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切实提高命题专业化水平

2013-01-31姜钢

中国考试 2013年1期
关键词:命题考试改革

姜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党和国家在分析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的教育考试改革战略决策和制度设计安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2年7月,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考试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高考改革进一步提速。教育考试事业面临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提高命题专业化水平的机遇和挑战。

1 充分认识人才分类选拔模式改革的重大意义

实施分类考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教育发展、人才成长规律的本质体现,从教育改革的现实和长远的发展看,是推动高考改革的重要基础和突破口。

1.1 实施分类考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其内部特质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的深刻变革。

解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从1952年到现在(期间除“文革”10年外)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统一入学考试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高校招生人数为27.3万人,报考人数为570万人,录取率仅为4.8%;到1998年,本专科招生人数为115万人,报考人数320万人,录取率35.9%,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9.8%。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2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考的录取率为60%;10年后的今天,全国高考的实际录取率已经超过了80%,少数省份超过了90%,整体毛入学率接近30%。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形势上不难看出,我国的高考从高竞争度已经转为弱竞争度,高竞争时期掩盖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高录取率的今天正逐步凸显出来。

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上大学的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是高等教育结构性的矛盾突现,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如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招生计划只有50万人左右,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招生计划只有30余万人,随着招生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招生计划所占的比例还在逐年减少,但竞争度并没有降低,表现为高考高分段的考生不断增加。相反,有些省份虽然采取许多措施,如通过多次征集考生志愿,在录取过程中按计划招生数做了适当的比例放大投档等,但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仍完不成招生计划,报到流失率全国平均达到10%左右。高校招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的多样化趋势,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体系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模式和人才选拔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从单一学术型的办学模式向多样化、职业型转变,逐步建立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类型不同、层次分明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普通高校专科逐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为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又分为研究型(学术型)和应用型大学。大学将不再搞同质化,各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合理定位分类、分层办学。

明确了各类高校办学的定位,培养模式、质量标准、选拔方式也就会有不同要求。实行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入学分类考试制度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突破口。教育部正在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建立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录取的改革,研究制定指导意见和改革方案,探索“知识加技能”考核办法,引导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社会成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扩大中职学校学生继续升学的机会,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1.2 实施分类考试是进行人才分类选拔制度改革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部分省市已经进入普及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精英模式下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越来越反映出它的不适应。

一是“千校一卷”降低了考试的区分度。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必然要求根据选拔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区分。现行的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发达和实施精英教育下的产物,这种本、专科一体式的“串联”考试招生体系,在招生计划少,报考人数相对较多、处于竞争度高的情况下,考试的区分度和效度体现的较好。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高校数量和招生计划的体量大、报考人数多、高考的整体录取率很高的情况下,用统一考试、一张试卷这一把尺子,越来越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人才选拔的需要。现实的问题是:目前95%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升学考试,由于考试时间和试卷长度的限制,为了照顾整个考试群体的水平,试卷的难度越来越难以把握,考试成绩的分布越来越不合理,高分段和低分段的考生相对密集,优秀学生和一般考生区分都越来越差。许多省份高水平大学的录取分数不断上移和相对集中,分专业录取越来越困难。相反,一些高职学校,即使降低总分要求仍完不成招生计划。

二是“千校一卷”影响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由于应届普通高中生中绝大多数人都要通过高考这个渠道升学,因此,客观上造成许多普通高中都在围绕着升学的要求实施教学,所有学生都要按照统一的要求齐步走。但是,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诉求是不同的。按照同一要求进行教学和备考,这不仅不符合教育规律,还会把一部分学生拖垮。

三是“千校一卷”不利于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首先,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性质、类型的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功能,形成不同的规格和特色,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本科和专科选拔学生的要求各不相同,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一张统考卷子上很难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其次,统一考试面对的考生群体太大,改革试点的切入点很难找。在总体竞争度下降,高端竞争度较高,低端几乎没有区分度的情况下,推进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十分困难。

