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
——基于寻根文化的视角

2013-01-31孙兆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寻根宗族仪式

孙兆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寻根文化的演变

华夏本身含有文明的含义,实体展示内容包括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民族是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历史的角度看,华夏文明的本源是经学,历经王朝更迭,政治制度改革与构建,社会生活中的冠、婚、丧、祭各种礼仪等始终维持这个价值标准。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主要特征是独特的道德礼仪,其核心是一个“孝”字[1]。孝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自己的姓氏,都忘不了自己的祖先,这就是寻根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寻根活动发端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1992年,海外华侨在投资国内建设过程中开始寻根,寻根文化处于民间与政府协商、对话甚至斗争的状态。1993年~2000年,随着民族精英的觉醒和推进,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成立了相关学会和研究会等组织,建构了祖宗信仰文化重构的学理基础。2001年~2010年,民间与精英、企业、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开发了祖先崇拜文化及典籍的整理、挖掘、宣传和旅游工作,编撰出版有关寻根文化的文献、叙事、歌曲、民间传说、舞蹈等系列丛书。各个地方先后进行了寻根文化开发项目规划,恢复和兴建寻根文化基础设施,以及进行实体开发[2]。

在一般情况下,所谓寻根指的是某个宗族或某个民族依据口头传承文学和文献资料来探究文化发展历程,是在异国他乡的人对家族文化的探究和对祖先的追寻,寻根带有浓重的民间色彩。能够在故乡安度晚年的“叶落归根”情结是很多人的生前心愿,目的是让身体和心灵都有最温暖的归宿。寻根文化是民族、姓氏、文字、元典等具有延续性特征的文化,通过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宗族聚会、寻根游等多种形式表现。

寻根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习惯,是一种类宗教的习惯和信仰。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存在并会影响到现世,还会影响子孙的生存状态”的观念,意味着自己的生命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后,还会向着未来传承。传统文化下的中华民族大多不信仰绝对的上帝,却通过祖先崇拜信仰使得死去的肉身获得了永恒性。这种信仰使得个体突破当下时间局限,而处于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流之中,每个人都是时间性共同体中的一员,个体的肉身承载着家族的价值,个体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是道德礼仪的前提。在这一理念支配下,中国人大多自我约束,社会自然会形成一种优良的秩序。通过特定时间如春节、清明节、鬼节等祭祀共同祖先这一机会,把平时分散的人们聚集一起,在共同话题下缩小了人们之间的精神距离,在人际空间上建立起某种关系[3]。在这样的社会性仪式中,人们会建立起某种秩序,祖先崇拜表现出重要的文化社会功能。

寻根文化下的祖宗崇拜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文化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是保证家庭团结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要想稳定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家庭要稳定,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保证社会细胞的稳定,孝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弘扬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孝文化已经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孝是做人的根本,孝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孝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弘扬寻根文化就是弘扬孝文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协调家庭关系,培养人们的义务感和责任心。通过弘扬寻根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并赋予其新的内容。

寻根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姓氏寻根,是祖宗崇拜的一种延伸。在汉民族的意识里,同姓氏是一种关系纽带,并视之为一种微弱的亲情关系,同姓可以把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可以把已失散的亲情寻回,可以完善家族史继而延续。世界各地的华侨回祖国大陆寻根的重要依据通常是以姓氏为徽记,以祖传的家谱或图片等资料而进行;寻根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家谱、祖籍地、堂号堂联、移民集散地进行寻根。海外华侨通过寻根了解自己文化背景和文化源泉,追寻自己的姓氏之根或血缘所出,可以形成血缘上的认同和民族的心理凝聚力。通过寻根,海外华侨华人有了报效祖国和家乡的桥梁和纽带,加深了同为炎黄子孙的血缘感情,弘扬了团结友爱和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把人们微弱的感情凝聚在一起,把崇拜共同祖先的思想展现出来。通过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二、寻根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

任何文化都可以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四个层次。精神层是基础,是核心,物质层是形式和结果。物质层面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和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寻根文化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家谱、宗祠、陵寝以及相关有形形态。

