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沃桃李 满腔热血铸师魂
2013-02-01贾学洲
贾学洲
孙扬,男,汉族,生于1968年12月,中共党员,生前系庆阳市环县一中语文高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环县三中、山城初中任教,1999年调入环县一中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从教22年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把责任和奉献体现在日常点点滴滴的行动中。他视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舍小家顾大家。他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亮点,激励学生进步,先后用微薄的工资接济困难学生40多人。他勤奋工作,呕心沥血,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年来他所带的班级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1997年、2010年被环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教师”、“模范班主任”称号。
孙扬去世后,庆阳市委市政府、庆阳市教育局、环县县委县政府曾先后追授他“优秀党员”“优秀教师”等称号,并在当地开展了向孙扬学习活动。2012年10月23日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人社厅追授孙扬为“甘肃省优秀教师”,授予省“园丁奖”,并号召全省开展向孙扬学习活动。
2012年7月24日,环县一中2012届高三理(1)班69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毕业生回到母校,在原来的教室开了一次特殊的班会,班长杨刚主持班会。班主任孙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参加了这次班会,黑板正中挂着他的遗照,照片上的他像生前一样,深情注视着同学们。“敬爱的孙老师,全班同学给您汇报成绩来了。今年高考咱们班69名同学的成绩全部高于二本线,其中64名同学的成绩高于重点线,两名同学分别以664分、662分位居甘肃省高考理科第21名和第24名,庆阳市第一名和第二名,已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是母校建校五十多年来最优秀的成绩,也是环县教育的奇迹,可是,作为创造奇迹的核心人物——班主任、语文老师,您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带病备考,距高考17天去世
2010年8月28日,孙扬因胃出血请假,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请假。仅5天后,他便返校上班。家人、领导和同事们都劝他坚持治疗,好好休息,可他却倔强地说,自己的病不要紧,可以边上班边治疗,工作不能耽误。
2011年10月30日,孙扬再次因胃出血请假,前往北京西京医院住院,不久又回到环县人民医院。病情稍微缓解后,他担心因请假影响了即将高考的学生,极力要求上班。这一次,学校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于是他利用治疗之余往返于医院和学校,给学生批改作文,找学生谈心,处理班级事务,还专门给学生开班会分析成绩。
2012年2月26日新学期开学,孙扬再次坚决要求上班。家人、亲朋、同事都劝他安心治疗,他信誓旦旦地对爱人保证:“国内其他高校都有我的学生,唯独清华没有。今年这个班能考一两个清华呢。等这班学生毕业了,我就申请不再当班主任了。”于是,学校经过研究决定,只安排他继续担任高三理(1)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3月4日高三模拟考试结束,高三语文组的同事劝他多休息,不要改卷了,可孙扬却说前几次模拟考试自己都因病没改卷,这回要多改一些。3月5日他伏案阅卷时,同事龚建立老师用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孙扬老师唯一的一张工作照。
2012年3月13日,因胃部多处溃疡,身体难以支撑,孙扬不得不再次请假前往兰州治疗,这次请假,是孙扬在环县一中工作的13年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请假。临走时,他给班长杨刚安排了许多班级事务,并把自己工作用的笔记本电脑交给杨刚,让他定期给同学们播放教学资料以及用于缓解学习压力的音响资料。医院诊断结果异常残酷:胃癌晚期!双肾功能衰竭,无法化疗!
