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2013-02-15王美玲程小坡陈麦池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译介跨文化

王美玲,程小坡,陈麦池,黄 杰

1 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

武术国际传播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突破现状的现实需求仍很迫切。如何突破武术国际传播现状早在201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上王岗、吴松等认为:武术国际传播目前是“表面繁华、内核荒凉”[1]。必须注重塑造武术文化形象,加大武术编译对外宣传的力度,以消解文化误读[2],提升武术国际文化竞争力。同时,温搏和袁金宝(2010)提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武术翻译的最大障碍,必须跨越文化障碍,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华武术”[3]。武术国际传播主要存在传播高度及深度不够、传播渠道狭窄、传播内容失当、传播缺乏有效融合与交流、民族文化提炼有待加强等问题[4]。武术跨文化传播必须深谋远虑,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简而言之,武术跨文化传播就是跨文化的“武术国际传播”。目前,立足于武术国际传播的成果问题、武术的国际形象及跨文化译介已列入议事日程,专家们对注重跨文化实证分析的武术跨文化传播已展开了研究。

1.1 武术国际形象研究

Yan 和Santos(2009)分析了由少林功夫、弹词、京剧等视频形象构成的旅游宣传片“中国,魅力永存”(China,Forever),指出其“自我东方化”(Self-Orientalism)的跨文化传播问题[5]。因此,“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Swarbrooke,2001)应成为武术形象及其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抉择,而武术国际形象应成为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首要议题。骆红斌(2011)认为,武术国际形象这一议题的提出首先在于武术国际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6];杨建营和邱丕相(2010)提出:立足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武术应展示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载体[7];对于武术国际形象的文化分析,方国清(2008)主张武术国际形象必须坚守自身文化身份,并超越自我与他者,获得世界的文化认同[8];方国清和王润(2011)提出武术国际形象是借武术这个讲述“中国故事”的“世界语言”提升中国形象[9];朴一哲和杜舒书(2010)认为,武术为孔子学院传播提供一种具有强大传播力的文化符号[10],必须修炼内功,树武学新形象。显然,国内武术学界已对武术国际形象的重大使命和现实价值做了深入探讨,但这一课题的理论构成、形象构筑和实证调研尚未涉及。

1.2 武术的跨文化译介研究

武术术语翻译不规范引起了翻译学界和武术学界的共同关注和持续研究。武术术语英译成为近年来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选题,从跨文化传播、功能派理论、目的论、文化全球化语境、太极拳术语、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与原则、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等视角或策略成为研究课题。李特夫(2006)主张以“外尽其形,内显其理”为准则,注重音译的文化传真优势、语码混杂的文化共生特色、形象移植的文化整体韵味、图像附注的文化跨媒介传达等文化表现问题[11]。诸多学者从武术术语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拼音+汉字+英文注释翻译方法、“准、顺、活、全”武术谚语翻译标准、翻译文本、最佳近似度标准、翻译特征、武侠小说俄译、文化空缺词的零翻译等方面展开讨论。然而,总体而言,学术关注点仍局限在单纯翻译或更甚是空泛的“翻译原则”上,武术翻译研究力度和深度不足,对翻译实践未形成实际指导作用[12](佘丹,2010),武术翻译问题亟待解决。段红萍和刘祥清(2011)主张在社会实践中,武术翻译过程要经历武术翻译生产、传播和消费[13],与外语界翻译专家合作编写武术翻译书籍和教材。目前,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译介实践工作早已开展,但武术的编译、出版和传播需要跨文化译介的机制和措施,学术界应深入探讨武术跨文化译介的实践探索、现状和系统,进入理论联系并指导实践的良性轨道。

1.3 武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在“我者”与“他者”分野的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武术国际传播面临着语境差异、文化误读、传媒选择等多种障碍。因此,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和对话,应在不同文化语境和多维对话模式中展开[14](王庆军方晓红,2010)。武术跨文化传播要注重个性,内容要具有兼容性,“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找准契合点”[15](刘沁,2010),应寻求文化共性,消除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ABC电视网络副总裁Dzodin(2007)指出,通过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创意中国正借助武术建造连通世界的文化之桥[16]。另有学者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和理论,对武术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跨文化影响因素、受众障碍、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北美的功夫电影等进行了探讨。李吉远(2012)认为,当前武术国际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思想尚未得到武术学术界与管理层的现实关注,要着重从技术和文化方面,上升武术跨文化传播为一种国家战略[17]。

