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阳光》中“眼镜”的象征意义
——新批评视角下的解读
2013-01-31王菁李中强
王菁,李中强
(烟台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束阳光》中“眼镜”的象征意义
——新批评视角下的解读
王菁,李中强
(烟台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束光线》是美国著名黑人剧作家罗恩-米尔纳(RonMilner)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从新批评的视角,围绕文中主人公伊文斯顿博士的“眼镜”,通过细读“眼镜”在文中的公共象征意义和私设象征意义,解读“眼镜”作为“工具”对小说主题的构建。
《一束阳光》;新批评;眼镜;私设象征意义①
一
《一束光线》是美国著名黑人剧作家罗恩-米尔纳(RonMilner)的短片小说代表作。通篇只有527个单词,描写了一束光线射入室内后,通过三次反射,逐一照向房间陈设、一具尸体以及死者留下的便笺。小说虽然短小,但叙事策略奇特,蕴含着罗恩在当时冷战背景下对死亡、科技与人性的深思。本文拟从新批评的视角出发,探究伊文斯顿博士的“眼镜”这一重要象征的双层意义,解读《一束阳光》中的“眼镜”作为“工具”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力。
赵淑洁[1](P103~106)从文体学、象征主义和生态批评角度阐释了《一束光线》中主人公的“死亡”深意,通过摄像式外视角的叙事视角,分析小说悬念设置的艺术魅力;通过小说中诸多意象与《圣经》文本的重合,以“耶稣之死”和“撒旦之死”来解释主人公的死亡;通过生态批评,指出了小说对于自然环境恶化、人为科技奴役导致精神“异化”的深刻主题。赵丽梅[2](P5~6)从罗恩-米尔纳的戏剧写作背景出发,用戏剧的元素——序幕、发展、高潮和尾声四个场景来解读小说的悬念和主题;李新博[3](P75~78)运用读者反应批评的相关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一束光线》时可以通过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心理因素的总体投入来填补空白、连接间隔、确定意义,在读者阅读与小说浅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生成的过程中,小说产生了诗性的效果与诗意的光辉。上述学者的研究一是从文本独特结构——叙事结构和戏剧文本结构来解读作品;二是通过引入《圣经》文本阐释小说主人公的死亡,研究《圣经》文本与小说中便笺内容形成戏仿而产生的讽喻效果。所以这些解读或是研究小说结构,或是引入外部文本,均没有重视文本中的“眼镜”象征。
笔者认为研究结构和引入外部文本对于解读《一束光线》固然重要,但若能从新批评的角度出发,重视文本本身研究,“细读”文中的核心象征“眼镜”,探究其象征的多义性,对于理解小说的主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新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领军人物有批评家兰色姆和他的学生艾伦-退特、韦恩和布鲁克斯等。新批评强调对文本自身的研究,认为“文学批评的意义不在于作品的外部环境或历史背景,而在于对作品本身作为独立实体的细致研究”[4](P181),所以他们提取“文本中一切相关的事物”进行分析,注重“作品本身表达了什么?又是如何表达的?”[5](P81)。通过“细读法”来“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象征的相关性和多义性,研究作品的主题。可以看出,“新批评的理论基本是词语的。…新批评的主要思想是论述词义、词的相互作用、修辞手段和象征”[6](P323)。
