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劳动观的发展史看现代人的劳动积极性

2013-01-31邹晓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欲求工资劳动者

邹晓凡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财政金融系,辽宁 大连 116052)

一、引 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学论证的中心点之一就是如何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及如何提高生产力的问题,或者说如何降低产成本的问题。如果从组织(如企业组织)的视点来看这个问题,那就是无论经营者还是劳动者,如何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的效益。关于企业组织中的资源,通常包括人、财、物,如果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谈资源分配的话,可以单纯地理解为人(劳动者)为企业组织做出了多大贡献,然后又从企业获得了多少报酬。如果把人力资源单纯地理解为人的劳动的话,那么这种资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尽管如此,再利用还是需要条件的。最简单地说是因为人需要补充消耗的能量,否则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再循环。同时,人的劳动还受到劳动意欲的支配,这里的劳动意欲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人有没有劳动积极性受到条件的制约,所以让劳动者经常保持很高的劳动积极性通常是不可能的。将以上的论述综合一下就是说,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理解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单个人的人力资源来看是有限的①。从这个角度来讲,地球上的全部人力资源也是稀缺的。

进一步分析影响人力资源的生产性的原因,按照惯常的认识,决定人的劳动的产出主要有两种要素,即物质的报酬和精神的激励。物质的要素可以单纯地以金钱为指标进行考核,而精神要素就不是简单可以以一种指标来进行衡量和测算的。那么原因何在呢?人的劳动积极性来自于劳动者的内心,它不仅因人而异,而且除了人的千差万别的个性以外,还跟很多要素发生联系。那么在各种要素中,是什么要素在精神领域对人的积极性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呢?虽然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已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证,但可以说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论争现在仍然在继续。

如果谈及物质利益的话,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成果主义、能力主义等物质刺激的方法,在100年前F·W·泰勒的《科学管理法》中就已经被认识,并且泰勒也通过高工资的刺激,创造了在当时震惊世界的生产力。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法》中提及的计件工资制,在当今世界依然被广泛使用,为企业的管理者们所熟识。但是,众所周知,这种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完全无效的情况也存在。这是因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劳动者会增加劳动供给,但当工资达到一定水平时,工资的继续提升非但不能增加劳动供给,反而会降低劳动供给,不言而喻,生产力也不可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在这个曲线中,这个增减的交界点就可以理解为物质刺激方法的极限。除此之外,单纯的物质刺激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比如加剧组织内部竞争,降低相互协作的水平等。说到底通过高薪的刺激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对劳动者而言是外因,也就是说,此时形成的生产力是通过外因的牵引而形成的。与外因相比,内因的作用是不是更强呢?关于这一假说近年来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诸如动机(motivation)、士气(morale)、激励(incentive)等词语也更多地出现在经济学者的论著里,人为什么要工作、劳动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非常单纯的问题,在今天有必要以劳动者为中心对其进行再一次地回顾和分析。

我们知道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很多因素有关,人安心地进行劳动的条件有很多,比如说长期雇佣条件下拥有可以满足的工资收入或者说未来可以期待的收入;与自己相适应的劳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劳动的价值(劳动的性质);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并能定期得到提拔重用等等,这些条件无疑都对人的劳动积极性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些要素还因人而异。而且除此之外还可能存在一些其他重要的影响要素不为我们所察知。至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效率工资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点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同,而且似乎多数人都认为其他的影响因素的效果都较效率工资相比差一些。这一点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较发达地区,其效果都已经得到证明。在以短期雇佣为中心的美国,效率工资的效果一直非常明显,就连一贯以终身雇佣为主流的日本企业,近年来也随着成果主义的导入,离职率和短期雇佣的占比正变得越来越高②。尽管如此,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依靠效率工资来支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单纯依靠效率工资来保持劳动积极性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更多的实例表明,当前人们更加注重劳动内容和劳动环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薪与高效不一定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这并不是说要否定效率工资的效果,而是要阐明尽管效率工资在企业一定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区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随着企业的成长和进步,物质刺激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的支撑力。笔者正是想以本文通过对人的劳动观的变化这一视点来考察其对组织内部的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影响。

