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竞争与被动选择
——现代职场女性的困惑
2013-01-31王郁芳
王郁芳
自由竞争与被动选择
——现代职场女性的困惑
王郁芳
劳动权的享有和行使关系到广大妇女的生存和发展,广泛地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的平等与竞争的特性给予现代女性自由进入职场的机会,为就业女性获得经济独立提供了可能性;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强调的自由民主和个人自立的观念,也为女性解放奠定了伦理基础。但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在促进性别平等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不平等。对此,工作女性倍感困惑与不解:法律形式上的经济权利平等与两性实际利益的平等和真切的结果平等为何不同步?
社会性别;自由竞争;职业隔离;性别歧视
劳动就业权与人的本质和尊严是分不开的,西方有学者认为,就业权“植根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工作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因此,剥夺其实现这一自然倾向的任何情形都应该加以纠正”。[1]10就业过程中如何实现对人性和尊严的保障是宪法规范价值的体现,国家具有保护和促进就业平等的义务。与此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广泛地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劳动权的享有和行使关系到广大妇女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女性的就业状况怎样呢?
一、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下女性就业机会的预设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随着女性接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和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女性独立性更强,更有可能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这一系列的改变导致了女性对组织中传统的、主流的、男性化的职业模型的挑战。
1.市场经济为女性提供了平等竞争的平台
关于自由和平等与市场经济的相关性,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作为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基础。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2]194-197从政府控制到市场调节的现代市场转型,必将导致新的以市场为核心的机会结构。市场为社会经济流动拓宽新渠道提供了机遇,市场经济奉行的平等对女性并不专门设置障碍,女性成为市场的受益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缩小了性别距离,消解了性别不平等。[3]183市场经济为就业女性获得经济独立提供了可能性,市场经济所强调的自由民主和个人自立的观念,也为女性解放奠定了伦理基础。
由于市场遵循的是平等竞争的原则,市场机制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性发展要求女性摆脱其最后的依赖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温情式保护),所有女性都有可能利用新的机制和机会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以独立的市场主体身份,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奋斗去把握自己的命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男女两性在体力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弱化,这为女性参与公平竞争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以独立、自主、进取、创新的姿态登上竞争舞台的中国女性开始了对个人权利的诉求和对女性真实自我的思考和探索。
2.女性具备了进入职场的主体性条件
女性要实现与男子的平等权,必须拥有相对独立的物质保障。而实现与男子在经济上的平等,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从事有劳动报酬的就业是一个最有效的途径。[4]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女性解放的关键所在,是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属性的必然要求,更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的竞争为女性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自主发挥的环境,女性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进入社会经济活动,以更加独立的意识和更高的素质去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而不是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依靠政府包办一切。同时,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飞跃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也为女性进入职场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和节制生育技术的提高,大大减轻了妇女的生育和家务负担。
二、被动选择:职场中女性受歧视的现实
我国无论是劳动者在某一职业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在职业整体构成方面,都体现出程度不同的性别不平等。女性走进了所谓“男性的世界”,却并未改变男性世界的社会性别等级及其价值观,男性依然掌控着社会资源和权力。在家庭关系中获得解放的女性,又似乎被约束在一个更大的无形的社会结构中。改革开放前的城市社会结构,是通过单位把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功能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偏差;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两种功能逐步分化,原来由企业承担的部分家庭服务及福利,现在却成为女性在私人领域的负担,这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性别分层。[5]从就业收入、工作时间、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公司决策的参与、安全、职业发展等维度来看,女性的就业质量均低于男性。随着社会发展,阶层结构中的中间阶层日益壮大,同质化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家务劳动这一“女性领域”与社会劳动这一“男性领域”之间依旧迥然有别,为女性构建了“不平等的语境——男性几乎成为多数女性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社会性因素”。[6]168
1.统计性歧视:就业入口的机会不平等
统计性歧视是指个体的情况都被按其所属群体的平均情况而非个人特征来加以处理。雇主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需要聘用效率高和责任心强的雇员。面对男女两性受聘者,雇主可能将某种先入为主的群体特性(例如女性能力低)强加给个体,于是雇主可能假定女性与男性相比平均生产力较低,因而用较低的工资雇佣她们。针对某一女性个体,如果雇主的这种假定是错误的,显然,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性别歧视;如果雇主的假定是正确的,但是由于雇主不是根据个体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其待遇高低的,因而也有性别歧视的嫌疑。贝克创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高级劳动力市场对次级劳动力市场存在排斥,甚至从次级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进入高级劳动力市场。“市场分割”理论用到职业分工和聘任差异中,其解释落脚在社会性别歧视与性别社会化过程。歧视是一个市场“买方”因素,雇主偏好雇佣教育水平较高、工作经验更丰富且劳动时间更集中的人,而女性劳动者由于受传统的家庭角色的束缚和捆绑,更偏爱劳动时间更自由、劳动环境更宽松的工作,往往更容易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给雇主增加替换或培训成本,于是,雇主就假定女性的平均劳动生产力低于男性,从而导致对女性劳动者的歧视。而性别社会化过程却是一个市场“卖方”因素,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对于男女两性的社会期望不同,因此对男女两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就业过程中男女两性不同工作类型的分割。即使女性进入到所谓的“男性职业”领域,也往往会在孤独中回归传统意义上女性应有的工作中来,这就导致大量女性“拥挤”在相对较少的、边缘化的“女性部门”或“女性职业”中。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主要是能力的竞争,由此,“能力依赖”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现有的市场竞争中,女性却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能力竞争,二是性别身份,二者集中表现在就业问题上,并且直接影响着女性竞争的成败。[7]
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个体的人力资本因素以及职业的特征,某一职业中女性比例与这一职业的平均工资之间仍呈显著负相关,即某个职业的女性比例越高,其平均工资就越低。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认为,以女性为主的职业是受到歧视的,其工资水平低绝不是因为该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比较低,而是因为它们的“女性职业”标签。[8]市场显然坚持“性别偏好”先于能力要求。虽然现代社会打破了原有的两性不平等的传统,但“男权中心”的性别文化依然牢固地存在,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价值期待依然影响着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裁判者。性别文化排斥正是基于“男权中心”文化之上的一种对女性群体的歧视与偏见。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或者只录用男性,在许多人的职业生活中已经变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比比皆是。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表明:被访女大学生中感受到用人单位有性别偏见的人占91.9%,其中“经常”感觉到性别偏见的为21.1%,“时常”感觉到性别偏见的为25.3%,“偶尔”感觉到性别偏见的为45.4%;被访女大学生中39.7%的人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更困难。[9]就业机会的性别排斥,形成了男女就业的差异。女性的困惑是:在市场竞争中,如果女性不能依赖能力,那么究竟应该依靠什么来安身立命?