而在文学批评中,象征(symbol)“较为恰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6](P289)。除了一部分公共象征或传统象征外,一般说来,象征具有暗示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一般可以把象征分为两类,即公共象征(publicsymbol)和私设象征(privatesymbol)”[6](P290),前者为某种文化群体所理解认可,如“玫瑰”是浪漫的象征;后者往往被作家与公共象征结合,从而创造“个人的象征”,如叶芝诗中的“螺旋”。
综上,本文将从新批评角度出发,细读《一束光线》中“眼镜”象征的相关性与多义性,探索“眼镜”既表现为“智慧”的公共象征,又被赋予私设象征的双重意义。
三
《一束光线》总字数是527,而在伊文斯顿博士的眼镜上停留作的描写有43个字:“这束光线直射到死者右脸侧边的一副眼镜上,眼镜是被小口径子弹的威力推射出的。这束阳光像个轻佻的情侣,径直投向那副眼镜,亲吻着,与它嬉戏打闹,在眼镜上留下熠熠亮光。”一篇字数只有527的小说,却着墨43个字来描写一副眼镜,字数仅次于对于死者体貌的描写和传达信息的便笺。因此,仅看文本对“眼镜”的着笔字数,其意义就值得进一步细究。
首先,通过辞书我们可以对“眼镜”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根据《辞海》[7](P4369)释义,眼镜指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简单光学器件。由镜片(一般为透镜)和镜架组成。矫正视力用的眼镜有三种:(1)近视眼镜:由凹透镜制成,能把原先落在网膜前的像移后到网膜晌;(2)远视眼镜和老光眼镜:由凸透镜制成,能把原先落在网膜后的像移前到网膜晌;(3)散光眼镜:由球柱面透镜或复曲面透镜制成。保护眼睛用的眼镜有防护镜、防风镜和太阳镜等。此处,通过伊文斯顿博士的身份,我们可以明确地认为他的眼镜是用来矫正视力,以帮助他正常开展工作。
考虑到文中伊文斯顿博士的科学家身份,我们需要提及眼镜的光学成像原理:近视眼镜呈现的正立的虚像,远视眼镜呈现的是倒立的实像。在伊文斯顿博士所处的时代,眼镜的镜片很可能是玻璃制品,是脆弱易碎的。
通过对眼镜基本概念和光学原理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影射信息:1.伊文斯顿博士视力不佳,需要戴眼镜来开展工作;2.眼镜可以帮助伊文斯顿博士开展工作;3.伊文斯顿博士的眼镜,如是近视眼镜,其呈现的是正立的虚像,如是远视眼镜或老光眼镜,其呈现的倒立的实像,而“正立的虚像”和“倒立的实相”,都呈现出一种“虚假”与“颠倒”的印象。
接着,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眼镜”对作品叙事的一项功能:“眼镜”贡献了反射光线三条中的一条,反射的光照在墙上木质的奖框上,奖状上写着:
塞缪尔-杰-伊文斯顿博士
在核研究领域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此授予——
此处眼镜片反射的光线照到了表明伊文斯顿杰出贡献的奖状上,两者是否存在联系?透过眼镜的公共象征意义——“智慧”可知,作者在构建小说文本时,让光线通过眼镜反射到表彰伊文斯顿博士智慧的奖状上,是要通过眼镜告诉读者:伊文斯顿博士正是在“眼镜”的协助下,才卓越地完成了工作,才得到这份奖状。眼镜既是伊文斯顿博士完成工作的功臣,又是伊文斯顿博士智慧的象征,所以,眼镜所反射的光线会照射到表彰“眼镜”功绩的奖状上,这种叙事的联系也是作者故意为之。至此,通过分析眼镜贡献的光线,小说文本佐证了眼镜的公共象征意义——智慧,同时也透露“眼镜”对伊文斯顿博士完成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再次,我们可以考察“眼镜”的功能实现状况。从常理来看,伊文斯顿博士佩戴的眼镜的理由很简单:矫正视力以完成工作。我们也都知道有视力问题的人佩戴眼镜后可以看清物体。而透过伊文斯顿博士所获的殊荣可知,他的这副眼镜的确帮助他看清了物体,完成了工作。既然如此,伊文斯顿博士为何开枪自杀?通过他留下的便笺我们得到了答案:
我见到那团巨光燎过沙漠,
我看着是好的。它将给人们带来温饱。
后来我看到沙漠变成玻璃,
并且听到婴儿恐怖的尖叫!
但我仍然看着是好的:它可以发电照明,成为动力。
现在我看到的是黑暗!
我们发现了这团火的秘密,烧毁的却是耕田!
天父啊!我们所作的,我们晓得,
却不能悬崖勒马,洗手不干!