1.3 实施分类考试是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教育和制定教育政策中,更多地是考虑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即教育的社会属性、人受教育后对社会的贡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重视不够。我们都知道,人是有差别的,人的情商和智商是有所不同的。过去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只能解决“有教无类”,许多地方无条件“因材施教”,一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上大学的机会,还要实行“因才施考”,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正确的导向作用,引导基础教育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及能力进行发展,有选择性确定自己未来奋斗的目标,通过分类考试,更好地实现大学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此外,《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还提出了要推动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是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表述,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在重视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对人的发展规律的尊重,是对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极大丰富和重大贡献,要求我们在教育问题上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也为推进分类考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在高等教育的单一学术型精英模式下,传统高考的质量观是力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的“水平差异”,高考命题注重区分度。在大众化、多样型的高等教育时代,现代高考的质量观还要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的“类型差异”,即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的差异。高考命题不仅要有区分度,更要关注匹配度。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人人成才。

可以说,高考实施分类考试,人才选拔可以更为准确,综合评价更为有效,多元录取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也是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重要基础和突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分类考试,特别是本科和高职(专科)如何进行分类考试,使新的招生考试制度的设计更加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选拔人才,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更加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2 不断深化能力考查的研究与实践

社会的发展是要通过不断的竞争才能向前推进的。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的能力竞争,这种竞争反映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高度结合上。对于我们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选拔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创新人才是教育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高考坚持能力考查的方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2.1 建立服务各类高校人才选拔、促进中学教学的能力考查体系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以中学教学为基础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能力体系,但是还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应当继续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不断完善能力结构体系和层级,使之能够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有机衔接。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中,深入研究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标准,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这一点对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尤为重要;在普通高考中,要加强学科能力和一般能力考查相结合、融合的研究;在高职入学考试中,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强职业技能测试的研究,改变过多以文化课成绩的录取方式,使能力考查不仅仅选拔出各类人才,还要能够促进中学教学按照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的要求进行教学。

2.2 借鉴吸收先进的教育考试理念与技术

最近,媒体和人们都在热议《2012中国SAT年度分析报告》,对中国学生在考试中表现不佳的成因各持己见。就SAT考试本身而言,其显著特点是着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察。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够抓住问题的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它更注重质疑、自我求证、善于论证,具有更多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的独立性,也是发现问题、独立判断能力的重要方面。具备这种思维能力,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所必需的能力基础,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成为经合组织(OECD)评估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

我国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本科教学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求,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探究”也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的。然而,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历来强调传承和规范,批判性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国际化是必然,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道路之一。高考为高等教育服务是根本的宗旨,发挥对高等教育支持的同时兼顾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在今天的高考改革中,我们必须有国际视野,借鉴、吸收和融合国外好的、成功的经验,这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将会有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3 构建命题、评价互动的专业考试机构核心服务能力

3.1 利用高考数据开展评价,提高命题与评价工作科学性

评价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教育考试中,按照评价的对象来分,要有对命题的评价、对考生的群体性评价和对考生的个体评价三个部分,其中命题评价和群体性评价应该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这两项工作做好了,就会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对考生的个体性评价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考是一种教育测量,考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公平公正。因此,做好对考试自身的评价尤其是命题评价,检验这把量尺的科学性、合理性就至关重要。所以,做好命题的评价是保证命题科学性和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做好后续评价工作的一个基础,如果考试的实施没有达到预设的考试目标,特别是命题标准不科学、或者命题标准把握的不准确,命题的程序不规范,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就难以保证,后续的评价工作即使模型再科学、再先进,做出的结果也难以令人信服,甚至会产生误导。基于这种认识,考试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对命题标准和管理以及实施的评价工作,通过评价的介入,从一个侧面来推动命题标准的完善和命题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命题部门和评价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对高考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试题的效度,检查试题设计的合理性程度,为完善试题质量标准提供证据,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命题标准提供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对考生的群体评价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利用考试这种评价手段,通过改进和完善评价报告内容,提供对考生群体评价的科学数据和分析结果,为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等方面提供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2 编制高考质量评价报告,为国家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

