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案

2013-01-31陈庆修

中国流通经济 2013年2期
关键词:结构性制造业经济

陈庆修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北京市 100017)

从经济结构角度看,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以及新兴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是其经济体系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后果。化解危机,进行结构性修复,实质上是经济的再平衡。我国要正视粗放型增长中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把握世界经济结构性缺陷修复的有利机遇,加快改革、开拓创新、科学发展,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自身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为经济在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台阶上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一、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经济中的结构性缺陷

金融危机既暴露了美国金融游戏中出乎意料的“高杠杆”,即数十倍的资产负债率,也暴露了经济中存在的严重结构性问题,其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调是美国经济中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金融危机之后的高强度刺激都没能使美国经济缓过劲来,可见其结构性问题的严重程度。

近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美国企业为吸收利用国际资源提高竞争力,加速产业外移和服务外包的步伐,结果是在一些制造业中心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特别是伴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演变,美国就业结构及其劳动力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给制造业带来更高产值和利润的同时,却减少了就业岗位,“无就业发展”成为美国经济增长中的难题。据统计,1997~2007年美国制造业每年增长3.9%,劳动生产率每年上升6.8%,而就业岗位在10年间共计减少570万。[1]服务业是美国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服务、信息服务、医疗教育等,而随着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0%以上降低到20%左右,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制造业对低技能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少,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结构性就业缺口进一步推高了美国失业率。可以说,美国的结构性失业源于全球化浪潮,加剧于这次金融危机。由于缺乏足够规模的新兴产业来吸纳那些优化下来的工人,结构性失业成了令美国头疼的难题。

欧洲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主要是欧盟国家把那些原本由它们生产的产品逐渐转移到新兴经济体,而自身创新后继乏力,不能向生产链的上游移动,从而生产出更多的能够让市场购买的产品或技术,其地位就渐渐地被蚕食了。因此,欧债危机从根本上看是经济结构性危机。能否解决就要看希腊、西班牙等国能不能像德国那样生产出一流的产品来。可是,由于财政政策的差异性与货币政策统一性之间存在矛盾,欧洲经济结构失衡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高福利、财政结构性问题等已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全面的体制改革和重大的科技创新,走出困境恐非易事。

至于日本,其经济连续20年疲弱,负债率更高于欧美,所面临的结构性失衡,既有经济也有人口、社会等多元化的问题,结构性失衡的程度与欧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兴国家两面受压,出口贸易增长困难,通货膨胀威胁加大。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但是,当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时,依赖发达经济体需求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兴经济体今后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均属于产业结构“空心化”问题,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加以整治,那么增长模式的转变将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结构性再平衡问题,从外向型增长转向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是对新兴经济体的严峻考验。显然,不同的经济体,经济结构性缺陷各有其特点;其结构性缺陷的修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二、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从我国自身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行进困难。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出口市场疲弱,我国消费近年来不升反降,投资边际回报率在市场趋于成熟的环境中呈递减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是国际国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波动叠加的表现,但其本质是结构性下滑,是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反映。周期性的经济下滑,经济周期过了,景气就能回温;而结构性问题,即使景气好转,结构性缺陷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结构弱点多存在于规模庞大、效率低下,却能轻易获得资金和市场的国有企业,严重的人口挑战也将会拖经济增长的后腿。我国经济模式自身的危机已经显现,由于以往的非理性扩张以及高风险资产泡沫游戏,致使经济增长已经处于螺旋式下跌的起点。

“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与国际资本、技术相结合创造了全球化红利,也使我国极大受益。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现阶段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工业化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工资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低利润陷阱”。以太阳能产业为例,由于未掌握核心技术,我国太阳能企业只是在进行低端部分的硅片生产,利润越做越低,而且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部分。尽管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仍在,但全球“供给替代”的新趋势正在削弱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正面临前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围堵,后有新兴发展中国家追赶的竞争。

美欧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是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逆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全面启动重振制造业计划,通过加速低碳、信息等产业发展,加强工业的研发创新投入,积极在信息网络、云计算、新能源、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政府采取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手段,试图促进制造业本土化,通过“再工业化”重塑工业实体经济。由于我国制造业产能以低端、高能耗为主,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优势,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引发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会使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更为严重,“中国制造”面临着在低端“被锁定”的风险。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开始大范围展开,它们将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调整产业分工的机遇,发挥低成本优势,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承接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着与其他新兴国家的激烈竞争。然而,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维系我国出口的“三低”优势(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正在逐渐削弱。

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一场争夺全球产业高端战略优势和制造业重新定位的全球竞争正在静悄悄地展开,引发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这不但会导致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重新布局,也引发了新一轮的资源压力和成本上升,必然会引发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由此引发新一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

当然,从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角度看,“供给替代”是必然的历史规律,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供给替代”竞争,如果我国制造业不能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在高端制造业产品尚未具备竞争力的条件下,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却在流失,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在增加,我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威胁,保持和提高“中国制造”的优势,已成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突出问题。

