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解读
2013-02-15郑洪才马文卿
杜 放,郑洪才,罗 彭,马文卿
教学方法的转变主要源自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只有在思想上做到推陈出新,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有所体现,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下主动接受教育[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自引入我国之后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建构主义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目前也已成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
1 建构主义的主要特征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以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的理论为基础的,是对之前盛行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主体不能直接与外部世界相通,只能通过利用内部的认知原则来建构基本经验,从而发展主体的认知能力[2]。
杜威主要强调教育的经验性,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与改造,经验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和动力[3]。皮亚杰认为发现在人的认知形成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知识是在人们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时增长的[4]。维果茨基主张人类认知过程中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重要影响力。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机能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在与周围的文化和历史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5]。
在建构主义的指引下,体育教学过程与以前相比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式也由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转变为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中心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
2 构建主义与快乐体育的互动关系
建构主义也称作结构主义,是谈及有关学习者如何通过一种学习方法去尽可能多的接受知识的方法[6]。快乐体育的核心是倡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建构主义与快乐体育是一种互补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单向传递,而是学生在与教师的双向交流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方式,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的模式[7]。学生需要接受知识,教师则需要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若将建构主义理念与快乐体育教学方法相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快乐体育的教学特征
3.1 课堂内容以游戏为主
多数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源于体育课堂的枯燥乏味。因为在学生原有的印象里,体育课即为“体育活动课”,学生会认为体育教师“剥夺了”他们“玩”的机会,因而在体育教师教授课堂内容时会产生抵触情绪[8]。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快乐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在课程编排上会将学生“玩耍”的时间“还给”他们,即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将体育教材内容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因素贯穿于游戏活动中充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掌握课堂内容。
3.2 课堂环境要以轻松为主
多数体育课堂教师仍会以响亮的口号声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表面看这样做似乎很有效果,实际上它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感和单调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上课的激情[9]。体育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更新鲜活泼更有趣的元素就会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如课堂中可以使用音乐做背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他们的压抑感。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舞蹈教学等新形式,可凭借舞蹈自身的艺术、健身等特点,以学生喜爱的现代舞、健身操、韵律操等形式为主,充分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在课堂上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进行演练,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
3.3 课堂中要增加竞赛环节
多数体育课堂往往会忽视竞赛比拼的重要性,只看重学生练习的过程。但体育若是缺少了比拼,其魅力会大打折扣。教学比赛是学生技能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对比,自我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判定适当的比赛规则,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加入改善提高;二来可以对课堂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出来,很容易就会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这就会对教师开展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4 课堂下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体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延伸到课外更广阔的时空,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课下要注重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多数体育教师往往是“上课铃响匆匆来、下课铃响匆匆去”,从不与学生进行沟通,师生情谊难以建立,学生在课下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全然不知晓,这样的机械化的教学自然很难提升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和对课堂原本的期待。如果我们能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建立起“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的良好师生关系,那么将体育课堂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也就不是难事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也有利于学生将在体育课上培养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精神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中。
4 快乐体育的实质
4.1 快乐体育的内涵
快乐体育的提倡首先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更加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所形成的学习动机会非常强烈,学习的方式会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因而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10]。
4.2 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
快乐体育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通过学生的直接经验表达出的学习欲望,以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的有效性。在这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直接选取自己经验积累较多的学习领域,他们在这些领域可以更快地投入到学习状态并进一步积累关于这些领域的新经验,形成新知识。
4.3 快乐体育的教学宗旨
快乐体育的教学宗旨是寓教于乐,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压力环境下和自由环境下的学习效果基本等同,而压力环境下的学生心理却非常容易出现急躁不安和情绪不稳定的负面表现,所以快乐体育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11]。
5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
5.1 要以学生情感为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数教师会以自己为主体,根据自己对课程的判断制定课程安排,而这样往往会忽视学生情感上的问题。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配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必须强调体育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体育教学注重教师的课堂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在情感上是否接受,这就会造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分化,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基于建构主义下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情景的营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下,让学生主动并快乐地学习授课内容。
5.2 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整个班级为整体,将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统化为一体,这样就会造成体育优等生在与体育偏差生同等学习时找不到竞争对手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体育后进生在与体育优等生同等学习时也会感觉吃力,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在教学当中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运动水平分类,让学生在同等的水平下去学习,让同学树立超越自己的观念,就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身的快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与动力,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及学生的整体运动水平。
5.3 要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代替死板枯燥的术语
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数教师仍采取20世纪80年代体育教学中的术语,在对具体动作作讲解时不够生动形象,往往会出现“教师动作示范堪称完美,讲解极具理论科学性”,但学生就是不感兴趣、不接受的奇怪现象。当下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学生个性十分鲜明、思想活跃,带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同时,随着网络等与外界交流方式的增多,学生对时髦的、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更加追捧。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师在传授课程时如果过多的延用传统的体育术语,就会与学生产生代沟,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能够创造鲜活的、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这样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从而实现以“情”的激发去促进“意”的发展和优化,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6 结语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体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学会创新。体育教师要时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所处位置,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切不可千篇一律地沿用以往的经验机械执教。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引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思想,在理论上有一个长远的提升。只有这样,我国体育教学才能登上一个新台阶,才能从体育教学层面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做出贡献。将构建主义引入体育教学中,并在情感上采用学生喜欢接受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能够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并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我国开展科教文卫事业储备人才。
[1] 覃辉.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梁森.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快乐体育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2):17 ~20.
[3] 杜放,郑洪才,罗彭.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5):76 ~79.
[4] 杜放,范尧,郑洪才,等.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3(5):38~41.
[5] 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8.
[6] 杜放,王岚,代莹,等.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26 ~128.
[7] 杜放,马文卿.普通高校开设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价值与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6).
[8] 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 杜放,年青,马文卿,等.“后奥运时代”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审视与反思[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3).
[10]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11] 杜放,迟兴学,郑洪才,等.“新农村”视域下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