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2-15李佳亮
李佳亮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191)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中国健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第一次金牌数量超过了美国,在中国的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成绩的取得只能说明,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具有国际水准,但是还不能够称得上体育强国,而如何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我们认清现实,解决问题才能够实现。
1 我国竞技体育总体水平
1.1 我国夏季奥运会取得的成绩
我国竞技体育的的快速发展始于198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十五枚金牌,位于金牌榜第四,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位于金牌榜第一和奖牌榜第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实力,以及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体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1.2 我国冬奥会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
1992年我国运动员在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取得了三枚银牌的好成绩,开创了中国运动员在冬季运动项目上的飞越与发展。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在冬季运动项目上展示了我们的实力,特别是在一些潜优势项目上,我们人才基础较好。
2 我国竞技体育主要竞争力现状
2.1 参赛人数多、优秀运动员规模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下,我国的竞技体育实力不断提升,并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小康水平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体育代表团参与国际重大体育比赛的项目也增多,运动员人数逐年增加。我国优秀运动员截止到2007年,国际级健将489人,国家级健将4 230人,他们是我国参加国际重大比赛的核心,反映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实力和水平。
2.2 教练员、裁判员规模大
我国优秀裁判员逐渐出现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且担任要职,这为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建立了权威的话语权。当前我国教练员体系中具有国家级职称的215人,优秀运动队教练4 644人,优秀教练员是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对保持当前我国在世界竞技体坛中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2.3 体育经费投入多,训练场地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资金不断增长,其中体育彩票是重要的渠道 ,这些收入全面用于支持体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国家投入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是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迅速,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 178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4.4%,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场馆设施保障。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不协调
3.1.1 夏季与冬季奥运会成绩不协调 1984年,我国第一次参加了夏季奥运会,并取得了金牌零的突破,截止到北京奥运会结束,我国共获得了在19个大项中的163块金牌,奖牌总数386块,相比之下,我国于1980年参加的冬奥会,到1992年的第十六届冬季奥运会,才取得了第一块冬季奥运会奖牌,2002年第十九届冬季奥运会上第一次夺金,截止到2010年底第二十一届冬季奥运会,我国冬季运动健儿共获得了4枚金牌33枚奖牌,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差距较大。
3.1.2 金牌大项田径、游泳竞争力不强 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与各项国际比赛中顽强拼搏,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腾飞,但纵观奥运会的奖牌分布情况,田径、游泳两个大项在第一届奥运会上总共有大约80枚金牌,占奥运会300枚左右总数的27%,而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上,这两个项目的金牌获得数较少,从第23届奥运会到第29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健儿在游泳获得了金牌7枚、银牌15枚、铜牌8枚、奖牌30枚,田径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7枚、奖牌15枚,发展速度较慢,在具有较多奖牌项目中发展不均衡,夺金点较少。
3.1.3 过于依赖六个传统优势项目 尽管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的夺金点逐渐增多,但是主要的夺金点还是集中在传统的优势项目上例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跳水等项目。其他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等却难有突破,中国的夺金点较为集中,对于一些潜优势项目应该加大训练力度,一些难以夺金的项目要加大群众普及力度,做好基础培养和训练,争取实现项目布局合理,夺金点全面。
3.2 职业体育项目水平不高、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一般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开始逐步的使体育逐步走向市场化、职业化。中国足球和篮球两者的市场化改革较早,但发展水平却不高,其他的运动项目,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的市场化水平较低。然而中国的集体项目市场化开展较好,但是在国际大赛中并未展现出应有的市场化水平,在国际大赛中较少能有高水平的发挥,其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3.2.1 传统举国体制面临新的挑战 “举国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综合实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动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我国,举国体制最突出的表现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竞技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一体化,管理以各级体委为中心、训练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国内竞赛以全运会为中心,凭借这一体制的实施,我国的竞技体育实现了腾飞。但是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行的体制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例如权力过分集中、政事管办难分、运动员保障机制不健全、原有的训练系统生源萎缩、人才缺乏合理流动、现有的职业化水平较低等。
3.2.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困难 目前,我国大部分优秀的运动员是按照业余体校—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发展模式培养选拔出来的,然而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在现有的国际背景下,很难保证我国竞技人才的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优势项目的人才有限,运动员将面临着退役后二次就业的困难等。
3.2.3 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球境面临严峻挑战 竞技体育崇尚的是“更快、更高、更强”,追求人体潜能的发挥,自我的挑战,向人们展示自我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优美,然而现代竞技体育在锦标主义的刺激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假球、赌球、兴奋剂、运动成绩弄虚作假、参赛虚报年龄、贿赂裁判、竞技场上斗殴、在比赛过程中采取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这些情况的出现使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环境面临严峻考验。
3.2.4 群众体育发展不够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重视的事情,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文件,以此来促进我国群众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与竞技体育的繁荣发展相比,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较为缓慢,例如缺乏健身器材、体育场地、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等。如何使群众体育快速发展步入有序、健康的轨道上来,需要统筹规划,要以竞技体育为依托,来促进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
4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以竞技体育促进群众体育,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共同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促进体育快速发展,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在促进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同时,借鉴竞技体育取得成功的经验,结合群众体育发展自身特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社会体育网络,加大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力度,满足人们群众的健身需求,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2)完善举国体制,加快中国特色协会制实体化进程。举国体制的优势使我们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国际竞技舞台中绚丽多彩,但是现有的市场竞技需要我们总结和继承原有的体制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体育发展的新路子和新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实现项目协调发展。在巩固和发展我国优势项目的基础上,不断采取多种途径与措施扩大在国际大赛中夺金的项目分布,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训练模式,结合我国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促进田径、游泳等基础性项目的发展,提高集体性项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篮球、足球等。对于一些潜优势项目,要加大在群众中的普及力度,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备,同时实现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协调发展。结合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特点,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要加以完善和推广,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普及。
(4)体教结合,完善竞技体育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充足的后备体育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梯队建设,而且还可以建立基数较大的选材标准,对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要统一布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运动队项目“一条龙”,鼓励高校、企业以及体育协会建设高水平的运动队,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梯队。
(5)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教练员作为训练的主要负责人,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教练员要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多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结合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科学有效地促进运动员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6)提高裁判员执法能力,维护公平公正竞赛环境。裁判员是比赛公平公正进行的主要保障,裁判员的培养不仅要重视技术等级能力,还要考虑裁判员的个人修养,确保各级裁判员在赛场上表现出较好的比赛风气,确保赛场公平、公正。
(7)培育竞技体育资源市场,实现竞技体育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资源流动市场,大力发展运动员交流市场、竞技体育赛事市场和运动员保障及就业市场,促进竞技体育市场的有效配置,完善职业联赛和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机制,使职业体育组织面向市场,挖掘运动项目的经济价值,以高水平赛事的职业化带动体育项目的职业化发展,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1]彭劲松,张少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调适[J].体育学刊,2006(2).
[2]刘东锋.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肖林鹏,杨志勇.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演变[J].体育学刊.2003(2).
[4]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6).
[5]何强,熊晓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及其选择[J].体育学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