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竞争力提升探究
2013-01-31许辉
许 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一决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准确认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对初次就业的认识和理解,快速进入职业状态,对于高职生增强自身竞争力、赶超同龄竞争者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在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综合利用自己在学校或前续工作中所学到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获得新的工作机会并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1]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体现的是以高校毕业生为竞争主体,以就业为目标的一种竞争力。以往的研究中认为这种竞争力是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而形成的一种学生自身特有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能够使学生在长期或短期之内对自身成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并且是对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毕业生初次就业竞争力的界定源于就业竞争力的概念,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竞争力,是特指那些应届毕业的高职学生,在没有工作经验的基情况下,综合利用自己在学校或实践基地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获得第一份工作(包括实习工作)并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能力。初次就业竞争力虽然源于就业竞争力,但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初次就业竞争力的竞争主体是还没有毕业或刚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没有正式的工作经验。初次就业竞争力是着重研究获取第一份工作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里的研究点是学生刚刚走出校门来到社会上,对社会的认知还多半停留在教师传授下的二次认知的阶段。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是建立在本科和高职毕业生同时作为竞争对手情况下的研究。
二、影响高职生初次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由于概念的不同,影响初次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也和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研究初次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应从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两方面同时入手,分析高职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与应聘情况,获取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成功的因素。课题组分发了上百份问卷调查营销、模具制造、计算机和国际商务等方向的企业,同时也向08、09年毕业的两届毕业生发放了问卷,通过这些问卷,归纳出影响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有如下四点。
(一)职业素养与协作意识
这里所指的职业素养是指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或应聘成功后的试用期内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道德操作、自律规范等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2]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工作都是teamwork,需要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其他公司之前的沟通协调来完成任务,所以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是许多公司招聘的必要条件。由于高职毕业生是刚从学校里走出,他们的职业素养与协作能力则更多的取决于前期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及实践(学生会工作、实训课、课外活动等)经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协作意识的应聘者往往能够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胜出,并在日后的试用期中获得公司的认可。
(二)职业规划与定位
职业规划与定位是指求职者在面对工作时心中对所求职的工作的定位于规划,这种对所求职位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求职者的心态,以至于不同心态的求职者所表现出来的状况大相径庭。招聘单位主要从面试的一些问题来判断应聘者的心态,进而来判断此员工的流动性、稳定性等。在调查问卷中,83%的企业都认为员工的稳定性是决定此员工能否留用的首要因素。因此,此项因素也就成为了高职毕业生能否成功通过面试并最终通过试用期的重要因素。能够给企业留下踏实稳重印象的求职者更可能获得工作机会。
(三)实践能力与知识基础
在招聘单位招聘人才的时候,必然要对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加以考量的。由于培养新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好不容易培养出的新人又面临能否留住的困境,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招聘没有经验的人,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对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主体是应届毕业生,都没有工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肯招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就在实践能力和知识基础上进行判断,不同的公司采取过不同的形式来考核应聘者。短暂的面试无法对能力做充分的考核,但试用期内却可以慢慢发现。总之,实践能力和知识基础是影响初次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四)求职能力与意志品质
求职能力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这种能力渗透到求职者求职行为的全过程,从求职简历的制作到投递简历的方法,从面试技巧到薪酬的谈判,这些环节无不体现着求职者的个体差异。而招聘人员非常注重这种细微的差别,并从中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公司的要求。意志品质是指应聘人员在求职期间和试用期内所表现出的优良品质,包括坚持不懈、吃苦耐劳、扎实肯干和诚实守信等品质。当代的毕业生往往在这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致使很多企业觉得大学毕业生不能吃苦,不愿付出却喜欢讲条件,即便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也很难获得公司的认可。
三、提升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虽然高职院校对此定位已经确定明朗,但许多学生依然无法清楚的认清自己与本科学生之间的差别。正因为这种错误的定位,使得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对于一线的操作岗位不愿意去做,不是嫌辛苦就是嫌没前途,大大影响了初次就业的效率和质量。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教育贯穿在高职教育始终,让学生们认清自己初次工作目标的定位。许多成功的大企业家都是从企业一线的技术工种干起来的,学校应通过初次就业教育让学生明白初次工作的一线基础岗位定位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或“一辈子平庸”,而摆正心态,甘于从企业一线的苦活累活学起,踏实肯干,学到真本领才是成功的开始。