这张便笺中出现了三次视觉词汇“见到”、“看到”和“看到的”(原文中均为分别为saw/saw/see,“看着是好的”中的“看”原文为“thought”),从这张便笺的叙述层次可知,戴着智慧象征眼镜的伊文斯顿博士,看到自己的研究成功,他“看着是好的”。但是后来他看到这一切是“黑暗”,并且“不能悬崖勒马,洗手不干!”这样看来,“眼镜”虽然协助伊文斯顿博士完成了工作,却并没有帮助看清他“看着是好的”的工作的本质与后果,甚至误导了他的判断!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作出小结:伊文斯顿博士——一个视力有问题的人,一个不太能看清事物的人,佩戴上智慧的象征——一副易碎的眼镜,想通过这副呈现正立的虚像(或倒立的实像)的眼镜来帮助他看得更清楚,完成自己的事业。最终,他的确完成了他“看着是好的”事业,并以此为荣,但事实上他却没有看得更清楚,因为他没有看清让他引以为荣的事业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没有看到核武器具有毁灭力量的本质。因此,可以说这副眼镜让伊文斯顿博士“看清”了事物,却“盲目”了事物的本质和自身价值判断。
最后再来看“眼镜”在文中所处的离奇方位:“这束光线直射到死者右脸侧边的一副眼镜上,眼镜是被小口径子弹的威力推射出的”。文中的这句描述表明,伊文斯顿博士开枪自杀后还有一个不曾令人意料的动作——眼镜被弹射而出。这是在光线到来之前和他死亡之后整个空间里唯一发生的动作。这个推射动作的原因是眼镜佩戴的位置靠近太阳穴,所以伊文斯顿博士开枪自杀时冲击力会将眼镜推射出去。可是,除却这个常理解释,我们可以获得另一层含义:伊文斯顿博士留下的便笺告诉我们他决心以死唤醒人类良知,那一刻他看清了原子弹的威力以及它造成得毁灭性的后果,那一刻他是清醒而透彻的,所以他的尸体和死亡拒绝了这副眼镜,因为它自居为智慧的象征,自认为能帮助人类看清一切,自认为作为科技它可以凌驾自然与人类。所以在伊文斯顿博士被死亡带走那刻,死亡拒绝带走眼镜,因为只有脱离这副眼镜,他才能获得清醒的死亡。讽刺的是,伊文斯顿博士在世时,他虽然佩戴着眼镜,却没有看清原子弹的毁灭性后果;而当他看清的那一刻,却是他迎接死亡的时候。他没有佩戴着眼镜,却看得更清楚了。
但是眼镜的象征意义不止于此。在上述分析中,伊文斯顿博士的这副眼镜俨然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它是科技的产物,自居智慧的象征,拥有“看清一切”的本领。但是工具本身有善恶之分吗?当然没有。我们应该看到罗恩-米尔纳在小说中传递的另一层信息:“眼镜”再了不起,也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工具,作为工具,如伊文斯顿博士的“眼镜”和他的研究成果原子弹,其本身是不具备任何邪恶的特质或具有杀伤力,是使用工具的人决定了工具是造福社会还是贻害人类。
通过上述围绕“眼镜”的四个论题,我们从眼镜的描写、概念、功能、功能实现与评价等各个角度分析了“眼镜”的公共象征意义——智慧,和隐秘的私设象征意义——工具。因此,本文通过探讨“眼镜”作为工具的象征意义,传递罗恩-米尔纳小说中以抛“眼镜”之砖,引“工具”和“如何正确使用现代科技工具”之玉的思考,相信这才是作者所要传达给世界的启示。
四
这篇小说解读方式多样,本文以新批评的视角出发,以“细度”文中线索为主,围绕“眼镜”的描写、概念、功能、功能实现与评价和其作为工具的启示,解读“眼镜”的双层象征意义,以此来理解小说对于死亡、科技与人性的反思。正如本文最后指出,象征“智慧”的“眼镜”固然对伊文斯顿博士的研究“贡献卓著”,但和原子弹一样它只是工具,工具并不具备任何杀伤力,工具的功能与价值的实现还是要回归使用工具的人。因此,透过伊文斯顿博士的“眼镜”的双层象征意义,我们得以得出小说所要传达的启示:人类应该正确利用工具造福苍生,而不能依仗工具以智慧自居,不能以为掌握了工具就主宰了自然与整个世界,更不能把自身的过错推卸到工具上。
注:《一束阳光》译文取自虞建华教授的译文,本文作者略作修改。
[1]赵淑洁. 《一束阳光》中“死亡”的不同解读[J]. 名作欣赏, 2008,(16).
[2]赵丽梅. 沉默中的保护意识:《一束阳光》之解析[J]. 海外英语, 2011,(06).
[3]李新博. 读者解读中的诗性效果——以《一束阳光》为例[J]. 文艺评论, 2010,(01).
[4]M.H.Abrams. 文学术语汇编(第七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Wilfred L.Guerin et al.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6]王先霈, 王又平. 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下册)[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9.
[8]Woodie King. Black Short Story Anthology[M].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CommentsontheSymbolicMeaningsof"Eyeglasses"inRonMilner's"TheR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riticism
WANG Jing, LI Zhong-qiang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China)
The Ray is one of the best-known short stories of the American dramatist Ron Milner.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Dr. Evanstone’s eyeglasses in the story under the New Criticism theory. Based on the method of close rea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s of the eyeglasses a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ymbol,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ve role of the eyeglass as “a tool” to the theme of the story.
The Ray; New Criticism; eyeglasses; private symbol
I106.4
A
1004-7077(2013)06-0054-04
2013-10-16
王菁(1990-),女,江苏常州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李中强(1977-),男,山东枣庄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
张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