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助教”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3-01-31王化旭钦惠平南亲江
王化旭,钦惠平,南亲江
一、背景与需求
在国外,不少大学实行研究生担任助教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1899年,哈佛大学创设研究生助教制度,由校方提供助教金以帮助研究生修读学位和减轻教授繁重的教学任务。后来,许多大学都纷纷效仿。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其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师资紧张。因此,大学不得不扩大班级规模以接纳日益增多的学生,并启用大量研究生助教,承担本该属于教授的教学工作,如组织小组讨论、辅导实验,甚至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等。[1]研究生助教逐渐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助理教师。在一些有名气的大学里,教授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及指导研究生上面,很多大学本科的课程实际上是由助教担任的。
在我国,198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高等学校聘用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的试用办法》,推行研究生助教制度。教育部和一些重点高校十分重视和支持研究生助教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在《研究生助教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按照本科教学工作的需求,在大面积基础课、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课中设置研究生助教。研究生助教承担的本科生课程辅助教学工作内容可以包括: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批改实验报告、协助完成研讨课、考试监考以及课程主讲教师指定的其它辅导导作。清华大学则规定,助教的工作内容包括:随堂听课,了解教学进度、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完成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做小组和个别辅导、准备上课的教具装置、参与课程监考判卷、指导实验课程、收集和准备教学资料等教学辅助工作;有助教经验且评估优良的研究生,可独立承担基础课程的辅导课、习题课及讨论课等教学任务。[2]
最近,在一些中、高职院校中,也开展了类似的实践。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到有关学生助教的文章60余篇,其中,涉及到高职院校选拔高年级学生做助教的文章2篇;涉及到中等职业教育有关学生助教的文章2篇。
其做法有两类。(1)在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中组建成助教小组,然后将学生助教成员分散在本班的各小组内,进行语文、数学助教小组的试验,旨在促进学生文化课学习上的文理贯通,同时,培训学生助教的合作精神及协作能力;(2)聘任高年级学生中的技能高手或本班的优秀学生担任助教,力求实现技能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助教分为第二课堂学生助教制和导生制两种。第二课堂学生助教的职责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协助教师或单独对第二课堂的学生技能训练、管理和指导,保证主讲教师布置的技能训练任务完成。本班学生助教制,即导生制的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是教师的助手。
诚然,在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处于师资紧缺,尤其是能够承担技能培养的教师更是紧俏,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往往让教师超负荷地承担教学工作,在许多职业院校里,一个教学班级人数在45人以上现象普遍存在。如果一个实习指导教师周课时在12节以上,而每节课都要指导45人以上,还要完成教学目标,是很难实际完成任务。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技能水平、特长爱好将学生分组,启用“学生助教”,让一部分技能水平较高、操作熟练、动作协调的学生参与教学,让技能水平较高的同学指导技能水平较低的同学,既能在互帮互学中共同促进,培养其团体合作意识,又可以有效地缓解目前师生比过高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助教”实施的可行性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组成是多元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体现在动觉智力上存在个体差异。即便在相同的教学资源条件下,也很难达到同样一个技能培养目标,个体的学习接受能力总会存在差异。技能掌握比较好,或比较快的一部分同学就有可能承担“学生助教”的角色;另外,学校在传授技能上,有先后顺序的安排,形成了各个年级职业技能上的差异,先学者先掌握,后学者后掌握。[3]
所谓“学生助教”,就是在高年级先行教学,先行训练的学生中挑选技能水平高、操作熟练、动作协调的学生参与教学。这部分学生中,他们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已经相当高,把这些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参与教学,在学校技能培养上发挥作用,将有效缓解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不足,弥补教师在技能训练动作技能方面的某些缺陷,同时,学生之间学习交流,学者在交流上没有障碍,易于沟通,教者充满着自信,热情有余,这样一种学教互动模式,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促进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学业水平的进步,从而提升技能培养的整体水平,提高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级的技能大赛开办的如火如荼,其中的获奖选手可以说是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形成的金字塔的塔尖。一个国赛选手只有经历学校选拔与训练、市级选拔与训练、省级选拔与训练以后,才能参加全国性技能大赛。参赛学生都是训练有素、技艺精湛,能吃苦、敢拼搏、善合作的能手,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有的学生在动作的技巧上甚至已经超过教师,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这些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三、“学生助教”实践探索
(一)优化技能培养方案
试行“学生助教”模式,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的优化和组合,比如说,各个年级初、中、高级技能训练,在时间上需要同步,空间上需要整合。根据“分层”与“递进”的辨证关系,建构“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学教互动、动态考核、共同进步”的教学体系。以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其实践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列出了同一学期各个年级实践教学内容、周数,表中箭头方向从高年级指向低年级,同时,也表示用相应实践项目的高年级学生去指导低一层次实践项目的低年级学生,实现空间上的整合。
在时间的编排上,力争做到各个年级的实践项目基本同步,一般要求高年级学生的实践项目要适度超前,以保证全面完成实践任务,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指导低年级学生。以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秋学期的教学进程为例,从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中级工技能培养训练—高级工技能培养训练—顶岗实习,进行错位排列,箭头指向为某一实习周高年级的学生去指导低年级的学生。
(二)优选专业学生施教非专业学生
根据专业的差异,在专业系部选拔培养优秀学生辅导非专业学生。如计算机操作是许多专业都需要学习的一项技能,那么,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优选出一部分,去协助老师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作指导。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该校信息系成立了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张小龙、以优秀成绩通过高级工的2010级张紫薇、赵静、2009级的赵葶、张迎娣、2008级王萍、阚丹丹、2007级黄蓉、吴黎洁、周衣组成的10人计算机操作员考工实训学生指导小组,专门协助教师对建筑工程系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员的考工实习指导。