得知孙扬病危的消息,高三理(1)班的学生多次请求去医院看望,孙扬都婉言谢绝,说自己的病不要紧,不用来看了。实际上,学生已通过其他途径得知孙老师身患绝症,他们也理解,孙老师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同学们得知真相会分心影响学习。
无情的病魔即将吞噬孙扬年轻的生命,有情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环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环县教体局全体领导、环县一中全体教职工,先后前往医院看望;环县电信局、环县人民法院、孙扬高中及大学时的老师同学、孙扬的学生,都纷纷自发捐助;环县人民医院为方便孙扬静养,在病床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为他安排了单间病房……
然而,这一切都没能挽回孙扬年轻的生命。2012年5月20日15时30分,他带着对即将高考的学生的牵挂,带着对80多岁的老奶奶和60多岁的父母的牵挂,带着对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耕耘半生的三尺讲台,离开了他钟爱的教育事业。
这一天,距离2012年高考仅剩17天。
5月21日,孙扬的追悼会在环县一中举行。
这天,学校专门为学生准备了小白花,可老师们看见,140多名学生来时已经戴着洁白的小花,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抬着花圈,眼里噙满泪水,陪着他们的孙老师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孙扬带着无尽的牵挂和遗憾走了,但是,他走的很坦然。他家里保存着历届学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学生的优秀作文以及学生写给他的信件,在他生前每次看到这些时,他一定是欣慰的。
“孙老师是一位好老师”
每接到一个新班,孙扬都能在一周内叫出每个学生的姓名,并利用课间、晚自习前或周末同学生交流,全面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今年考入浙江大学的吕文军说:“想起当初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孙老师,只有说不完的尊敬和感动。还记得刚上高中时,我们都还小,只懂得玩,只懂得闹,看小说,上网,就是不知道好好学习。为此,孙老师挨个和我们交流。”这样的交流,短则几分钟,也往往在不经意间便是几个小时。正是这样的交流,给了学生莫大的帮助,改变了许多学生的命运。现在武警某部工作的李国虎在2004年高考前夕,以家中有事为借口请假,代表环县去西峰参加篮球比赛,孙扬得知真相后,担心参赛影响了李国虎的高考,便坐班车到西峰,说服并带他回校。曾经一名学生高二时沾染上赌博,成绩下滑,为了帮助他,孙扬每天找他谈心,苦口婆心引导,并顶着压力,硬是没让这名学生调出自己的班,这名学生毕业时顺利考上了大学。
在孙扬看来,教育不仅需要责任,也需要理解、感化,还需要同舟共济和宽容。因此,学生在背地里亲切地叫孙扬“老孙”。可能别人觉得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其实,这是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学生进步了,孙扬比学生还高兴;学生退步了,孙扬比学生还着急。复旦在读博士张佰隆回忆说,自己很幸运,在那个青涩幼稚而又虚荣自卑的年纪,遇上孙扬这样一位好老师。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要求很严,但在生活中,非常和蔼,跟学生能打成一片,学生都很喜欢他。
默默无闻,埋头实干,把事当事干,不计较不抱怨,是孙扬的做事风格。课堂上,他深入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课外,他深入钻研教材教法,不断充实自己;课余时,他深入学生生活,同学生交流。孙扬坚持面改学生的作文,自掏腰包办班刊《摆渡》,学生担任社长,他参与撰稿和编辑,做忠实的摆渡人。他因忙碌而充实,因充实而快乐。即使是学校安排的教学以外的工作,孙扬也默默承担而从不抱怨。环县一中建校五十周年时所编的《环县一中校史》中的第三章是孙扬所写;学校三幢教学楼中的“明德楼”“钟秀楼”的楼名及寓意也是孙扬所做;给环县皮影艺术节撰写主持词,为学校及县上的各类演出写剧本写串台词,开学典礼及高考动员大会代表教师发言,参与编写校本教材,这些好多人都嫌添麻烦的事孙扬都会做得很好。
