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司治理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分析

2013-01-31旭,张

中国流通经济 2013年2期
关键词:银行业董事会监管

王 旭,张 娜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44)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公司治理兴起以来,公司治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涌现出了大量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却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才得到了相应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对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意义。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在危机中暴露出的脆弱性及其本质缺陷。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指出,信贷危机的主要成因在于公司治理的失败。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的应用妨碍了有效的经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未经严格审核就对几乎没有还款希望的群体发放贷款,显示出了基本公司治理理念的缺乏。公司治理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如股权结构过度分散,董事会职能发挥不充分,高管激励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等,使股东和经营者更加关注短期收益而忽视了安全性,置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于不顾,隐瞒巨大风险,将问题资产层层包装,并最终推向国际市场。随着公司治理风险的不断累积,最终引爆了次贷危机。

二、银行业安全相关研究综述

在论述银行业产业安全问题时,现有文献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方面,包括发达国家外资银行以及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的影响,其中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是大家研究的重点。国内也有比较多的学者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引入外资银行对银行业安全发展的影响。比如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效应、技术示范效应、金融稳定效应的分析,以及利用我国银行业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大都证明外资银行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业的效率,现阶段外资银行的引入并未对我国银行业安全发展带来威胁。除从外资进入角度研究银行业安全问题外,近年来学者们从更加宽广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银行业安全评价体系或预警体系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安全问题。叶莉等结合预警管理理论与我国金融安全管理的实践,构建了我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基础理论框架结构和实际运行模式,并利用基因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首次提出了基于基因遗传的神经网络模型的金融安全预警支持系统。[1]文庆能基于新金融安全观①的视角研究了银行业的控制权问题,构建了银行业外资控制程度指标体系。[2]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国家产业安全层面系统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并对我国金融安全现状进行了总体评价。[3]从已有文献来看,尽管研究银行业安全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但从公司治理视角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献还比较少,仅有个别文献就公司治理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如徐盛发、唐志军、巴曙松在分析银行业安全影响因素时提到了银行内外部治理对银行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其中的传导机制。[4]

三、公司治理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分析

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是要在追求股东利益的同时兼顾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银行所具有的较强的外部性,意味着银行业的安全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发展意义重大,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银行的资本结构较为特殊,资产负债率较高,且主要债权人是分散的储蓄者,债权人由于比较分散以及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限制等方面的因素,无法对银行实施有效的监督,因此适度的政府监管显得极为重要。从已有文献看,对银行业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从公司治理视角对银行业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的文献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将从公司治理视角,结合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分析股权结构、董事会机制、高管激励机制、政府监管等公司治理机制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

1.股权结构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主要反映企业股东的构成情况,包括持股者身份与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根据持股者身份的不同,股权可分为国有股、民营股、外资股等。从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来看,国有股和外资股的影响较大。

从2011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股权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仍然是不同种类的国有股东。在我国,国有股东的存在无疑为银行诚信的树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促进广大民众对银行的认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国有股东的存在要进行辩证的分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有股东的存在引起了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预算软约束使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不断累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是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诱发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危机爆发前各国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5]预算软约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银行为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冒更高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了不良资产产生的概率。此外,预算软约束还打击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由于商业银行对政府事后干预并解救银行有预期,从而产生了对高风险项目疯狂的“复活的投机”,推动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无形中鼓励了商业银行的赌博性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使之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违背谨慎经营原则,导致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

外资主要通过市场控制、股权控制、品牌控制等途径对东道国产业安全产生影响。[6]特别是通过股权控制,外资可以迅速掌握产业的话语权和控制力,进而影响外资参与东道国产业经营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外资控制了东道国的某产业,就会极大地增强对该产业的控制力和自主权;如果外资控制了一国的金融业,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在阿根廷十大私营银行中,有七家是外资独资银行,两家是外资控股银行,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68%被外资银行所控制。[7]危机爆发后,外资迅速撤离,引起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大量资金被外资控制也使政府宏观调控捉襟见肘。至今,阿根廷经济仍深受其害。

股权集中度反映了企业股权分布的状况,股权集中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股权的适度集中,可使大股东在利益驱动下愿意实施对管理层的监督;股权过度集中,会使大股东为谋取私利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虽然所占股份比例不高,在公司经营管理中“话语权”不高,但他们可以选择“用脚投票”,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股权过于分散,会使投资者放松对企业的监督,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损害股东利益,导致公司股权不稳定。李东卫指出,华尔街金融机构过度分散的股权使投资者忽视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8]

2.董事会机制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接受股东委托,进行决策控制并监督经营管理人员,其诸多特征(如规模、独立董事的构成、多元化特征、领导结构等)直接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并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政府就银行业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检查与检讨,总结了英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根本缺陷,其中就包括董事会对风险的理解不到位、非执行董事监督权威不够等问题。[9]

第一,董事会规模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董事会规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规模小的董事会反应敏锐,有利于董事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凝聚力的提升,而规模大的董事会内部协调工作较为复杂,协调成本较高,因此规模小的董事会效率更高。另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认为规模较大的董事会使董事会成员有更多接触和讨论的机会,能形成并提高董事会的网络效应。国内有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越小,绩效越佳。[10]、[11]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规模平均在16人左右,最多的有19人,最少的也有11人,[12]董事会规模较大,有可能降低董事会的运作效率。