二、关于人的劳动

在详细分析人的劳动之前,先考虑一下人为什么要进行各种运动。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为了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即人类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需要进行能量的补充和废弃物的排除,因此产生运动行为。这种自然而然的运动,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劳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体现了人类和大自然之间产生关联的过程,即人类通过自身的行为与大自然产生新陈代谢的关系,并且不断与大自然相融合直至最后驾驭大自然的过程。同时,通过劳动也使人的本性发生了变化,这种劳动形态也是只有人类才能拥有③。”并且对于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马克思说:“在劳作之初,不管是多么拙劣的木匠,都比精巧的工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木匠在动手制作之前,已经在头脑中完成了作品的设计④。”为了补充能量,原始人通过采摘野果、猎捕动物以及饮水和穿皮衣的行为体现了动物的本能。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欲求。“正因为人类拥有为了解决新问题而进行不懈努力的理性,所以人类难以停留于仅仅是适应大自然的程度,超越自然成为人类必然的选择,所以人类在世界中孤独地存在⑤。”这是十九世纪确立的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论的思想。

但是,古代的劳动观和近代的劳动观有着诸多的不同。今村(1998)在他的著作《近代的劳动观》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观⑥。这两种劳动观向我们提示了对于“劳动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这一朴素的问题的诸多启示。根据今村的介绍,古希腊人对于从事诸如手工业这样的劳动者很轻蔑,认为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业。在持有这种劳动观的人的认识中,古代的手工业者按照订货者的要求来制作产品。这些制作产品的劳动者要比消费者的地位低下。另外古希腊的另一种主要的劳动——农业也是在严格的宗教的约束下进行的。劳动和巫术是融为一体的,劳动只是一种祈祷的表现形式。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南太平洋的新不列颠岛(New Britain)(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艾盖伊族人⑦,对于劳动却持有完全不同的观念。以农耕为主的马艾盖伊人不只停留于对于山芋和新鲜蔬菜的栽培上,他们更是把田地空间搭配的美感作为劳作的目的之一。作物种植的空间是否整齐有序、土地是否清洁且气息清新、山芋和蔬菜的叶子的各种颜色能否协调地搭配作为评审的标准。不仅是色彩上而且还从气味上进行考评。总而言之就是作物枝叶的色彩搭配令人赏心悦目,作物散发出来的气息清新淡雅。村民们相互对各自的劳动细心观察,互相评比。相比之下,现代社会所谓的劳动在马艾盖伊人那里没有存在的空间。换言之,马艾盖伊人心目中的劳动在现代社会里不存在。对于近代的劳动,特别是生产企业,劳动通常被认为是会给人带来难受和痛苦的感觉。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多样,但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近代人没有马艾盖伊人那样的劳动观念呢。

三、对于劳动认识的变迁

从古代的劳动观向近代的劳动观的演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着初期的近代城市化,为了矫正人们的怠惰,也就是说为了矫正贫困者的懒惰的缺欠,在十七世纪成立了“矫正院”和“劳动之家”这样的劳动收容所,在这里贫困者通过劳动学习禁欲的生活,于是这些人被训练成为按照一定的作息时间进行劳动的“像机械一样运动的身体”,这也是近代经济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的状态⑧。对于劳动是人的本质这样的学说,古代的人们把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享受作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而对终日辛勤的劳作的生活方式进行指责。这也意味着人的生活的喜悦与劳动毫无相干。但是随着人们对于文明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特别是以十八世纪后期的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标志,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资产阶级和劳动者阶层都认同人应该勤奋的理念,人生的意义应该从劳动中获得的思想在社会中全面确立起来。也就是说,人的劳动同现代社会的工作紧密结合了。

古代的人们,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制约,停留于很低层次的欲求。劳动内容也非常简单。与之相对应的是文明社会的人们为了满足不断提升的欲求而进行劳动。即人们不只满足于 “一天只工作三个小时”的无为者主张的生活方式,劳动与更高层次的追求紧密结合起来。换言之就是“正因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期待着以此改变现实的那份快乐,所以才能忍受苛刻的劳动⑨。”比如说,忍耐当前的低层次消费,将结余的钱购买保险(安全需要),结识朋友、结婚生子、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社会的需要),期待成为大人物(受人尊重的需要),去月球旅行、实现自己的梦想(自我实现需要)等等不断提高的欲求对劳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⑩。在现代社会,劳动对于人而言,是目的、对象还是手段,不同的认识决定着最终的劳动成果。多数人把劳动当成实现自己的愿望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说最终带给人快乐的是劳动的话,那么劳动不就成了目的吗?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如何使人们对于劳动的认识从手段向目的的转换正是正确认识现代劳动观的重大课题。