学生就业定位错误的另一个原因是不了解行业和应聘岗位的发展情况。由于不了解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致使一些学生在初次就业时彷徨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做下去[3],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工作的心情和状态,影响了学生在公司的表现。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整个高职教育体系入手,由于现在高职多采用的是学科制,每门学科解决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而单靠一门十几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则难以把各行各业的职业发展路径讲清楚,这就需要专业老师在学科教学时就渗透职业岗位的发展路径情况。同时,学校应更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使之与区域经济相适应,使学生能够多面了解自己将要或想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发展情况,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和自我分析,做好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应培养企业的一线操作岗位人才,但通过调查问卷,学生与企业都觉得现在的高职课程并没有完全和企业岗位对接,高职院校的课程只是增加了实训课程比例的本科课程压缩饼干。许多学生都抱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和公司里的实际业务相去甚远,公司也反映高职生虽然照比本科生职业技能较强,但面对复杂的业务环境或工作内容的新变化,高职生应变能力差,职业核心能力偏弱。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把特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作为终极教学目标,而不是多考出几本技能证书。
优化课程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增加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而是结合企业真实或仿真项目,开发任务导向型的实践教学课程,把学科和岗位相结合,构建类似企业的业务环境,以岗位的技能需求来引导教学。这就需要学校或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切实调研地方经济,结合区域经济的现状开发和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高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另外,实践教学体系并非只包含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从第二、第三课堂、创业创新活动平台、基于过程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建设全新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对比应突出自身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来弥补学历差距,而完善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只有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操作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结合渗透职业素养和协作意识培养
在毕业生们感叹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抱怨找一个好的员工难。问卷中反映出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员工缺乏最严重的并不是职业技能,而是职业素养和协作意识。高职毕业生集体荣誉感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自信或难以与人合作等缺点,导致虽然在前期高职毕业生在技能操作上领先于本科毕业生,但很快就在试用期内暴露出上述缺点而使企业在对高职生与本科生对比时依然呈否定态度。这里面固然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但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的认为,学校应把所有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上,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熏陶,致使高职学生极度缺乏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意识,这正成为了学生日后就业时最大的隐形障碍,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初次就业竞争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不断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4]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进行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把行业资源引入教学环境,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并探索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引入企业优秀的技能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开发带徒工程、特长生培养、公司实习学分制等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制度,并改革考核方案,加入职业素养和协作能力评价因素,使学生们大面积的暴露在企业文化里,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意识,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真正的做到职业化。
(四)开展各种就业竞赛活动,提高学生求职能力
对于初次就业,求职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很多高职毕业生并不了解企业招聘人员的想法和途径,而只是参加一些招聘会或网上随便投投简历,盲目且找不到头绪,求职的成功率很低,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与许多机会失之交臂。得不到面试机会或失败的面试也会严重削弱毕业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不愿再做过多尝试,而是能找到一个工作就先做着,不稳定的心态又给从业表现带来了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求职能力培养,开展求职教育和挫折教育,从求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网络投简历方法、求职信的书写、优秀毕业生案例讲解等多方面系统地进行培养。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比赛、活动或讲座,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企业招聘流程和途径[5],这样,学生才能因地制宜的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使他们和在同龄毕业生的竞争中赢在起跑线上。
[1]屈善孝.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8):88-89.
[2]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4.
[3]李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1(4):66-68.
[4]刘文文.高职院校培养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渠道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3-24.
[5]侯宏强.中职校企业化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职教通讯,2011(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