过去,我们的工作方法习惯于典型调查、以点带面的形式,重在定性分析,得出结论。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又非常大的国度里,仅仅采用定性分析法有时很难对一些问题和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因此,必须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决策的科学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做好定量分析提供了非常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手段。近几年,高考改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也在抓紧研究制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这就要求考试机构充分利用高考数据做出有关情况的分析报告,为国家制定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云海工程”给出的高考分析评价报告,对于指导两省的高考工作、改进新课改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地方政府指导相关的教育政策都有很大帮助。所以,要认真总结经验,适时编制高考质量评价报告。

4 提高专业化水平,确保高考命题安全和质量

命题工作是高考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安全和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这项工作又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以更高的责任感谋划全局,以专业化手段作为根本保障。

4.1 狠抓落实,做好命题的安全保密工作

安全保密是命题工作的根本,是考试工作的生命线。安全保密工作必须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高考是教育领域里重大的民生工程,要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将安全保密作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来抓。各考试机构要在制度建设、人员管理、命题场所管理、命题设备及移动存储介质的检查管理等几个方面下大功夫,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加强监督,做到可控可查。

4.2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命题人员专业素养

命题人员是做好命题工作的队伍保障,离开这支队伍,安全保密和命题质量等问题都无从谈起。考试机构应该设置专门的命题部门,配备专职的命题人员。要做好对命题人员的培养工作,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培养机制,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考试机构要为命题人员开展教学实践提供机会,使他们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实际水平,增强学科命题的科学性和导向性;要鼓励他们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测量理论相结合,深化对命题理论、命题技术规范和命题质量标准的研究,更好地将命题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

4.3 加强标准建设,明确命题质量与评价规范

加强标准建设是专业化考试机构建设的核心。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过去命题工作的许多规章制度是经验性的总结,在命题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与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进一步梳理和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细致、规范的考试标准。一是要落实命题标准建设,构建科学的现代命题机制。将命题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实施对命题工作的科学管理。承担命题任务的考试机构都应该加强题库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从现在看,题库建设的瓶颈是试题来源,要积极探索安全、有效、可持续的试题来源机制,研究建立现代化的试题征集和处理系统,研制满足分类考试和试题安全的需要,主动应对考试发展的新形势。二是要加强命题管理标准建设,提高命题管理效率。要建立标准化的命题管理流程,特别是对命题人员、命题场所、命题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管理,要做到科学、规范,无缝连接。三是要完善试题质量标准,保证试题质量。确立试题质量标准,才能使命题工作有章可循,提高效率和质量;才能对高考试卷进行专门性分析和评价,更加客观、深入地评价高考试题水平。四是要加强评卷质量标准建设,确保评卷和评价工作顺利实施。要高度重视评卷工作,通过规范评卷程序,统一评卷标准,细化评分细则的研究制订,推动评卷管理工作水平的快速提升,使评卷工作落实命题意图,实现考试的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4 合理控制试卷难度,更好地为高校选才服务

难度是评价试题试卷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影响很大,试卷整体难度把握得不好,不仅会给录取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还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卷的难度取决于参加考试的全体学生的总体水平。必须按照科学选拔人才的原则,保证高考试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有效区分。因此,命题部门要结合学科特点、能力考查要求和题型功能来设计试卷的难度结构,合理安排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特别是在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中,可以通过分层设问,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均有发挥的空间,从而使试题难度控制的更为合理、区分度更好。

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明确了推动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高考改革牵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转变,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要以分类考试为基础,充分考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选拔模式改革的要求,提高命题专业化水平,发挥高考的正确导向,促进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考试。

[1]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11-24.

[2]鲁昕.推动教育结构科学调整让每个孩子都成才[N].中国教育报,2012-11-27.

[3]刘利民.努力提升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2-12-1.

[4]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5]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6]杜克国际教育.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R/OL].http://goabroad.sohu.com/s2012/sat/.

猜你喜欢

命题考试改革
改革之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瞧,那些改革推手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