环县一中因操场小,不要求高三学生上早操,但孙扬一直坚持陪自己带的毕业班上早操,理由很简单也很实惠:学习紧张更需要锻炼放松。其他班的学生看着羡慕,有的同事反对甚至讥讽,可孙扬坚持不懈。晚饭后常和学生打一阵篮球,大汗淋漓的运动使学生们在亲师信道的实践中默默成长。
孙扬朴素扎实的作风,深深植根在学生心中。现在深圳工作的马盼盼深情地说:“孙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他对我的影响深远。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还经常跟老师打电话,大二有了电脑之后开始聊QQ,我经常去他的空间留言,他也一直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大四的时候我家里出事,他还发邮件过来要我照顾好自己,我倒是没怎么亏待自己,只是老师没有把自己照顾好,那个QQ头像再也不会亮了……”
“有一个父亲形象就在身边”
在孙扬大女儿孙辰筱眼里,爸爸早出晚归,她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远没有爸爸的学生多。但在她心里,爸爸爱家爱子女,也挚爱学生和工作,爸爸是她最尊敬的人,她更愿是爸爸的学生。2012年4月上旬,孙辰筱请假从山东淄博赶回来看望爸爸,临走时,家人都劝孙扬:“给娃说几句吧!”“做人、学习、求真、务实!”孙扬深情地告诉孩子们这八个字:气息虽弱,但字字清晰。这八个字是孙扬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
在学生心里,孙扬亦师亦友,更像父亲。现在环县水利局工作的王治平,上高中时曾一度因家庭困难思想波动,学习退步,孙扬给他资助学费并耐心引导,给他以莫大的精神安慰。孙扬病危时,学生耿廷彦从拉萨赶回来看望,在此之前,他已经委托父母看望了孙扬。正是孙扬当年的资助,让他鼓起勇气完成了学业,因此,耿廷彦一直把孙扬叫“干爸”;孙扬病逝后,他专程从西宁赶回安葬。学生徐志秀复读时丢失了学费,孙扬慷慨解囊并在班里组织义捐,帮她渡过了难关,她在上大学时给孙扬的信中写道:“老师,不知您信不信,您给学生的不只是师生情,您更给了学生父母般的爱,真的,在我的眼里,爸爸虽不在,但有一个父亲形象就在身边。”
在孙扬心里,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学生病了,他会带点小礼物前去看望探视;一次查看宿舍时,他发现一名学生铺着破旧的床单,便悄悄买来床单换上;为了让家庭困难的学生李钰珍有一个更好的自学环境,他在自己家里为她腾出一间房;2004年考入四川大学的文冰、长安大学的郑海峰、兰州大学的慕国强等同学家庭特别困难,他到团县委给每人争取了200元的救助。他不怕麻烦,不怕求人,积极为贫困学生奔波求助。叫班里的住校生到家里改善生活,给学生衣物等,更是孙扬常做的事情。
在孙扬心里,学生最重要。在基层初中工作时,班里的一名学生辍学,孙扬骑自行车跑了四十多公里的山路,赶到学生家中,耐心给其父母做工作,终于带着学生一起返校。2005年高考前夕,孙扬的爱人因照顾年幼的女儿,把手包放在家门口的墙头上,几分钟后去取时手包已不翼而飞。包内装有结婚首饰、孙扬工资存折和几百元现金,价值四五千元。对要用工资养活一大家人的孙扬来说,四五千元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可当孙扬在银行的录像里确认出拿存折的取款人是一名在校学生时,他放弃了追究。他说,丢失几千块钱事虽大,却没有这名学生一辈子的前程大。2005年初冬,学生篮球比赛,孙扬觉得打篮球会使学生体内的盐分流失严重,就给运动员买了有盐分和糖分的饮料,并在家里把饮料温热,包在自己的棉大衣中,跑着给学生送到篮球场上。有一年秋季开学时,一名被拒于复读门外的学生找孙扬帮忙,孙扬着急了,心急火燎去找领导说情,碰了一鼻子灰仍不放弃,自愿担保这名学生以后的表现,帮助这名学生如愿复读。有一回其他班的一名学生迟到了被孙扬碰见,孙扬详细询问该生迟到是因路程远时,便叮嘱她把时间前调10分钟。这名学生红着脸说自己是其他班的,孙扬笑着说:“不管哪个班的,都是环县一中的学生。”
