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和他的“勇敢之心”
——梅尔·吉布森主演的两部影片相似处比较
2013-01-31包威万书霞
包威,万书霞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The Patriot”(《爱国者》)和“Braveheart”(《勇敢之心》)是好莱坞于2000 年和1995 年出品的两部影片。虽然是看似完全不同的两部影片,但比较起来看,除了影片的主人公本杰明·马丁(Benjamin Martin)和威廉姆·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均是由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饰演的以外,二者之间还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爱国者”本杰明·马丁无疑有着一颗“勇敢之心”,而具有一颗“勇敢之心”的威廉姆·华莱士也的的确确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一、影片简介
《爱国者》是由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于2000 年出品、罗兰德·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执导的一部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的史诗大片。罗兰德·艾默里克执导的代表性作品有《2012》、《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在影片《爱国者》中,梅尔·吉布森饰演的主人公本杰明·马丁经历一番从“和平乡绅”的“勇敢斗士”心路历程,最终加入到美国大陆军中去,对于大陆军最终打败英军从而使得美国赢得自由独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取材于苏格兰历史上真实事件的《勇敢之心》,实际上是梅尔?吉布森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该片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和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995 年5 月推出,并于1996 年一举赢得第68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 项大奖。影片中,梅尔?吉布森饰演的威廉姆·华莱士为了苏格兰的自由独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促使苏格兰贵族们起身真正地联合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从而最终赢得苏格兰的自由独立。
二、两部影片的相似之处
(一)两位主人公均是为自由而战
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均是为了祖国的自由,挺身而出加入战争的。《爱国者》开始时,本杰明·马丁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备受尊重的乡绅,带着7 个孩子过着悠然自得的南部庄园生活。作为从法印战争中华盛顿手下退役的英雄上尉,马丁很享受这种安逸的乡村庄园生活。只是,此时的时代背景是1776 年,正是美国的独立战争风起云涌之时。马丁悠闲的庄园生活,由于英军的到来而遭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丁的二儿子托马斯(Thomas Martin)和大儿子加百列(Gabriel Martin)都被英军打死了,这迫使他为了报仇,为了自由,不得不重新拿起武器。马丁的再次踏上战场,客观上对于大陆军最终打败英军、从而为美国获得自由与独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影片《勇敢之心》的时代背景,是苏格兰在公元1280 年的时候。当时,苏格兰国王死后无嗣,人称长腿爱德华(Edward the Longshanks)的英格兰国王——一个残暴的异教徒,宣布苏格兰王位归他所有。苏格兰的贵族为了苏格兰的王位和他开战,同时也在自相残杀。威廉姆·华莱士的父亲马尔科姆和哥哥约翰都在反抗英军的斗争中,失去了生命。跟随叔叔奥盖尔(Argyle)去学艺归来的威廉姆,刚刚秘密地结了婚,妻子美伦(Murron)却被英军捉住,惨遭割喉而亡,威廉姆也由此卷入了战争。由于苏格兰贵族的背叛和出卖,威廉姆被捉住送到伦敦受审。他临刑前那声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呐喊“Freedom (自由)”——“犹如一道信念的闪电,划过了历史的天宇……自由,这两个字,是那么有力地被喊出,喊出的还有威廉姆一生不变的执着追求。惊天地、泣鬼神的自由之声久久地回响,激荡、震撼着每一颗心灵”[1](P81),唤醒了苏格兰贵族们的良知,促使他们真正地联起手来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苏格兰也于1314 年赢得了自由与独立。
(二)两位主人公均经历从“平民”到“斗士”的深刻转变