家谱又称祖谱、宗谱、族谱等,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父系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是一种特殊的、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目的在于“明世次、别亲疏”及考证姓氏源流。家谱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同时还记录着家族的族规、家约、繁衍生息、婚姻等历史文化。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系表,是说明家族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个后代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家谱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家训,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训大致包括了注重家法和国法、强调和睦宗族和乡里、孝顺父母和敬长辈、合乎礼教与正名分;家训、家规还记录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主旨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最为人称道的颜氏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至今仍脍炙人口。家谱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家传,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图片包括祖先图片、风水图、故居/村庄图等。家谱是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国史、地志、家谱合称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历史学、人口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中国姓氏历经了诸多战乱、经历了家族迁移、经历了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历史演变,导致了我国姓氏变得纷繁复杂,理清姓氏的真正源头,一般都考证《家谱》中的详细记载。

宗祠又称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神主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资,现在的新修祠堂仅是作为宗族的象征,作为村里老人的活动场所,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会“坐龙脉、有形势、有堂局、有上砂、有结构、有明堂、有水口”,体现出自然环境与建筑之美。现在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而具有了人们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寻根问祖、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加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宗祠的一个特殊功能在于祭祀祖先,宗祠神龛的祖宗牌位一般设置为“且”形,含有对祖宗生育之功的膜拜之义[4]。

祖宗崇拜除了宗祠祭祀之外,各宗族无不重视墓祭。墓祭就是在祖宗的陵寝处祭祀,祖宗陵寝通常叫做祖坟。祖坟是主要宗族载体,在我国北方宗族中显得更加突出。祖坟还是族人祖先认同、宗族认同的一种物证,是宗族的一种载体。北方宗族一般都缺少祠堂和祠产,祖宗认同的思想共识以及群体认同的宗族组织都通过祖坟祭祖扫墓活动和组织形式,来确定宗族的存在。祖坟、坟碑有助于溯源家世,清理宗族的历史,提供实物可供参考,弥补了非官宦之家因靠口碑相传、缺乏文字记载而对家族渊源和迁徙历史的真实程度大打折扣的缺陷,为族谱编写提供信史物证,促进宗族认同功用,与祠堂、祀产、族谱共同构成宗族实体元素。祖坟是凝聚家族的物质因素,有了祖坟,就有了围绕祖坟进行的墓祭活动,既寄托了孝思,也发挥了由祖宗认同导致宗族认同的作用。每年一次的扫墓,可以进行伦理纲常教育,明确互相之间的血缘关系和辈分,强化宗族的认同,激发族人的共同使命感。

三、寻根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

作为精神层面的寻根文化,指的是寻根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是推进物质形态寻根文化的内在动力,是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寻根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对祖先崇拜的信仰。祖先崇拜信仰与天道信仰(如祭祀名山大川、祭天)、神灵崇拜(家家供奉门神、灶神、财神等)、佛道教信仰共同构成传统中国人的四大信仰体系。

祖先崇拜实质是灵魂崇拜,信仰的是祖先灵魂不灭,灵魂是存在于活人身体内在死后又离开的东西。当一个人去世后,他的肉体归于土,他的灵魂还在,且以三种方式存在。一个灵魂在阴曹地府中,一个灵魂在其坟墓里,一个灵魂在祖先牌位上。在阴曹地府的灵魂生活状况与其在世相同时候的生活是一样的,有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这些需求必须由他生活在阳间的子孙后代来供奉。若得到适当的供养,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子孙后代,若得不到适当的供养则会降祸惩罚子孙。活着的子孙怕先人在阴曹地府受苦或成了饿鬼孤魂,也怕饿鬼作祟子孙。这些理念加上道家学说中阴阳五行衍生的谶纬学说、佛家学说转世轮回思想产生的经忏符箓和修仙学佛,使得民间祖先崇拜的亡魂观和祭拜方式更加丰富。因此,普通民众偏重于祖先神灵享受“长生福禄”之神位观念,相信自己的生命是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又将向未来传承,必须通过繁衍后代以保香火不断,这正是祖先崇拜所表现出的中国人所追求的“永生之道”的朴素信仰。祖先崇拜强调日常要遵守行为准则,表现在随葬日常生活应用物品,定时扫墓、祭拜,定时烧纸(送钱)等。

祖先崇拜认为,祖先是具有神奇超凡威力的神灵,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的认识局限,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相信祖先会庇佑后代并与之沟通互感,具有异族排斥性和本族认同性。祖先崇拜信仰祖宗灵魂的延续对家族的繁衍有帮助,注重香火传衍的祭祖制度借着孝道,成为传统社会中重要的理念与力量。千百年来,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的“孝”一直备受推崇。后世的思想家把它当做维护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石,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孝”的含义、内容以及各种具体要求也得到不同角度的全面阐述。自汉代以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