孙扬父母都在农村,年逾花甲,爱人没有工作,孩子正在读书,他每月的工资就是全家人的依靠,但他一直自掏腰包给学生发奖状发奖品,经常十元、百元、甚至千元地接济困难的学生。多年来,他接济过的学生就有40多人。学生们得知孙扬病危的消息,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环县探望,自发组织捐款,他们多希望孙扬能重新站起来,给他们上课,和他们谈心,同他们聚会……
语重心长的病榻绝笔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孙老师对学生和工作的牵挂不止。孙扬在北京诊疗期间,专门到书店买了两本高考语文辅导资料,躺在病榻边输液边备考。因无法化疗回到环县后,见到校长张克裕说的第一句话是“张校长,对不起,我请假影响学校的工作了”。病危期间,他特意委托替他带班的道粉兰老师把学生的月考成绩带给他看,并含泪委托班长杨刚转告高三理(1)班同学:“我对不起大家,在大家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躺在医院。” 4月15日,他要家人给他准备纸和笔。在病榻上,他忍着病魔的折磨,给高三理(1)班的学生写了一封信,全文仅557字,他用了一天多时间才艰难地写完。信的开头字迹还算工整,但已远不如平时有力,大小不一,可是每一笔一画,却都凝结着孙扬对学生深深的思念和祝福。
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学们:十分想念,我虽被病魔暂且击倒,不能起床,却时刻祝愿高考前的你们信心十足,站稳、立直,快乐而勇猛地冲刺,去享受一千多天极为艰辛劳动得到的珍贵而幸福的收获。我虽暂如一株病树,却迫切守望生龙活虎的你们在这美好的春天灿烂盛开,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结出累累硕果。你我一体,梦想成真!大考月余前,老师希望大家谨记以下要点:一要坚定信念,乐观开朗;二要讲究方法,不能蛮干;三要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调适;四要抽空多睡觉,午休大于一切,渐渐适应于晚上十一点前进入睡眠状态;五要调节好饮食,保持充沛精力……”最后特别强调“为师不能面解为憾”。随信捐出1260元钱,让学生周末春游,调适心情,减轻压力,并叮嘱春游时一定要“带上相机、可口可乐和微笑”。4月16日是星期一,下午有班会课。当班长杨刚给同学们读信时,全班同学泣不成声。
善良与真诚融会的灵魂常常忘我,这正如《甘肃日报》新闻部主任、原环县一中教师尚德琪在《孙老师,你好好休息吧》一文中所写的:“他才44岁,他一定觉得自己还年轻,还精力旺盛,还会有更好的工作状态,所以,在他有病的时候,他不把病放在眼里;在他病重的时候,也不把病放在心上。所以,在他有病的时候,他还要坚持站在课堂上;在他病重的时候,他心里还一直想着课堂。”
“我觉得很幸福”
孙扬去世后,还有近十万元的负债,这是他买房时的借账。但孙扬很少因拮据而不安,他在环县一中工作的13年间,很少给自己买过新衣服。他节俭但不吝啬,他身上有农民的朴实厚道,也有古道热肠的豪侠之气。他的老家自然条件极差,父母在那里耕耘,一年的寒暑假及许多周末他都要回老家帮父母干活,虽很累而不叫苦。2010年暑假,洪水冲毁了山路,驴驮都走不成的路,孙扬硬是把400多捆麦子从地里背了回来。孙扬清楚山区孩子成才的艰辛,他多希望山里的孩子能从山里走出去!因此,他多年超负荷忘我工作,到校走在学生前,回家总在学生后。
“我了解孙老师,他绝对不是为了利益在教书。”复旦在读博士张佰隆对恩师的解读恰到好处,“每次考试都奖励有进步的同学,进步最大的同学给一等奖,进步较大的同学给二等奖。而且,每次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抽出百十来元奖励同学。”张佰隆永远记着和恩师之间的一次心灵沟通:那是2008年暑假,他专程看望孙老师,师生二人谈及幸福。
“孙老师,您觉得自己幸福不幸福?”
“幸福。因为我的努力,老人能有安稳舒适的晚年,孩子能快乐读书,老婆可以帮我料理家庭。因为我的努力,学生学习进步,考上大学。我觉得很幸福。”
一个率真豁达、乐观自信的中学教师,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用他的爱心与信念,诠释了“老师”这两个字的内涵,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歌。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