1.4 武术国际传播的实证研究

目前,纵然武术国际交流实践频繁,但拘于语言交流的现实障碍,武术学界缺乏更多的对武术国际传播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不过,仍有学者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调研成果,季建成(2000)对英国武术爱好者的习武目的和练习模式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18]。季建成、邬燕红和王晓东(2006)对美国的武术练习者、运动员、教练员所做的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表明,西方了解武术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功夫片和英特网等途径[19]。于翠兰和吴晓红(2005)则对在华留学生、外籍教师、企业外籍员工和社区外籍人士就武术国际传播的基本状况,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20]。刘雅媚和郭强(2007)调查国外民众,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结果表明中国武术在国际上已有较大知名度,但也存在着普及程度低,知晓渠道单一化等问题[21]。严志钢(2011)在加拿大开馆教拳,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调查,总结出加拿大武术传播的社会习惯[22]。另外,罗玲娜(Roblitschka)(2006)、李艳君(2011)、孟涛和周庆杰等(2012)分别在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缺乏实证性和深度化的调研分析,武术国际传播研究难免流于表面化、对策性和自我揣测型。因此,武术调查和研究亦须推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对武术国际传播进行跨国家和跨文化的联合研究[23](朱东 Theeboom等,2010),在突破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中顺利实现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持续化、规模化和机制化。

2 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评论

跨文化传播是通过对相关文化、社会和语言等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际和传播结果进行预测的过程,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对意义归因的象征性的互动过程[24]。武术跨文化传播是指在武术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对影响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差异(如“中国形象”和“自我东方化”等跨文化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强化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自觉意识,深入关注武术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的跨文化理解与认同;采取长远、系统、双向、针对性强的武术国际传播战略,以实现武术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身份认同。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非常注重武术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分析和实证实地调查研究,着眼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质量、过程和反馈,致力于推动武术国际形象构筑及传播机制、武术跨文化译介机制与系统、武术跨文化传播理论构建与实践体系等现实课题。综观相关研究文献,国内外学者已就武术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理论探讨,并取得了极具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阶段性成果。但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跨文化的视角与理论已运用于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但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尚不系统深入。武术国际传播正遭遇文化误读的跨文化障碍。国内学者集中探讨了武术跨文化传播时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兼容、衔接、契合,乃至融合。然而,目前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尚显零碎,主观性较强,尚未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细致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挖掘;同时,研究仍未深入至文化纵深,未能通过跨文化的测量指标和理论概念进行调研和剖析。

(2)作为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首要议题,武术国际形象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也研究了文化差异、文化身份、“自我东方化”等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国内武术学界对武术国际形象的现实价值和影响因素已做了深入探讨,但面对李小龙和国内外功夫影视对武术国际艺术形象所做的生动刻画或偏差演绎。武术界未能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主动跟进,未能进一步深化武术国际形象这一课题的理论构成、形象构筑和实证调研。

(3)武术术语翻译研究过热,武术跨文化译介研究尚未拓展。武术翻译不规范引起了翻译学界和武术学界的共同关注和持续研究。虽然国内诸多学者对武术术语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文本等方面展开讨论,但是目前武术翻译研究力度和深度不足,对翻译实践未形成实际指导作用。翻译只是武术译介过程的开端,对于跨文化译介这一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此类研究未能延伸至武术译介的实践译介现状、涉及产业体系和对外传播成效[25],尚未能提出武术跨文化译介的可行机制和合理措施。

(4)武术国际传播实证研究不足,且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测量与分析。目前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尤其是实证性缺乏[26]。缺乏个案的受众群体的个体感知与传播效果。“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忽略了反馈机制,造成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基本上是一种单向传播”[27]。总体而言,目前武术国际传播实证研究有明显的顺便性、零星化和偶发性。调查内容仅限于基本的武术认知和传播途径。武术国际传播调查研究缺乏跨文化的测量与分析,更未能实现持续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系统调研。针对武术国际传播的战略和个案,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力图突破描述和设想的现状窘境,着眼于文化传播的质量、过程和双向性,更注重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整合理论体系、微观文化剖析和实地实证调研,旨在凸显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系统性、深度性和科学性。

3 武术跨文化传播学研究走势

武术跨文化传播应立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作为文化外交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武术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之一,其跨文化的国际传播亟待提升。应该积极构建和完善跨学科的武术跨文化传播学,既需要武术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和营销学的理论整合,更必须建立在武术国际传播实践及其跨文化调研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研究。

3.1 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体系研究

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为武术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学科领域。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应该把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引入到武术国际传播研究领域,整合跨文化传播学、武术传播学和营销学等理论,建立包括武术国际形象、武术跨文化译介、武术跨文化传播等概念在内的武术跨文化传播实践体系,探索、调查和验证武术跨文化传播的运行机制与影响评估,构建并完善跨学科的武术跨文化传播学。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还必须深入探讨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要素、模式和体系,提出理论设想,构建跨学科的武术跨文化传播学。整理、分析实地访谈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验证理论设想,完善理论构建,提出武术跨文化传播相关主题的战略规划和实践措施。

