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四法
2013-02-01任晓荣
任晓荣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导入;故事;课题;对比;设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90—01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一堂语文课,最重要的也是本节课的导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又要根据不同课文灵活地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的导入有以下几种方法:
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用于篇幅较长且本身就有很强故事性的课文。为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可迎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用故事导入新课。如,对于《景阳冈》一文,在教学之前可设计如下的导语:“大家都很喜欢听故事,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第23回: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欲知详细情形,请看课文。”这样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知道武松是怎样打死这只吊睛白额大虫的。
课题导入
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人们常把它比作课文的眼睛和窗口。因此,有些课文的导入,需要老师在起始阶段对课题加以分析、说明,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如,《丰碑》《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这类课文的题目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解析课题,能使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发展思路。如,解析《开国大典》的课题时,我在黑板上先写一个“典”字,问学生“典”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典是典礼的意思。”接着,我在“典”的前面写上“大”字,并说:“‘大在这儿不是‘大小的‘大,而是‘盛大的意思。”然后顺势在“大典”前加上“开国”二字,解释说:“‘开在这儿是创建、建立的意思,‘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盛大的典礼。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他们无比激动,心中的喜悦无与伦比,因而来庆祝这一不同寻常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回到这一天,感受这一空前的盛况吧!”通过这样的导语设计 ,既逐层解释清楚了题目中的词义,又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比导入
有的两篇课文,从题目看很相似,内容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深一层探究,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的文章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导入,比如《凡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爬山虎的脚》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凡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两篇课文是编排在同一单元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凡卡》这篇课文反映的是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而凡卡就是无数儿童中的一员。因此,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这样设计导语:“我们曾经为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学徒生活洒下同情的泪,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合家欢聚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她的遭遇与凡卡是否相同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这样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在对比中寻找新课文与旧课文的不同之处。对比导入还有一种是换课题比较。如,将《再见了,亲人》换成《亲人,再见了》,能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原课题所表达的深厚感情。
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是教师根据所学的课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如,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教师在板书了课题后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鱼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鱼游到了纸上》,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呢?”(生:1.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2.“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3.鱼又是怎样游到纸上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看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以上这些导入法是单一的,有时有的文章可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