两位主人公的原本坚定的和平思想发生改变,可以说均是由于英军的残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打击所致。《爱国者》中,本来本杰明·马丁是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arolina)享受着悠然的乡绅生活。在查尔斯顿(Charlestown)会议上,马丁拒绝支持南卡罗来纳州的“征兵并对英开战”动议。因为,法印战争英雄昔日华盛顿的干将马丁清楚地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他在会上告诫大家:“……但是请注意:这场战争将不是在前线或者是在遥远的战场上进行,而是会在我们的家园、在我们的身边进行。我们的孩子将会亲眼见证战争的残酷。更多无辜的人将会无辜地死去。我不参战。正因为如此,我将不打算参与投票,去将别人送上战场。”[2]可以看出,此时的马丁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但是,随着残暴的英军来到他的家乡,他平静而安逸的乡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丁的二儿子托马斯,因为阻止英军带走哥哥加百列而被英军上校塔文顿开枪打死了。大儿子加百列的新婚妻子安被英军烧死在关闭了门窗的教堂中,加百列强忍心中的怒火带领民兵去找英军报仇,结果被趴在地上诈死的塔文顿手中的长剑刺穿了胸膛死去了。二儿子和大儿子相继被英军打死,这成了马丁“和平思想”发生深刻转变的思想根源。“……现实的发展逐步使这一位久离沙场的老战士认识到,要想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安宁,唯一的选择就是,去为一个自由的年轻国家而战斗!”[3](P47)
《勇敢之心》中,成年后刚回到家乡不久的威廉姆正在自家的旧址上修建房屋的时候,美伦的父亲来接他去开一个准备抗击英军的会议。美伦的父亲说:“你父亲是一个爱国的战士!”威廉姆说:“我了解我的父亲。我回来只想种地,成家,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如果可能的话!”[4]后来,威廉姆的妻子美伦,在遭受残暴的英军凌辱后惨遭割喉而亡。威廉姆愤怒至极,单枪匹马地来为美伦报仇,威廉姆的英勇行为带动了一向痛恨英军的老百姓。最后,在机智勇敢的威廉姆的带领下,大家捉住了杀害美伦的凶手,威廉姆同样以割喉的方式结果了对方的性命,为美伦报了仇。附近的麦克格瑞格家族(MacGregors)的人,也前来找到威廉姆他们,想加入威廉姆的队伍。威廉姆对他们说:“回家去吧。我们中的一些人卷入了战争,已经没法回头了。但你们不必卷入战争……回家去吧!”[4]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此时的威廉姆还是没有放弃他一直坚守的“和平思想”,没有想趁机去扩大队伍。他只是想过着大多数普通人的那种安稳的生活,并不想参加什么战斗。从根本上说,此时的他和《爱国者》中过着悠然自得的乡绅生活的马丁一样,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只是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战争。但是,随着英国对苏格兰的殖民残暴统治日益加剧,威廉姆最终下定了站出来抗击英军的决心。从此,威廉姆被视为英雄之子,带领着大家开始了抗击英军的斗争——和马丁一样,威廉姆的“和平思想”也不得不发生转变。
(三)两场胜利均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两部影片中,对于主人公们获得自由的曲折过程,主要表现在英军实施各种各样的阴谋手段来对付爱国者们。《爱国者》中,马丁带领着民兵们对英军进行着的神出鬼没的骚扰打击,英军将领康奥利斯(Cornwallis)大为恼怒,命令塔文顿上校带兵去把马丁抓来,并默认了塔文顿可以使用一些不光明磊落的手段——这是他自己以前一直所厌恶的行为。于是,塔文顿带着英军来到马丁的妻妹夏洛蒂(Charlotte)家,试图把夏洛蒂和孩子们抓为人质,以逼马丁现身。另有一次,塔文顿上校带领英军士兵,把村民们集中在教堂里,逼问大家,马丁在哪里。得到答案后,塔文顿下令,关闭教堂门窗,放火烧毁了教堂,包括加百列的新婚妻子安(Anne)在内的所有人无一幸免于难。《爱国者》中,可以说,英军的阴谋手段残忍至极。
《勇敢之心》中,在威廉姆年幼时,苏格兰国王死后无嗣,英格兰国王想霸占苏格兰王位,苏格兰贵族为此和英王开战。于是,英格兰国王以“共商休战”的名义,邀苏格兰人去开会商谈。结果,所有去参加会议的人都被吊死在谷仓的屋梁上。在成年的威廉姆起身带领大家抗击英军后,国王派儿媳伊莎贝拉去和威廉姆们谈判。伊莎贝拉回来后,国王告诉她:“……威尔士的弓箭手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他的侧翼,来自法国的主力军会在这里登陆,抵达爱丁堡的北部,爱尔兰新军将从西南方进抵这里。”[4]王子说:“威尔士弓箭手?法国来的军队?爱尔兰新军?即使你今天召集他们,也需要几个星期才能集结起来呢。”[4]国王道:“你夫人去和谈之前,我就已经发出调遣令了。”国王对伊莎贝拉说:“我们小小的计谋成功了,谢谢你!当这暴发户在约克城等我去的时候,我的军队就会到达爱丁堡,抄他的后路。”[4]伊莎贝拉这时也才明白,原来国王在利用她,让她去进行所谓的“和谈”纯粹就是一个骗局,其实只是想把威廉姆拖在约克城,以等待援兵。另外,英国国王以封地和爵位对苏格兰贵族们极尽利诱,让他们背叛了威廉姆,以致威廉姆最终陷入绝境。
