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颈部颌面肿瘤术前行球囊阻断试验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2013-02-14张瑞
张 瑞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
球囊阻断试验(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TBO)是利用带球囊的导管进行血管内的动脉阻断,观察供血部位供血情况,用以判断手术切除或结扎动脉的可能性。近年来头颈外科晚期及复发性肿瘤逐渐增多,对于此类患者,挽救性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不但能够切除肿瘤,同时可以修复外形,改善生活质量。对于颈动脉体瘤或晚期肿瘤侵犯颈动脉的处理,实施颈动脉切除有着重要意义,但如缺乏有效的术前评估,术后容易并发偏瘫等严重并发症。
我科于2007年与介入科合作进行TBO试验,试验前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试验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试验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客观的评价了患者对于手术切除颈动脉后的耐受程度,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保证了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为肿瘤侵犯颈动脉的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33~68岁。其中颈动脉体瘤7例,腮腺癌复发侵犯颈动脉1例,甲状腺癌侵犯颈动脉5例,口腔癌颈转移侵犯颈动脉1例,交感神经鞘瘤1例,腮腺恶性淋巴瘤1例。住院天数为11~104d。
1.2 球囊阻断试验的方法 该试验在介入科手术室内进行,治疗前先肌肉注射镇静剂,常规双侧腹股沟区及会阴部消毒,清醒下,以2%利多卡因5mL分别局麻后穿刺双侧股动脉,按无菌技术原则,分别引入导管鞘。采用5FPIG导管至主动脉弓造影明确颈总动脉开口位置。再插入5FSIM导管,用超滑导丝引导至患侧颈总动脉造影,可显示肿瘤的侵犯、压迫部位、血供情况及可能存在的供血血管。交换球囊导管至患侧颈内动脉,经5F鞘插入SIM导管用超滑导丝引导至对侧颈内动脉,透视下向球囊内缓慢注射造影剂,充盈球囊阻断患侧颈内动脉血流并行对侧颈内动脉造影,造影证明患侧颈内动脉完全阻断后,再将造影导管插至健侧颈动脉。此时可见双侧大脑前、中动脉是否显影,前后交通支(willis环)代偿供血情况;静脉期可见矢状窦、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显影情况。将SIM导管撤至双侧椎动脉造影,可见双侧椎动脉的粗细、走行情况。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的神经系统的变化。
2 结果
本组1例患者在球囊膨胀后3.5min时患者主诉对侧肢体麻木,血压下降,立即释放球囊,1min后患者麻木感消失,复测生命体征正常,判断为TBO试验阳性。1例患者曾患有脑栓塞病史,在球囊膨胀过程中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对侧动脉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显影模糊,亦被判断为阳性。其余14例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任何神经系统症状,生命体征平稳,造影导管插至健侧颈动脉均可见双侧大脑前、中动脉是否显影清晰,前后交通支(willis环)代偿供血情况良好,静脉期可见矢状窦、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显影清晰,双侧椎动脉的粗细、走形均正常,因此判断为阴性。
3 护理
3.1 试验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本组除3例颈动脉体瘤外均为晚期复发及转移病例。患者长期反复住院,经历了手术及多次放化疗,身心均受到疾病和治疗过程的痛苦和折磨。因治疗未达到期望的目标而产生失望和情绪低落,对此次手术效果存在顾虑。此外球囊阻断技术价格较为昂贵,经济压力增加了患者的负性情绪。对于需要此项治疗的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必要性,以及对于手术的指导意义。让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经充分的指导及讲解后该组16例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3.1.2 体位训练 试验时体位采取平卧位且保持体位不动,否则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试验后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 h,试验前向患者讲解保持体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24h翻身方法,教会患者试验后咳嗽、排便时的体位,避免腹压增加,减少试验后并发症。
3.2 试验中护理
3.2.1 神经系统的观察及护理 试验进行时给予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建立试验观察记录表,神经系统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运动、感觉、语言、计算、意识状态变化和Babinski征等病理反射以及与神经系统损害相关的主诉。球囊充盈后每半分钟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并记录1次上述体征,只要以上任何一项呈阳性,均认为有脑缺血的可能,立即告知医生给予处理;若患者能通过颈动脉的30min球囊阻塞,表明该试验为阴性。
3.2.2 阳性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在试验过程中如出现大脑各动脉分支均无明显代偿血流,大脑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以及患者在试验中主诉对侧肢体麻木、肌力下降等急性脑栓塞症状均判断为试验阳性。本组1例患者,在试验进行约3.5 min,球囊尚未完全充盈时即主诉对侧手麻木。当时查体对侧手握力Ⅱ级 、Babinski(±),对侧下肢肌力很快也降为Ⅱ级。即刻排空球囊,患者不适症状随即缓解,双手握力及下肢肌力恢复,被视为阳性。1例患者表现为阻断颈内动脉后,患侧大脑各动脉分支均无明显代偿血流。此2例被判定为试验阳性。其余14例阴性,在整个30min的阻断过程中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3.3 试验后护理
3.3.1 穿刺部位及体位护理 试验后穿刺点以1kg沙袋压迫6h以上,患肢抬高并制动12h。术后加强巡视,在取得患者和家属同意情况下,将术侧肢体用约束带固定于床尾,防止肢体过度屈曲[1]。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产生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患者自身的血管情况,如血管硬化、血管壁变脆、血管滑动等,致多次反复穿刺等。皮下血肿多出现在术后24h内,血肿处皮肤呈紫色,穿刺点周围明显隆起,局部扪及硬块,皮肤张力增高,疼痛明显。局部皮下小血肿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可自行吸收[3]。当出现较大皮下血肿时立即给予局部冷敷,一次不超过20~30min,冷敷后给予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局部湿敷,可加快皮下血肿的吸收。观察穿刺点无出血及肿胀情况24h后适当下床活动。本组3例患者穿刺点出现小血肿,3天后血肿自行吸收,其余13例均无出血、红肿的情况,24h后均在护士协助下下床活动。
3.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试验中导丝进入颈动脉,难免会划伤颈动脉或损伤其内膜形成血栓,因此脑栓塞观察也尤为重要。一般试验结束时,将导管退至临时阻断处的近端再次行脑血管造影,了解阻断处的颈动脉是否损伤以及远端血管是否栓塞。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为造影最常见的并发症[4]。因此试验结束后6h内,需每30min观察患者瞳孔、意识及对侧肢体的活动情况,并记录。试验后6~24h,继续每2h观察并记录1次。试验后1~3天内仍需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检查对侧肢体的活动度,并做好记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本组16例均未出现并发症。
4 小结
尽管球囊阻断试验对于侵犯动脉的头颈部肿瘤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手术中风险仍不容忽视,试验中及试验后给予全程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严密监测神经系统变化,同时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由于该试验在介入科进行,在两科交接时详细交接患者一般情况,阻断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不良反应,并加强观察,保障患者的安全。
〔1〕 赵芝香,唐迎红,许秀萍.经股动脉穿刺行以及介入手术后并发症延迟性皮下血肿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院,2010,10(3):87-88.
〔2〕 郭婧颖,符晓艳.脑血管介入治疗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J].重庆医学,2009,8(11):1334-1335.
〔3〕 张丽娜.经不同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术后及并发症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196-198.
〔4〕 向萍.脑梗死介入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J].华夏医学,2011,4(24):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