第二,独立董事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在董事会成员中,与内部董事相比,独立董事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之外的其他职务,与所受聘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平衡经营决策权,可以通过对经营决策者的监督和制衡来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股东目标,从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而在银行业中,拥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还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金融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在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中发挥专业特长,有利于董事会进行决策。

第三,董事会多元化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在董事会多元化的构成中,性别多元化是极为重要的。从行为及个体认知层面来考虑,这是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对个体认知局限性、公司治理伦理以及外部制度环境的一个动态反应过程。世界上最大的养老金公司——美国全美教师保险及年金协会(TIAA-CREF)认为,董事会要由合格的人员构成,他们必须代表不同的经验、性别、种族及年龄,董事会的多元化程度是其决定是否投资的一个关键标准,多元化的董事会更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鲁滨逊和德创尔特(Robinson&Dechant)认为,多元化的董事会能更好地理解市场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形成更强的领导力,并有效促进企业的全球化水平。[13]而与男性管理者相比,女性管理者所具有的保守、厌恶风险的管理特质,[14]对银行业这种高风险行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验证明,在经营风险较大的金融保险业中,女性董事谨慎的作风和处事风格有利于更好地管理风险,提高金融保险公司的安全系数。

第四,董事会领导结构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董事会领导结构指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兼任情况,如果两个职位由一人兼任,则称为一元领导结构;如果两个职位由不同的人员担任,则称为二元领导结构。在一元领导结构下,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兼任不利于董事会行使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职能,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会导致公司治理缺乏约束;而在二元领导结构下,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不同的人员担任,有利于董事会加强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

3.高管激励机制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金融业高管的高薪酬是诱发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华尔街部分公司的高管依然领着与公司业绩极不相称的高额报酬,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与其他公司相比,在金融业高管的薪酬构成中,基本工资所占比例较低,而分红、股票奖励、期权奖励等激励报酬所占比例极高。公司分红的高低与公司短期收益直接相关,而股票和期权奖励则直接取决于公司当下的股价,“高风险高收益”,要在资本市场上取得高额收益,必然要承受较高的风险。金融业的这种激励机制容易促使高管们为获得高额短期报酬,而倾向于采取激进的市场策略,投入高风险的产品领域,从而增加整个行业的风险,影响行业的安全发展。

进行激励机制设计的目的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在两权分离的情形下,所有者与经营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效用函数,所有者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物质享受、假期等个人效用的最大化。鉴于此,需要设计合理的高管激励机制,在吸引优秀管理人才为股东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由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实行的金融业高管激励机制,使高管人员倾向于追求短期收益而采取短期激进行为,未能实现长期激励,会对行业安全与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4.政府监管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和专业性,使普通投资者很难全面理解其运行的相关信息。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政府监管极为重要,政府监管既是公司治理重要的外部机制,又是影响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15]

从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现状来看,监管方式、手段、内容、范围较为单一且存在缺陷,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现有金融行业监管方式一直重视对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和现场监管。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日益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传统监管方式已无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从监管的具体方式看,非现场监管因数据资料真实性不足,对现场监管的补充性不够;而现场监管因人员素质不高,人员数量有限,监管效果也不理想。从监管内容看,国际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应包括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市场退出等全部业务活动,特别是对机构、产品创新所形成的业务边缘的监管。但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机构审批即市场准入与合规性上,风险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缺乏对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运营、资产质量、财务盈亏状况的监管,特别是缺乏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在监管范围上,偏重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而对其他银行特别是网络银行、农村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注释:

①作者认为,所谓的“新金融安全观”应包括分析要素(Analytical Elements)和规范要素(Normative Elements)两部分。我国学者在分析金融安全问题时,应坚持“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分析视角,特别是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部分,不能舍弃现实主义的分析手段。然而,在规范要素上,我国学者应把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新安全观”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1]叶莉,陈立文.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与预警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9-87.

[2]文庆能.基于新金融安全观的银行业控制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01-119.

[3]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民经济安全研究——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38-191.

[4]徐盛发,唐志军,巴曙松.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3.

[5]胡祖六.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1998(6):13-17.

[6]乔颖,彭纪生,孙文祥.FDI对我国产业风险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9):26-32.

[7]上海银行课题组.中国银行业安全体系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06(7):32-35.

[8]、[9]李东卫.国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问题、经验与借鉴[J].贵州农村金融,2011(4):3-6.

[10]孙永祥,章融.董事会规模、公司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0(10):13-15.

[11]何卫东,张家颖.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董事会治理与公司价值[J].南开管理评论,2002(2):17-20.

[12]张娜,关忠良,郭志光.董事会特征与银行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证据[J].经济经纬,2011(1):59-62.

[13]Robinson,G.,Dechant,K..Building a Business Case for Divers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7,11(3):21-31.

[14]Watson,W.E.,Kumar,K.,Michaelsen,L.K..Cultural Diversity's Impact on Interaction Process and Performance:Comparing Homogeneous and Diverse Task Grou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590-602.

[15]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72.

猜你喜欢

银行业董事会监管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