3.2 武术国际形象的跨文化构筑及传播机制研究

作为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首要议题,武术国际形象的跨文化构筑与传播至关重要。通过武术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探讨、武术国际形象的跨文化设计和武术国际形象的测量与调研,构筑最有益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科学合理的武术国际形象。武术国际形象的跨文化构筑及传播机制主要研究武术形象识别系统理论构想、武术国际形象的跨文化设计方案、武术国际形象测量、武术国际形象传播机制等问题。

3.3 武术跨文化译介机制与系统研究

武术跨文化译介是一个复杂细致的文化系统工程,其进度取决于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际成效,但武术界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武术对外编译、出版、传播的运行机制和译介系统。武术跨文化译介机制与系统主要研究包括武术翻译的规模整理和系统研究、规范和统一武术翻译的可行方案、武术跨文化译介现状及问题分析、武术对外编译、出版、传播的运行机制和译介系统。

3.4 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调研与实证研究

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所需的国际调研与实证研究是一种常态的、富有个性化的、深入至文化层面的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机制,武术国际传播的跨文化调研针对所选取的具代表性的样本地区,测量指标和调查手段会有所不同,但均要求调研测量能挖掘出受访者的文化深层感知信息。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将结合对境内外武术国际传播者的深度访谈和武术国际传播的个案剖析,从而保证武术国际形象和武术跨文化传播重点调研主题的测量信度与效度。武术跨文化传播课题研究应当提取适当的文化感知和传播影响的调研指标,科学设计调研提纲和问卷题目,实施境内外的实地调研。

4 结语

运用武术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和营销学等理论对武术国际传播进行整合剖析,在分析、梳理和厘清武术跨文化传播的跨文化脉络和传播效果评估的基础上,构建武术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突破武术国际传播现状”和推动武术国际传播研究创新的关键和核心。可以预见,武术跨文化传播将应该成为国内外武术学界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应该围绕理论体系、形成机理、模型构建、测量评价等命题内容持续探索、深入和完善,特别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测量与评价将在境内外的实地访谈与调查中强化跨文化的实证检验,所获实证数据将进行科学性更强的质性与定量分析。

[1] 王岗.奥林匹克世界传播对中国武术世界化的启示[R].上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10.

[2] 吴松,王岗.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立场:建构文化形象[R].上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10.

[3] 温搏,袁金宝.跨越文化障碍——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武术翻译研究[R].上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10.

[4] 庹继光.奥林匹克传播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7.

[5] Yan,Grace,Santos,Carla Almeida.“CHINA,FOREVER”Tourism Discourse and Self-Oriental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2):295 ~315.

[6] 骆红斌.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搏击·武术科学,2011,8(5):1 ~3.

[7] 杨建营.邱丕相.“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J].体育学刊,2010,17(2):94 ~98.

[8] 方国清.自我与他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9] 方国清,王润,骆红斌.武术传播:讲述“中国故事”的“世界语言”——一项关于国家形象的理论建构[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1):93 ~97.

[10] 朴一哲,杜舒书.民族传统体育学基于孔子学院模式的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以韩国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125 ~128.

[11] 李特夫.武术术语英译论析[J].体育学刊,2006,13(6):63~66.

[12] 佘丹.2000—2010年武术翻译研究综述及展望[R].上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2010.

[13] 段红萍,刘祥清.武术翻译的社会性及其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3):51 ~53.

[14] 王庆军,方晓红.跨文化对话:中国传统体育国际化的障碍与超越[J].体育科学,2010,30(6):14 ~19.

[15] 刘沁.跨文化语境下体育文化传播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12):102~103.

[16] Dzodin,Harvey C.Using the Ancient Art of Kung Fu to Build Cultural Bridge from Today's Creative China to the World[A].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理论:碰撞与交融[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7] 李吉远.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58 ~65.

[18] 季建成.武术走向世界不同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4):22 ~23.

[19] 季建成,邬燕红,王晓东.武术在世界各种格斗风格艺术中的影响与地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568~570.

[20] 于翠兰,吴晓红.武术国际传播状况的跨文化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32 ~1334.

[21] 刘雅媚,郭强.武术国际传播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其策略研究[R].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

[22] 严志钢.加拿大武术传播方式论绎[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6 ~8.

[23] 朱东,Theeboom,姜熙.中西方不同视角下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J].体育科学,2010,30(6):20 ~29.

[24] Gudykunst,W.B.& Young,Y.K.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oston:McGraw Hill,2003:89.

[25] 陈麦池,张君.武术术语翻译及其跨文化传播[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4~108.

[26] 薛欣,王智明.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4):296 ~299.

[27] 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受众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2):14 ~17.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译介跨文化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
杭州国际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