四、现代的劳动观

众所周知,随着人的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的欲求也会不断提高。这也对人的劳动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笔者认为,一个人对于劳动的最大的原动力来自于这个人给自己确立的人生目标。也就是对自己的最高期望值(欲求)。这个期望值直接与劳动相关联,好似电力一样给电动机(人的劳动)提供动力。对自己的未来的期望值越大,人们就会对自己的劳动投入越大。期望值也就是欲求就成了人们行动的动力源,人们为了欲求的达成(满足)而进行的行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劳动。普通的想法是将欲求与劳动相分离,就是说劳动只是作为欲求达成的手段而存在的。而笔者认为,人的欲求和劳动能否合二为一是研究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最大的课题。也就是说,人是为了达成劳动欲望而通过劳动手段来实现劳动本身的目的,换言之就是为了劳动而劳动。

对现代的普通人而言,一般把工作当成生存的条件来认识。如果不工作的话,人的正常生活便难以维持。如果用更加抽象的语言来表述的话就是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人的一生中,工作占有的时间最长、因工作产生的烦恼和由工作带来的快乐也是最多的。人的欲求大体上可以分为短期欲求和长期欲求两个部分。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或有意或无意地设定短期或长期的目标。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工作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期望值归根到底是通过工作来实现的。

在这里,对于前文多次所提及的“工作”一词如何准确定义必须要做一个说明。对于“工作”一词,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进行解释,即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方式来达成目的的行为。这里所说的特定的手段,用抽象的语言来表示的话也即是人的劳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示的话就是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以“工作”一词来表述也不仅仅局限于获得薪酬的劳动,而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而倾注力量的所有行为都被纳入“工作”的范畴。比如说志愿者、慈善家、艺术家、收集爱好者等等的行为都不能排除在工作的范围之外。工作只不过是个人劳动以什么形式来体现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人们对工作内涵的认识对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有很大影响,继而也直接左右着人们对工作的投入的量以及工作的质。而个人对于工作的最大投入和最大产出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承认利益驱动方法的有效性,但是也必须明确这种利益驱动的方法是有限度的。关于人的劳动的积极性,与外部刺激的方法相比,从人的自身的角度寻找到劳动的兴趣这一点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必须将个人对自己的期待(欲求)与工作紧密结合,如何使人们对于自己的工作产生兴趣是一个需要下工夫去琢磨的问题。不管是主动工作还是被动工作,也不管是“工作狂”还是“被洗脑”,重要的是工作理念与人对自己的设定的期待值是同向的,这样对于每个人来说,通过工作的努力就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如果个人将最好的工作作为自己的最大期待值的话,也就是说把劳动当成目的,那么关于劳动的本质的问题以及现实中我们遇到的诸多关于工作的问题就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注释:

①因为人受到年龄和寿命的制约,其在存活期间能够形成的生产力总量也是有限的.

②这里的成果主义是指企业给予高业绩的员工以高工资,以此来刺激员工实现高业绩的积极性,这与效率工资假说的原理相吻合。所以可以将成果主义视为效率工资的一种表现形式。终身雇佣制度下的日本企业,由于劳动者不是通过高工资刺激而是通过终身的就业保障来实现高生产力的,所以一直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区别于效率工资的另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③④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今村仁司,三岛宪一,铃木直,译.筑摩书房,第263页,第265页.

⑤小川芳男.フロムの人間観と倫理思想[M].文学社,第17页.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只有人类才能够驾驭自然并成为食物链的顶端,在这一点上,人类没有伙伴也没有敌人,所以在世界上人类是孤独地存在着的动物.

⑥⑧⑨今村仁司.近代的劳动观[M].岩波书店,第4~10页,第50页,第128页.

⑦此处族人名为笔者根据今村仁司的著书中提及的“南太平洋·ニューブリテン島のマエンゲ族”进行的中文音译。

⑩这一段落中的括号内的各种需要是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段论来列举的,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カール·マルクス.资本论(第一巻)[M].今村仁司,三岛宪一,铃木直译.东京:筑摩书房,2005.

[2]小川芳男.フロムの人間観と倫理思想[M].东京:学文社,1982.

[3]今村仁司.近代的劳动观[M].东京:岩波书店,1998.

[4]F.W.テイラー.科学的管理法[M].上野阳一,译.东京:产业能率短期大学出版社,1969.

猜你喜欢

欲求工资劳动者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清华与古厚
清华与古厚
清华与古厚
“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生意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