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软件产业的实证研究
2013-02-13李晓红,侯铁珊
李 晓 红, 侯 铁 珊
(1.大连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34;2.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 大连116024)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不断加快,软件产品开发所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一般产品,单个企业不可能掌握产品开发的全部知识,为实现产品创新,软件企业必须善于整合内、外部知识。整合各种知识的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我国软件产业得以较快发展,知识整合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为此,以软件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将为致力于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提供理论指导,这在现阶段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知识整合能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Iansiti和Clark提出,并将知识整合分为外部整合与内部整合,其中,外部整合是指获取和整合企业以外的知识,内部整合是指协调和再利用企业内部的知识[1];Henderson以生物制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整合能力对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2];Mitchell以软件产业的产品开发为研究对象,分析知识整合能力对软件项目交付时间的影响[3]。由此可见,知识整合能力分为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和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已被学者们认可,为此,本文也采用该类划分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欧美企业研究形成的,而研究处于技术追赶地位的中国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必须考虑中国企业的现实背景和软件行业特征。首先,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较,中国软件企业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正如蒋军锋研究所指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就是企业自身知识基础的扩张,如果没有知识基础的扩张,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4]。因此,对软件企业而言,知识基础不仅直接影响自主创新绩效,还会影响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其次,软件产品,特别是工业软件多具有用户定制特征,用户参与产品开发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最新的产品概念,还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因此,企业用户整合能力会直接影响自主创新绩效。此外,用户整合能力属于外部整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虑到用户整合能力对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影响较大,有必要单独研究和验证其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
1.外部知识整合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
软件产业往往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为实现其服务功能,需要软件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的融合,因此,软件产品开发所需知识广泛,客观上要求企业整合外部知识。Quinn研究认为,整合利用外部知识有助于企业识别市场创新机会,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质量、附加值,进而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5];Mitchell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对软件项目交付时间有着正向影响[3]。结合软件产业创新实践,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企业外部知识整合能力越强,其自主创新绩效就越好。
2.内部知识整合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
内部知识整合能力是外部知识整合能力的基础。Iansiti和Clark的研究表明,内部知识整合具有协调组织内部不同部门知识、执行项目开发的职能,并认为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2];Argote研究指出,整合以往积累的知识是企业产品开发的关键,企业能否从以往产品开发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直接关系到后续产品创新的成败[6];张笑楠、仲秋雁研究认为,软件企业为提高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内部研发,提高企业知识积累[7]。结合软件产品开发实践,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企业内部知识整合能力越强,其自主创新绩效就越好。
3.用户整合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
用户是产品创新的重要来源。Iansiti和Clar研究认为,用户整合主要强调企业和产品市场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匹配[1];Lüthje研究发现,用户参与企业产品创新可以产生新的产品概念,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特性[8];Hienerth的实证研究发现,用户参与产品创新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9]。结合软件产品用户定制的特征,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用户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企业用户整合能力越强,其自主创新绩效就越好。
4.知识基础与自主创新绩效
知识基础是指企业以往产品开发积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失败教训对软件企业后续产品开发更具有价值。Cooper研究指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以往经验教训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企业提高对产品创新的认识和理解[10];Broadbent认为,在项目开发时,企业通过再利用以往项目开发积累的经验,能够缩短开发时间[11]。知识基础通常以知识库的形式影响企业产品创新,正如魏江研究所指出的,企业知识库的积累水平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12]。据此,结合软件产品开发,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4:知识基础对自主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企业知识基础水平越高,其自主创新绩效就越好。
5.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
对软件企业而言,知识基础影响企业整合和利用外部知识的程度。Cohen研究认为,企业的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企业识别和判断外部知识[13];Tsai和Wang的研究表明,内部研发在外部知识获取程度对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14]。由此可见,知识基础对企业整合和利用外部知识至关重要,进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5:知识基础在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影响自主创新绩效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内部知识整合主要是借助于企业成员间的沟通而实现,成员间的共有知识及以往知识整合经历会直接影响双方沟通水平,进而影响知识整合的效率及范围。知识整合双方的共有知识也即是对企业知识基础的集中反映,而软件产品知识架构复杂,所需知识广度较大,更需要知识整合双方有大量的共有知识,密切交流。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6:知识基础在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影响自主创新绩效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软件产品多具有用户定制特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用户参与到每个阶段,特别是概念构建阶段。此外,软件产品开发所需时间较长,从概念确定到产品交付,需要半年甚至几年时间,这就要求产品开发团队与用户长期沟通,了解用户需求。企业知识基础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了解用户需求,进而提高自主创新绩效。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7:知识基础在用户整合能力影响自主创新绩效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构建了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知识基础除直接影响自主创新绩效外,还在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内部知识整合能力、用户整合能力影响自主创新绩效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图1 研究模型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选取大连、成都、杭州等地的软件企业为研究样本,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方面是三地的软件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便于样本选择;另一方面,三地地处中国东部、西部和南部,样本地域差异可以提高研究的效度。为提高调研质量,采取实地调研与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选择产品技术负责人为访谈对象。2011年3月~2011年9月,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361份,其中,大连185份,成都96份,杭州80份。剔除问卷未填完整、产品开发非自主创新等因素造成的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51.52%,其中,大连114份,成都39份,杭州33份。
2.问卷及变量测量
