思想。古人对大学精神已有论述,在儒家经典《四书》中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已有明确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对于如何实现思想道德的提升,先哲也有准确的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2]从这可以发现先哲们把大学的教育目的和方针着重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当今高校文化建设中提升思想道德仍是重中之重。
高校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指高校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个方面。三者密切结合,互相作用。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为外在体现的各高校独特的文化内涵。高校包含本科和大专院校,高校文化的实质是高等教育文化,文化主体是各级各类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总和,反映了大学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高校文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和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
狭义的高校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大学文化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互动而成的群体文化,是师生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形成的。高校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3]
二、高校文化特征
(一)创新性
高等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精神活动。大学教育由于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型,高校文化所特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得高校文化不断发展变化而作为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广大青年学生其本身就对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有着浓厚的开拓欲望,而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们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教学实践在和学生们的思想交流与激荡中推动着教育理念和高校精神的不断提升。高校文化不断产生着各种新观念和新意识,而地方城市文化在高校文化的带动下不断发展。
(二)时代性
高校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因素决定的,是时代历史的见证和时代精神的浓缩,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先声,从历史上的太学生请愿到五四运动的大学生爱国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如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思考,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革的先锋,而依据时代环境形成的高校文化则成为了整个社会思潮中对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助力。
(三)学术性
追求知识创新和重视学术研究是高校的职能。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更多的是对学术问题的探讨与反思,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更多的推动地方文化建设。除此之外,高校所特有的学术氛围使得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学术素养,高校文化所具有的辐射性使得城市文化的建设富有人文精神。
(四)批判性
高校的文化氛围使得各种思想汇集贯通,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社会变革的认识极为敏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深度是其他文化种类不具备的,高校文化中对社会问题的批判鞭辟入里,而对社会变革的反思所形成的建议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弘扬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各高校可谓主力军,对于各种腐朽思想的批判和抵御,高校文化有着超常的力量,高校文化有着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五)开放性
继承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文化的兼容并蓄使得各种新思想在高校中百花齐放,对于各种新思想的吸收和融合,高校则更为容纳新思想的存在和发展。高校文化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它所吸纳的各种新思想被它辩证利用提升本身的文化价值,反过来又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这使得高校文化永葆生命力,长盛不衰,不断发展。高校文化的开放性同时也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六)前瞻性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面向未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助力和思想解放,同时各高校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人才,高校师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进行着对未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种种展望,这为现代化建设不断创造着新的观念和意识。
(七)目的性
高校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办学传统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等原因各具特色,无一不体现出高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对于全国各高校来说每所高校所立的校训就反映出其学校的宗旨。以师范类高校为例,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而不裴,诲人不倦”和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好学近知,力行近仁。”这两所大学的校训都出自儒家经典,前者出自《论语》,后者出自《中庸》,两所师范大学的校训都以儒家思想为本,体现了其立学宗旨在于教书育人,弘扬传统。
(八)独特性
地方高校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被地方的文化传统所影响。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地方文化的大环境所具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这与地方的高校文化融合之后体现出独特的一面。作为四平满乡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高校,吉林师范大学与本地其他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相比较而言,其学术研究中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可谓得天独厚,尤其对满族八旗谱牒的整理与研究更是达到了先进的程度。
三、高校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建设的功能
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作用表现在它有利于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地方全面振兴进程。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以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契机,谋求发展增动力、项目增推力、财政增实力、文化增活力、城市增魅力、居民增财力,实现城乡面貌大改观,最终实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灿烂前景。有利于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以特色文化促进特色经济,促进地方全面振兴。具体功能表现如下:
(1)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功能,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助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爱国热情,同时把积聚和创造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辐射到整个城市,使文化与地方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2)发挥高校育人服务功能,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建设文化强市,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需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校既要为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又要担负起培养、培训和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任。
(3)发挥高校创新创意功能,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机遇。高校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无形文化资产的研究,投身文化产品的创意,引导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并参与到成果孵化、投资、咨询、经营等文化产业链条中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推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引导地方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4)发挥高校文化科研功能,为地方文化建设丰富内涵。高校拥有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专业齐全的学科及科研机构、推陈出新的学术氛围、思想活跃的师生群体和专业先进的研究工具,在文化科研创新上具有优越条件。高校应加强对地域文化理论和社会服务研究,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四、发挥高校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的路径
(一)牢牢抓住发展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指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领时代的灵魂,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坚定信念,夯实思想基础,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体作用。[4]
(二)校地互动,大力促进城市高校的发展
对于城市的发展,其自身的教育总体水平的高低与否是影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水平高低和教育的投入成正比,城市所拥有的高校是城市科技和文化资源的汇总,高校的辐射作用使得高校的水平高低决定着其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助力大小,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来说大力促进城市高校的发展对城市文化建设是处于战略性的高度。整合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高校的科研力量对城市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三)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持续城市创新动力
大学文化包含着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是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同时做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革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使高校文化在永葆生命力的同时持续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近年来,一些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纷纷当选为“学化名人”。“文化名人”评选是政府人才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切实发挥“文化名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丰富公共教育资源,高校文化资源共享
为提升高校教育资源社会化的程度,改变高校和城市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的脱轨局面使高校真正做到根植城市发展城市,高校文化资源和其他城市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使城市公众更多地了解学习高校文化,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大高校融入城市文化的程度显得尤为迫切。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去整合公共教育资源,提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要实现优质的城市文化必须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建立相关的场所如公共图书馆和宣传栏等。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开放高校使高校文化资源与公众共享,借以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对于城市文化建设,适当让公众了解高校群体的文化和提供群众更多的学习场所和机会,这对于建设文明城市有着极大的作用。
(五)提升高校专业化水平,培养优质专业人才
作为城市文化最高水平的象征,高校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的助推剂,是城市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的专业化程度决定其输出人才的质量,高校群体加强专业化程度为城市文化建设输出大量优质专业人才,提升城市建设的人才储备,做到以人才强市,靠优质谋发展。这使得城市文化建设跃上一个台阶,各高校也在专业化进程中取得长久进步。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R].新华网,2013-03-13.
[2]曾参,王国轩译注.大学[M].上海:中华书局,2006.
[3]房灵敏.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先进文化[N],西藏日报,2012-7-28(第3版).
[4]陈洁.城市文化与高校文化互动传播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5]胡又丹.浅析大学城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 2012(17).
[6]唐虹.高校校园文化融入“文化城市”建设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韦心勤,欧军明.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探析──以南宁市五合大学城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
[8]王志强.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文化逻辑[J].文化学刊,2011(6).
(责任编辑:颐心)
G640
A
1008—7974(2013)03—0061—03
2013—03—20
潘虹(1982-),女,吉林四平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