祖先崇拜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过程中的图腾崇拜过渡而来的,与敬畏上天有关,先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进而衍化为对祖先的敬拜思想。父权制确立下来后,社会形成了稳定和完善的家庭制度,产生了祭拜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有了祖先灵魂可以庇佑和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后,进而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祖先崇拜。从甲骨文卜辞内容中,可以知道,殷商时代的华夏先人在观念上认为祖先是具有超能力的神明,在行动上表现为祈福避祸均乞助于祖先;由于人们无法确知死后的世界,死者的意愿也就无法确知,对先人的去世总在悲哀中夹杂着恐惧。西周时期约定“六艺”后,人们更加深信祖先灵魂有降祸或赐福的能力,而且在“君主是天子”的理念支配下,产生了以“敬德”为主的祭祀理论,祖宗在形式上等同于天的地位而成为实质上的祭祀主体,后代希望通过祭祖礼仪来纪念祖先并效法先人的德性,希望先祖灵魂因血统关系能为子孙代为向天请命,得到天的佑福。到了东周列国时代,孔子将祭祀看作维持伦理的一种教化方法,伦理的中心就是“孝”,“孝”的教化方法是“生则养,死别敬享”,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应达成尽哀、报恩、不以死伤生、教孝四个目标,祭祀祖先进一步强化,通过祭祀来安抚祖灵,避凶趋吉,求祖先神灵保佑[5]。

祖先崇拜信仰的是个体的肉身承载着家族的价值,个体出于从过去到未来的永恒的时间之流中,个体必善待自己的生命,否则意味着家族价值传承的中断。由于肉身生命是短暂的,令人恐惧的是生命的消逝。如果“死去元知万事空”,那生命的意义也就无所谓。不能感受到自身生命意义的个体,一定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进而就会漠视他人的生命,就不会承担社会的责任,社会秩序将因此而溃散。

四、寻根文化的行为层面建设

在行为方式上,寻根文化通过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宗族聚会、寻根游来表现。实质上,与寻根文化相连的各种活动总是通过仪式来展现的,因此各类仪式是行为层面的寻根文化内涵。仪式是作为社会价值认可的交际系统,是一种组成社会结构的表达系统,是反映人类内心所需或者记录社会变迁的载体,是作为本能或外界驱动的一种活动行为过程。仪式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观的一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文化交流沉淀的影像。

寻根文化通过各种仪式来表现。这些仪式是折射在人的具体行为上的表征与体现,是一种符号化的实体或实物,是来自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伟大创造,是文化的积淀,是祖宗崇拜信仰的依托。通过仪式,寻根圣物被创造或再造,同时也唤起信仰,保持和复兴集体意识,强化寻根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形成对所祭祀物体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永恒化,规范社会关系,增强道德规范的权威,寻根文化是个体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性策略导致的积淀结果。寻根文化的记忆媒体包括文字类的和仪式类两种类型,文字类记忆媒体指的是书籍和文本,仪式类记忆媒体指的是语言和口承文学[6]。由于文本大多枯燥乏味,在记忆效果上远不如生动活泼的仪式,现代传媒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仪式的公开性与公共性,仪式的文化记忆功能越来越有增强的趋势。在现代社会中,“大社会”取代了“小社会”,社会阶层的观念取代了封建等级制度,金钱化的市场经济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个人取代了机构化的群体,形成个体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传统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机构已经越来越难以通过管理与整合文化记忆来统一全民的思想言行,通过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更容易培养民众的爱国心、集体观念及其社会道德感。文本的仪式化所发挥的集体记忆功效远远胜过书本知识学习传授和反复朗诵的功效。寻根文化通过奠基礼、揭幕礼、拜谒等可见可感的仪式所引起的关心和注目更容易在思想行为上引发共鸣。

寻根文化的仪式是传达意义的象征行为,是一个群体的语言符码,是建立群体所必需的最基本社会组织方式。一般情况下,成员的全部到场和亲自参与、历史的上演、内容的重新收录会强化寻根文化的记忆功能。寻根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目前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大多是应景式的“文章”,虽然每年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热闹场面,但很快就无声无息,原因就在于对寻根文化的深层内涵研究过于简单化,缺乏多维度的视角和深度分析,不能反映寻根的文化精髓。寻根文化的仪式很容易对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层面的影响,使人充分地认可与判定仪式所象征的事物,增进彼此的互相理解,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还有助于积极构建基于寻根文化下的社会道德价值如民族认同。通过典型的仪式,建设寻根文化可以整合人格、稳定社会、增强社会控制,结合人们对祖宗崇拜的思想、感情、向往把群体的力量集中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成为应付危及社会稳定的一种潜在力量[7]。寻根文化的仪式行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保留的方式,是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的桥梁,能够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加强合作与认同,唤起人们自尊心等诸多的内心因素,增强人们承担任务的责任心,创造民族集体感、社群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