根据研究目标,设计了结构化题项的问卷,内容包括自主创新绩效、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内部知识整合能力、用户整合能力、企业知识基础5个部分。问卷设计过程中参考了Oslo手册、欧盟创新调查、Iansiti对技术整合研究的问卷设计等,并结合软件产品创新特征及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设计出调研问卷;选择了3位技术创新领域的专家及8家软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进行预调研,对问卷题项进行修改和完善,确定最终的调研问卷,共有23个题项,全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每个题项最高得分为5,最低得分为1。
(1)因变量测量
自主创新绩效主要从产品性能、使用方便程度、适用面、可靠性、产品开发周期、生产成本等6个题项度量。对这6个题项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6个题项的总体Cronbach系数为0.897,大于删除任一题项后的Cronbach系数值,总体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2)解释变量测量
从实地调研了解到,软件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利用的外部技术源主要包括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咨询公司。软件产品开发一般分为产品概念构建、系统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改进等4个阶段,因此,企业在这4个阶段利用外部技术源的程度用以衡量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内部知识整合能力主要从“各部门的支持”、“跨职能部门的知识整合程度”、“团队人员的沟通频率”、“以往知识利用程度”、“资源配置效果”等5个题项衡量。用户整合能力主要从用户在产品概念构建、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和测试改进阶段等4个阶段的参与程度衡量,知识基础主要以企业在这4个阶段的知识积累程度衡量。对所有解释变量的17个题项进行可靠性分析,其总体Cronbach系数为0.704,根据项目一总体相关系数大于0.35和删除某题项可使总体Cronbach系数显著提高这两条准则,删除“资源配置效果”题项,保留剩余16个题项。对该16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生成4个因子,对应于研究框架提出的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内部知识整合能力、用户整合能力和知识基础,这4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71.32%,各题项在其所在因子上都有较高的负载,很好地支持了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问卷作进一步处理,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可靠性分析法,检验变量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验证已提出的研究假设。
三、结果与讨论
1.相关性分析
为减小变量间多重共线性影响,本研究对自变量、调节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这需要进一步检验模型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序列相关性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四个回归模型的VIF值远小于10,DW值非常接近于2,这表明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序列相关性。
表1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2.回归分析
借鉴国内外学者处理调节变量的通行做法,将知识基础与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内部知识整合能力、用户整合能力的交互项分别带入模型,以减小共线性造成的虚假相关,更精确地反映各交互项的独立贡献。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
从表2可知,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内部知识整合能力、用户整合能力、知识基础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进而验证H1、H2、H3、H4成立;三个调节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知识整合能力与知识基础构成的交互项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进而验证H5成立,内部知识整合能力、用户整合能力与知识基础构成的交互项显著性水准均保持在10%,进而验证H6和H7不成立。另外,知识基础及其与外部知识整合能力构成的交互项,都和自主创新绩效有较高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知识基础为半调节变量。
3.异常结果讨论
H6和H7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首先主要是由于所调研对象多为代表性的新产品开发项目,而中国软件企业知识基础水平较低,因此在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和用户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知识基础正向调节作用相对有限;其次,验证调节效应需要大样本数据,受调研时间、调研成本等因素限制,实际获取的调研样本数量较少。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知识基础的调节效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如果加大调研力度,扩大调研区域,增加样本数量,其影响可能会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文献探讨及结合中国软件企业产品开发实践,构建了研究模型,选择大连、成都、杭州三地186家软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内部知识整合能力、用户整合能力、知识基础对自主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基础又充当调节变量,在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致力于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提供以下管理启示:(1)整合利用外部知识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当前国际分工趋势愈加明显,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掌握产业链上的所有技术,而少数几项关键技术的缺失就有可能导致产品开发失败。为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或整合利用专业技术公司的知识,以克服制约产品开发的技术瓶颈。(2)整合利用企业内部知识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整合内部知识能力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基础,关系到软件产品能否按时交付、成本降低等。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较低,主要是由于过于依赖外部技术源的知识,而忽视了整合利用内部各职能部门积累的经验和知识。(3)知识基础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知识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力支撑,关系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较,中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劣势就是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而知识基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中国企业不断吸收外部技术源的知识,总结产品开发的经验和教训,逐步提升知识基础水平。
[1]IANSITI M,CLARK K B.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557-605.
[2]HERDERSON R M.The evolution of integrative capability:innovation in cardiovascular drug discover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607-630.
[3]MITCHELL V L.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performance[J].MIS Quarterly,2006,30(4):919-939.
[4]蒋军锋,王修来.网络环境下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知识基础的演变[J].管理学报,2008,(4):561-567.
[5]QUINN J B.Strategic outsourcing:leveraging knowledge capabilitie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9,40(4):9-21.
[6]ARGOTE L,INGRAM P.Knowledge transfer: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150-169.
[7]张笑楠,仲秋雁.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软件外包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6-12.
[8]LÜTHJE C.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ng users in a consumer goods field:an empirical study of sport-related product consumer[J].Technovation,2004,24(9):683-695.
[9]HIENERTH C.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user innov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deo kayak industry[J].R&D Management,2006,36(3):273-294.
[10]COOPER R G.Overhauling the new product proces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6,25(6):465-482.
[11]BROADBENT M,WEILL P,CLAIR D S.The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for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J].MIS Quarterly,1999,23(2):159-182.
[12]魏江.知识学习与企业技术能力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5-37.
[13]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bil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14]TSAI K H,WANG J C.Inward technology licensing and firm performance:a longitudinal study[J].R&D Man agement,2007,32(2):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