(四)两位主人公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位主人公,均为最终获得自由和独立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爱国者》的最后时刻,在混乱的战场上马丁杀死了塔文顿,为两个儿子托马斯和加百列报了仇,英军将领康奥利斯不得不带着残部向北方逃窜。1781 年在弗吉尼亚州的约克镇,在华盛顿的大陆军和海上法国援军的夹击下,康奥利斯投降了。美国于1783 年彻底地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真正的独立。马丁带着夏洛蒂和孩子们回到老家,准备重建家园,却惊讶地发现,包括黑人欧坎(Occam)在内的一些昔日民兵正在他家的原址上为他建造房屋。欧坎对马丁说:“加百列说过,如果我们能赢得战争,我们就有机会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现在,我们就从这里、就从为你们建造家园开始建设我们的新世界!”[2]
“威廉姆追求自由的精神在当时的苏格兰已经成了一面指引苏格兰人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最终指引着苏格兰人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5](P102)影片《勇敢之心》的最后,威廉姆·华莱士被英国国王斩首,一向在苏格兰贵族中享有盛望的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去向英国国王接受册封,以成为苏格兰国王。但是,一直对苏格兰独立事业抱有雄心壮志的罗伯特心中怀着深深的内疚——当初,正是出于对罗伯特的信任,处于困境中的威廉姆才孤身前往爱丁堡(Edinburgh),以寻求苏格兰贵族们的真正合作,结果却由于贵族的出卖而被捉住送往英国受审后惨遭斩首。册封场地上,正准备前往对面接受册封的罗伯特·布鲁斯,抽出手臂上铠甲中威廉姆的那块白手帕,仔细地看了看。此时,罗伯特也忽然发现,身后威廉姆昔日的战友汉密斯(Hamish)和斯蒂芬(Stephen)全都正目光坚毅地看着他,罗伯特把白手帕又塞了回去。策马前行没几步,罗伯特突然停了下来——显然,此时的罗伯特已幡然醒悟,他明白,接受册封意味着他当上了苏格兰的国王,但这不是他和付出生命代价的威廉姆所要的真正独立的自由,因为苏格兰仍然要受英国的统治。罗伯特转身大声地对士兵们说:“你们曾和华莱士一起浴血奋战过,现在和我一起战斗吧!”[4]罗伯特抽出身上的佩剑,带领大家冲向了对面的英军……公元1314 年,苏格兰的爱国者们,不顾食不果腹、敌众我寡,在班诺克本(Bannockburn)战场上勇猛作战,他们的血战可歌可泣,他们为苏格兰人争了光,并赢得了自由。
三、结语
影片《爱国者》和《勇敢之心》最大的相似之处,应该说就是它们为自由而战的主题了。虽然两部影片的主人公最终命运不同——在经历过战场上残酷的浴血奋战后,《爱国者》中的本杰明·马丁最后带着夏洛蒂又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而《勇敢之心》中的威廉姆·华莱士却由于苏格兰贵族的出卖被押送到英国惨遭斩首,但是他们确确实实地都为自己的祖国最终赢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爱国者”本杰明·马丁无疑有着一颗“勇敢之心”,而具有一颗“勇敢之心”的威廉姆·华莱士也的的确确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原本只是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主人公似乎也幻化成了一个人——一个真正勇敢的爱国者形象,显然并非仅仅是因为两位主人公皆是为梅尔·吉布森一人所饰演之故。这两位同样具有“勇敢之心”的“爱国者”的英勇行为,影响和感召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观众,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不禁扪心自问:倘若自己的民族遭受外来侵扰,作为个体的每个人应该怎么办?显然,这两部影片都暗示了我们,面临这样的时刻,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像本杰明·马丁和威廉姆·华莱士那样勇敢的爱国者,带着对自由的美好向往与追求,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把敌人赶出我们美丽而圣洁的家园,这似乎也正是《爱国者》和《勇敢之心》两部影片所要告诉观众的最重要的一点。
[1]田凤娟. 《勇敢的心》:为自由而战的英雄[J]. 电影文学,2010,(24).
[2]Roland Emmerich,The Patriot[OL]http://www.dy2018.com/html/gndy/jddy/20090529/19211.html,2000.6.
[3]杨爱东,丁斌.电影《爱国者》评析[J]. 电影评介,2008,(16).
[4]Mel Gibson Braveheart[OL]http://www.dy2018.com/html/gndy/jddy/20090823/21143.html,1995.5.
[5]潘晓东. 简评电影《勇敢的心》[J]. 电影文学,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