我国结构性失衡还突出地表现在房地产泡沫上。它不仅推升通货膨胀、错配资源,更显著恶化了我国的财富分配。与股市泡沫不同的是,作为一种准公共品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严重侵蚀了我国社会的基础。在2010年,我国仅仅住宅房地产投资就占GDP的12%,这远远高于2005年美国最高峰的5%。[2]加上房地产所牵涉的上下游产业,房地产崩溃必将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鉴于房地产泡沫在经济、政治方面越来越严重的负面效果,应下决心压缩房地产泡沫,并接受由此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某种程度的冲击。

当经济进入低谷,为了刺激增长的投资努力往往是以牺牲效率和效益为代价的。向经济领域注入大量资金,已导致某种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很难通过短期的政策刺激效应得到解决,也难以通过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实现中长期持续增长的目标。是在已被榨干的增长模式上继续加码,还是冒风险推进短时间内可能放缓增长的改革,很显然,我国以往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那种靠规模、靠速度、靠制造恐慌诱发非理性消费的盈利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把适度的政策刺激与有力的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把重心放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三、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比中美两国的资源配置,发现我国资源配置导致经济效益比美国低50%。换句话说,如果我国能够改变结构性问题,即使不增加投资,经济产出还能再增长50%,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目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核心是结构性的,经济刺激计划虽必不可少,但只能作为短期性应急措施,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来源是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结构性改革。因而,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努力提高产业素质与装备水平,同时,还要优化劳动力结构,提高国民收入,最重要的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网络,开辟更具可持续性、国内消费更有活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将结构调整与深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结构性问题的核心是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改革滞后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根源。如果体制机制不能理顺,结构性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解决。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如深化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抓住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合理化;对于垄断行业的改革,要放宽市场准入,破除进入壁垒,促进公平竞争;对竞争性行业来说,要消除非国有经济准入障碍,以确保充分竞争,防止经济垄断的形成。同时,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建立健全法制、透明、公正、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从制度安排入手,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才能在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2.将结构调整与完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结构性问题的根治,要依靠深化改革,依靠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在一定市场形态下价格、供求、竞争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此推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目前要抓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这个关键,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经济活动外部性的价格机制。比如,要进一步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改革,让价格体系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本身价值。从短期看,抓住国际资源价格下调、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减小的时机,着力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并使其与国际基本接轨,与资源价格改革同步,推进铁路、石油等垄断行业改革,以利于通过竞争提高这些领域的投资效率;从中期看,需要在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从长期看,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完善的市场机制是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的有效手段。

3.将结构调整与科学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比重为50%~70%,甚至达到60%~80%。[3]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归根到底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功。要优化经济结构,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离不开科技创新与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增长质量,同样也离不开全社会创新活力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到了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低成本优势弱化的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制约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问题,构建起支撑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后劲的可持续发展。要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将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大企业固然重要,但中小企业也有难以取代的独特作用。中小企业是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发明创造大都从中小企业来,企业的升级换代通常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要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之路。

4.将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是培育竞争新优势、形成发展新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要通过有效的调结构、促转变、提效率、增效益,真正从根本上奠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看,结构调整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实施重要产业工程,重点规划建设汽车、石化、造船等产业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处理好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和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创新型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扩大绿色低碳投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机制、节能降耗激励机制、碳交易市场机制等低碳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增强内外需后劲,提高内需在总需求中的比重,提高社会最终消费在内需中的比例,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提高外贸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5.将结构调整与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

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内容。要做好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发展服务业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政策,首先是开放服务业市场,拆分垄断企业,营造市场公平公正公开进入的环境,从而提高效率、缓解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降低价格压力。其次是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透明的监管标准,有力的监督实施细则,公平和透明的税收政策,以个人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和退休制度等。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以产业规划指导结构性失衡问题的解决。

6.把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保障结合起来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因素,结构调整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重要途径。应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吸纳劳动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吸纳相应人才就业;尤其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劳动力就业系数高,能够稳步增加就业,是提高人均收入、减少收入差距、实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环节。消费难以扩大也有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财富保值难、生活成本(如房价)高企、社会保障滞后等原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进一步扩大消费比例,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目前,正是完善社会养老和医疗体系的机遇窗口期,应抓住当前经济发展平稳、财政相对宽裕的有利时机,及时设计和推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和医疗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以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推进结构失衡问题的解决。

总之,结构性失衡是经济全球化格局中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和发展基础上的结构性再平衡,要抓住国内外危机中的有利因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在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台阶上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1]田泓.美国破解“无就业复苏”之道[N].人民日报,2011-10-27(22).

[2]袁剑.泡沫的崩溃[M].//大拐点.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57.

[3]陈庆修.转变发展方式的国际经验[N].人民日报,2010-12-27(22).

猜你喜欢

结构性制造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