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光体育到快乐教育
2013-02-01田明李峰
田明 李峰
教学研究:幸福了每一位教师
一天中午,几位学生家长找到校长马建国,要求他换老师。原因是这位老师上课讲得内容太多,孩子们听不懂,家庭作业又多。这让马建国很纠结,他明白,家长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迎合家长会伤害老师。他了解这位老师,他是学校最“勤快”又是最“懒”的老师。“勤”是来得早,走得晚,干得多,“懒”是不研究教学,不研究学情,是个典型的“土”教师。
思考良久,马建国召集班子成员专门召开了一次校委会,研究解决此事。马建国说:“学校不仅培养学生,更要培养教师。”会议开了整整半天。最终决定:由教导处调遣精兵强将,成立帮扶团队,马建国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几名学科骨干任成员。所有成员分别上课,让这位老师听,然后这位老师讲,大家听,结束后大家一起研讨、分析,就这样反复在资源整合中进行二度设计。一个教案,在一个班上,大家听,然后诊断,之后到另一个班再上,大家再评。
一个月后,马建国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放课堂,邀请家长来听课。听了一节课后,有的家长不相信,愣是连着听了这位老师一周的课,但是每一节课都上得很成功。家长信服了,再也不提要换老师了。
2003年,新课改试点推行,新教材如何上?教师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马建国带领教研室的老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听了40节课,并针对听课,写了管理叙述《实施新课改,你准备好了吗》,在教师会上做了交流。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这次是针对性研讨,马建国对备课、提问、小组学习、合作交流、多媒体应用等诸多教学细节进行了很有深度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在教研会上,马建国说:“我们许多时候是认认真真剥夺了学生思考、求证、体验的过程,扎扎实实扑灭了学生刚刚点燃的求知的火焰。其实,教与学均是一种‘历险,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经验活动,为什么不尝试改变一下呢?”。
马校长的话,说到了杨玉花的心坎里。让她想起了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一件事情。一次语文课,她在上面讲得起劲,下面竟有学生打起呼噜来。“我的课真的平淡无味吗,竟成了学生的催眠曲?”杨玉花觉得:学生和知识之间好像隔着什么。“语文课应该是思考开始的地方,充满诗意和创造的快乐。为何不让孩子参与备课?”杨玉花把设想告诉了马建国。“只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做啥也不过分。”马建国鼓励她大胆实验。
要改变,首先要转变思想。《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一篇讲读课,杨玉花请学生来帮自己备课,搜集资料,提出想法。课上得非常“吝啬”,杨玉花自己啥也没有讲,但是效果非常惊人。课堂上学生自主读文、品文,又延伸迁移,学生学到了尊重差异,学会了包容,毫无疑问,课上得相当精彩。
马神庙街小学开展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教学研究,是典型的小课题研究。在一次次的研究中,老师们又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样的往复循环中,马神庙街小学的老师们体验着同伴互助的快乐,分享着校本研究的快乐。老师们说:“开始的时候,觉得研究就是一个名词,慢慢地,感到研究能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而且能给自己的成长带来快乐。”
“教师的使命是教育,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是对学生生命的影响。”在马神庙街小学,每个教师都是研究者,每个教师都是学生,他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着。
家校合作:温馨了每一个家庭
学校是学生的学校,家长和老师都是共同的教育者。只有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家庭的教育功能,学生才能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生活。
一天数学课上,陈宝宝和同学说笑,做鬼脸,李老师恼火了,他让陈宝宝把桌子凳子搬到了教室最后听课,以免再影响别的同学。没想到,下午陈宝宝的爸爸就找到学校来了。
“这是学校常遇到的事情,校长就是家长的出气筒。”马建国和以往接待每位家长一样,沏茶、让座,然后认真倾听。家长走后,马建国把李峰找来,详细了解了情况,并让副校长到班级核实。
晚上,马校长拨通了陈先生的电话。陈先生没有想到马校长给他打电话,语气软了:“马校长,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任性、调皮,老师也确实费了心,之所以生气就是因为不应该让孩子搬到最后。”“李老师也是一个很敬业的老师,请你相信我,相信学校。”尊重是交流的春雨,存于心而发于衷,电话足足打了一个小时,这个电话打消了陈先生对学校的偏见,也打开了陈先生的心扉。
从这件事上,马建国隐隐觉得学校的教育还缺点啥。
他认为,学校是学生的学校,在教育的路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肩并肩的,教育学生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每一个家长要懂教育。
于是,他要求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要实现两个“转变”:变一言堂为家长共谈,变汇报为培训。
现在,马神庙街小学的家长会已经完全成了家长各抒己见,学习交流的平台。一年级的王先生和孩子一起入学,他成为马神庙街小学家长学校的新学员。在马神庙街小学,家长入校和学生一样兴奋,“家长学校讲师团聘请的都是教育专家、教授,每听一次都是一次洗脑。”
家长理事会每届两年,年级成立理事小组,教学班成立家校协作小组。家、校双方通过理事会共商办学大计,制定家长学员学习守则和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并纳入学校总年度工作计划和班主任工作计划。家长学校学制六年,当孩子毕业时,家长学员也随之毕业。
一天下午,田燕林收到家长发来的短信:田老师,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爱拖拉,怎么办才好。同样的问题,田燕林收到好几条。于是,田燕林召开班级老师会议,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提出了“限时鼓励法”、 “定位速效法,“中途安抚法”、“直接要求法”等四条建议。在家长会上,田燕林就此问题做了半小时的讲座,一位家长拉着田燕林的手激动地说:“以前不知道这些,你讲得好,讲得及时,对我启发很大啊。”
“现代课堂不应当是封闭的、线性的、灰色的‘工业车间,而应当是绿色的‘生态田园。”在马神庙街小学,家庭把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不是被学校教育限制、主宰,而是共同支配。马神庙街小学把教育成功延伸到家庭,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会实践: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在马建国校长的柜子里,摞着厚厚两沓笔记本,记载了马校长十几年的实践和思考。他告诉记者,灵性的教育第一维度是关照心灵,第二维度是心灵关照下的行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学校要推倒围墙办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快乐。
马神庙街小学的校园前面就是马路,不远处是一个小型市场,搞卫生成了社区最头疼的事情。五(4)班组成志愿者团队,利用周末,到街道打扫卫生,“请别扔垃圾!”“请叔叔阿姨爱护我们的环境!”孩子们还印成“倡议书”分发给过路人。在社区,几乎每周都能看到马小的红领巾志愿者。孩子的倡议得到了家长的响应,也自发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
马建国介绍,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志愿者实践活动。他说:“学生不单单在学校快乐,他们自主服务社会,关爱老人,这份付出后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又是一个早上,马校长早早来到学校,校园里,老师们在玩,孩子在玩,他们的表情是生动的,他们的小脸多么可爱,马建国校长的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幸福,心暖暖的:学校应该是这样,学校生活应该是快乐的。经历了跨越期的激情燃烧,经过了短暂高原期的阵痛和迷惘,如今的马神庙街小学已然跨入一条快乐前行的河流,不可逆转地流向前方。
夕阳斜照在街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回家的路上,小区传来一阵吟唱,一个女孩子,用脚把皮筋轻轻一勾,另一条腿有节奏地一起一落,转身、跳跃、移动,潇洒飘逸,这是现如今马神庙社区最平常的一幕,但在记者眼里,那就是孩子诗一般的童年。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