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处重落实,虚处求拓展——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虚实艺术

2013-02-01蔡益卿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玛蒂尔悬念项链

蔡益卿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剧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空白”。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要讲教学艺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艺术,给学生留出自由想象、自主体验的机会,体现教学艺术中虚实结合的原则。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这种“留白”艺术呢?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传授,如一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字词句段和课文主旨等等。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理解它们,这些内容是迁移知识形成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语文素养大厦的根基,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是教学内容中的“实”的方面。然而,一节课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建一座大厦决不能仅打地基一样,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让知识衍生出的能力在实际情境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这些就是教学内容中“虚”的方面。由此看出,教学内容的“实”是基础,是最低层次,而教学内容中的“虚”才是教学要达到的更高目标,是高层次的。以《诗经·氓》为例,教学内容中的“实”应放在对《诗经》基本知识的了解,对《氓》一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和诗意的疏通理解上。而教学内容的“虚”则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之情和对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的讨论上。这样,学生由“实”处字词句篇的识记、理解,过渡到“虚”处的联想、体验和感悟,最后达到了实与虚的有机结合,也自然达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实”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是不难把握的,而“虚”的方面似乎就难以驾驭了。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说说如何在教学中巧用 “留白”诱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在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体验生活、感悟人文精神的能力。

一、巧设悬念,利用题目引空白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目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悬念空白正符合这一观点。例如讲《为了忘却的纪念》,开头便可以就文章标题“忘却”与“纪念”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巧设悬念:“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但本文题目却前后矛盾,为什么呢?”留下悬念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他们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拓展阅读,去积极探索,这样,他们的思维情感犹如决堤春水涌向教师设下的空白区,较之直接机械地接受老师的答案显然更有效果。

二、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空白

一个教师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上一堂课就好像在指挥演奏一首乐曲,而一堂课的结尾部分,正好比是曲之“尾声”。在终曲之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结尾处设置一定的空白,诱导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内容,引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例如,在教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尤其是结尾部分很感兴趣。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一个悬念式的“空白”:玛蒂尔德知道自己付出了青春和美丽为代价换来的项链原来不过只值几百法郎时,会怎么想呢?真项链最终归谁呢?我启发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来设计一个尾声,填补这一“空白”。学生思维活跃,联想显出了多样性和独特性。有的同学认为玛蒂尔德会因此而发疯,最后进了疯人院;有的设想玛蒂尔德和好朋友为了争项链的所有权而打官司,因败诉而郁郁寡欢终至病死;也有的认为玛蒂尔德会又因得项链而故态复萌,追求享受和虚荣,再次陷入不归之深渊;还有的学生根据小说的内容多方证明,玛蒂尔德在经历了这样一次惨痛教训以后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性格,因此在一惊之后又随之释然,感叹一番命运捉弄人后又回去当他的平民妇人去了……经过一番争论,学生取得一致看法,无论哪一种设计,都比不上原作这样的“空白”式结局,这样的结局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未穷”的效果,正是小说结构艺术的精妙之处。

三、身临其境,利用朗读留空白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进而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后,教师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四、断流停顿,抽出时间设空白

叶圣陶先生早就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者“必令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因为总是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的余地,因而印象也就自然不可能深刻。我们有时要有意识地停顿,创造时间上的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空,让他们有咀嚼、回味、记忆的余地。比如,有时可安排自学;有时可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有时可以“咨询解惑”(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提问,老师“答记者问”);有时可趁热打铁,当堂记忆;有时可“参读延伸”(留出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自由地参读相关资料)等。设计这样的环节,为学生留出了几段相对可以独立使用的“空白”时间,也就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时间上能落到实处。

“钟空则鸣,耳空则聪。”无限的宇宙,除有限的已知,留给我们的是茫无涯际的“空白”,它永远激发着人们无穷的遐思和无尽的探索。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应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其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理应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当然,以上阐述的几点空白艺术的处理,并非每堂课都要一一使用,相机而用和综合处理效果或许更佳。

猜你喜欢

玛蒂尔悬念项链
滋嘎嘎做项链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项 链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读《项链》有感
丢失的红宝石项链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真心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