他们在实验实训教学上,协助教师的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放大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技能辅导团可以通过学生个人申报、专业教师推荐,引导有专项技能特长的高年级学生加入。让他们做个小老师,既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也充分发挥聊他们的榜样作用,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动态的平衡性,即:不同的起点,经过不同的过程,达到同样的效果;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适应性,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应付的现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4]
(三)在同年级中选拔部分同学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在本模式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在某一阶段之后成为辅助教师的实习指导者。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先后在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中开展了该项实践。
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中,首先用10个课时左右进行入门学习,主要介绍课程性质、程实践应用等,以便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教学和测试及时发现领悟能力较强,对学习编程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第二步是按照班级学生人数比例选拔培养“尖子生”,在每5-10个学生中产生一个“尖子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对这些“尖子生”加大培养的力度。如集中授课,单独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部分学生经过提前学习和密集的训练,已经逐渐具备了熟练的技能,于是,再引导他们指导本小组的同学,在程序编写和运行调试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请教老师、相互交流探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会非常热心地指导小组成员,从而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过关,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地形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班级人数都比较多,一般每个班都在55人左右,在教室上理论课还可以,一到操作课老师根本关注不了每一个学生,仪器损坏率也很高。该课程目前技能培养的基本路径是:依据生产单位的平均劳动生产效率和规范要求设定培养目标。对每项技能安排一定的入门指导,教会学生操作步骤、动作要领,然后通过开放实训设施,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训练。各学习小组可以再课余时间自主安排自己的练习时间。各个小组之间,由组长带领,开展技能竞赛。而教师要在每个学习阶段,进行成绩考核认定,如果学生对取得的成绩不满意,可以在本阶段内继续训练,直至完成科目,这样,也就打破了以往一次考核定终身的做法,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四、运行机制与成效
(一)运行机制
学生助教的选拔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事关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育人环境的改善,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为做好学生助教的选拔、聘用与管理工作,出台了《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实验)学生助教岗位设置与管理细则》,从助教岗位的设置和原则、助教岗位的申请与聘任、助教岗位的职责、助教工作的考核与津贴的发放等六个方面做出了规定。做到严格标准、规范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助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选拔出来的学生助教大多是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优秀学生,他们动手能力强,做事认真。尽管如此,但是在让他们参与教学前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简要培训,其次要对他们教学业务培训,让其熟悉教学工作。对学生助教的培训主要由教学部门或任课老师承担。
学生助教上岗以后,其主要负责实践、实验教学的准备与指导;实践、实验报告的批改;答疑、讨论等工作。指导实践、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1名助教指导5-10名学生为宜。他们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中级工、高级工考前训练。实践证明,经过学生助教指导过的班级,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通过率明显提升。此外,学生助教还负责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为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学生对学生助教中的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
(二)运行成效
在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以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张小龙领衔的计算机操作员考工实训学生指导小组,专门协助教师对建筑工程系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员的考工实习指导。在他们指导的考工班级中,以吴亚洲老师任课的建工11013和11014两个班级为例。这两个班级同时考工实习训练。其中,11013班由信息系10人小组负责指导,11014班只安排吴亚洲老师一个人指导。结果,11013班通过率为92.6%,优秀率为35.8%,最高分98,最低分为52。而直接由老师指导的11014班通过率仅为70.5%,优秀率为11.2%,最高分为96,最低分为37,可见,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考的成绩远不如学生指导小组的。
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中,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在08级一个班中试行,以张杨杨、张鹏、孟炎三个同学为“学生助教”,结果,由这些“学生助教”指导的班级43名学生只有4人没有通过程序考试,通过率达到88%,效果令人满意。在总结开展“学生助教”模式经验的基础上,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又在09级两个班中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在电气09091班推行“学生助教”模式,而并行的电气09092班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期末考试由第三方出卷,统一测试。考核结果表明,电气09091班测试通过率为88%,只有2个人没有通过学业测试,而电气09092班一大半同学不及格,通过率仅为22%。
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技能培养的特殊性,采用“学生助教”模式,将部分学有专长的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配合任课老师指导低年级学生,实行学教互动,在互帮互学中共同促进职业技能水平和学业水平的进步,不失为一种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方法。它不仅有利于缓解目前师资紧缺的矛盾,也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
[1]赵志建.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培养模式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1(10).
[2]钟小立,高辉辉.高职分层递进差异化教学的实践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98.
[3]南亲江.基于“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技能大赛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2(12):72.
[4]冯化友.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及探索[J].四川育学院学报,201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