五、寻根文化的创新建设

1.寻根文化物质层面的创新建设

寻根文化的兴起与家谱、宗祠、祖坟密切相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同种同根的固执,骨子里有对家族血脉追根究底的决心,由于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姓氏宗族文化便产生了。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姓氏文化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期间历经各种劫难,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直植根于百姓的骨髓,随着改革开放初期东南亚华侨寻根的开始,姓氏文化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开来。通常情况下,私家家谱具有密不示人的家规,每当修家谱后,旧的家谱就会销毁,所以,保留下来的家谱是珍贵的文史资料,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是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寻根文化下面蕴藏着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我们在建设寻根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古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法学、民俗学、人口学、文学、姓氏学等不同领域的素材。如为研究古代家族管理方法和家族组织形式提供丰富的资料,为研究古代宗法制度和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提供文献支持,也可以研究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和习俗的演变[8]。通过寻根文化建设去发现和寻找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完善和丰富华侨史研究,通过华侨移民的原因和时间、涉及的人数和地域分布、移民所在地生产和生活情况等回溯吸引炎黄子孙共同参与这项工程,凝聚民族感情。

2.寻根文化精神层面的创新建设

寻根文化中祖宗崇拜的信仰突破了当下时间的局限,让生命呈现出饱满的形态,个体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祖先崇拜的社会功能在这里体现出人文关怀,每个人都能自我约束,社会自然会形成一种优良的社会秩序。祖先崇拜被赋予“报本、追远、崇德”的社会意义,目的是期望民德因而归厚,塑造了祖先崇拜的模式,祖先崇拜的思想进一步加深。祖先崇拜可以发挥加强家族意识、整合社会的功能,使得人们尊敬自己的父母而推广到尊敬老人,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可供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家庭生活来借鉴。在建设寻根文化的过程中,大力弘扬著名宗祠、家谱、墓碑保存下来的具有良好社会风气导向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利用这些优秀遗产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社会态度来营造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推广宗祠文化和家谱文化所倡导的“孝父母、睦族人、恤孤贫、和亲友、勉讳书、尚节俭、戒奢侈、戒淫逸、戒赌博、戒懒惰”等行为规范。在宣传和推广过程中,既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也可发挥“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对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9]。通过寻根文化建设,吸引海外侨胞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投资家乡建设,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3.寻根文化行为层面的创新建设

寻根文化的仪式行为是诸多功能的复合体,在社会层面上发生效力,也在团体以及个人的生活中产生作用,与文本相辅相成后就具备了超越和驾驭文本的巨大潜能,借助视听技术的推广,则超越时空的限制,以更加机动灵活的时间性在更广的传播空间发挥功能。通过举办寻根文化的各种仪式,通过物化的形式淡化祖宗和神灵的崇拜,以集体娱乐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企业的赞助,大力弘扬仪式的公共性价值和象征意义,聚合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民间传统仪式。在特殊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和民间募集等方式,与民间组织合作解决民间重大仪式消费的资金问题[10]。另一方面,广泛发动民众参与仪式活动,通过庄重的典礼和宏大的仪式场景,感受传统仪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提升仪式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在仪式举办过程中,培养参与者的恭敬之心,了解仪式的文化含义,熟悉仪式的规则,遵守仪式的程序,发挥社会凝聚力和精神抚慰功能,成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仪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融合。

寻根文化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媒介采取强有力措施宣传寻根文化旅游,扩大寻根文化的影响,可以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牌,扩大对外开放,使寻根文化走向世界。寻根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推进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还可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扈耕田.河洛寻根文化的发展与演进[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95-99.

[2]张新斌.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24-27.

[3]李志坚.近三十年来固始寻根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61-64.

[4]周大明.中华文明寻根: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著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冯尔康.清代宗族祖坟述略[J].安徽史学,2009,(1):24-27.

[6]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7]李鸿安.寻根问祖游中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寻根之旅[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9]张行健.洪洞寻根[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10]王长久.寻根“中国”:中国人的信仰究竟是什么[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寻根宗族仪式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