2.性别隔离:现代职场中的劳动分工
作为衡量妇女就业或经济参与水平的实质性尺度——性别职业结构,是指就业人口在各职业上的分布,包括某一职业的性别比例和某一性别的职业构成两个方面。联合国在1993年的一份关于世界妇女状况的报告中指出:“在世界各地,工作场所是按性别分开的。”①参见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儿童发展基金会等:《世界妇女状况——1970—1990趋势和统计数字》,联合国出版物,出售品编号:E.90XVII.3。当职业按照性别来分开的时候,就直接造成职业的性别隔离,从而导致一种更为严重的性别歧视——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性别歧视。赵瑞美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研究》一文中指出,聚集产生隔离,当某一职业聚集了某一性别的劳动者,另一职业聚集另一性别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隔离状况就因此产生。大量的研究证明,性别隔离又直接导致男女收入不平等,它不仅仅停留在男女两性经济收入的分配上,还表现在男女两性间许多非经济报酬(如工作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实践等)的分配上。因此,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也被视为衡量劳动力市场中男女性别平等的主要指标之一。[10]
女性主义者对于职业性别隔离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女性就业人口为什么会高度聚集在那些技能水平要求较低、劳动报酬较低、社会声望也较低的职业。女性主义者试图从文化或制度的角度分析产生性别隔离的原因,他们认为,女性事实上承担了生育并抚养照顾后代、管理家庭的主要责任,这是两性角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男外女内”是父权制所遵循的性别分工模式,这种模式延续到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凭借传统的优势自然就占据了高技能、高收入的职业;而女性却因其家庭角色的束缚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的不够,往往不得不寻找那些可以兼顾家庭的职业,这些职业往往是技能低、收入低的职业。于是,社会上就形成了所谓的“男性化”职业与“女性化”职业之间的职业性别分割,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些“男性化”职业,不管是雇主还是男性职员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反对女性进入;而对那些进入“女性化”职业的男性,社会往往视之为“异类”。同时,女性由于兼顾养育孩子和照顾家庭的主要责任,使得她们要想从社会结构网络中获取信息流和物资流都相当困难,从而导致女性在就业信息、工作经验、技术技能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劳动力市场的雇主和雇员充满经济理性:一方面,那些需要雇员技能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职业和岗位,雇主们更倾向于考虑男性;另一方面,女性雇员因为考虑到自身工作的灵活性和阶段性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和经验的相对不足,更多地会到技能要求低、发展空间小且提拔机会较少的边缘部门工作。据此,女权主义认为,正是父权制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
美国激进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利特在《性的政治》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将地位称为政治的方面,将角色称为社会学的方面,将气质称为心理学的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再明白不过的。被赋予了较高地位的人趋向于充当主人的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首先被鼓励去建立起符合支配智能的气质。自然这一切也符合阶级和阶层关系。”[11]40父权制通过文化的构建从社会心理层面划分了两性差异,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建构是造成性别不平等的重要社会机制,其反映在现代职业领域,就形成所谓的“男性职业”与“女性职业”的横向隔离,即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其实职业的隔离不仅仅存在于不同行业中,还存在于所有的行业内部,即存在着纵向的性别隔离。一个行业内所有需要雇员有较高技能和责任心且收入以及地位与之相称的职位,均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较低的趋势。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看,性别分布的状况是:三个最具地位优势的阶层以男性为主,男性约占3/4;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商业、服务业人员中男女分布较平均,产业工人中男性比例较高,约占3/5;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女性约占70%—80%。[12]因此,女性在职业领域内的底层化已经成为客观现实,两性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政治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中国女性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总体上呈现出与男性相比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一个普遍的现实是,企业中的高层、党政机关中担任要职的领导多为男性,而女性领导干部的配备却要以指标形式明确写入政策法律中方能有所保证。这种优惠政策的保护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决策者对女性参政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暗示了女性参政情况的不尽如人意。《中国妇女报》2009年9月份的一篇报道指出,全国性自然科学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女科学家占8%;“两院”院士中,女院士占5.01%;“973计划”选聘的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占4.6%;“长江学者”中,女性占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13]由于性别歧视导致职业性别隔离,其直接的结果是工资的性别差异。可以说,性别收入差异是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3.市场的趋利性:女性因特殊生理被拒绝
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性别歧视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不论是男性劳动者还是女性劳动者,都会根据理性化的原则选择其职业类型。女性由于有更多的家庭责任,通常会暂时离开劳动力市场或者选择时间更为灵活的工作,而这种“离开”或者“灵活”会损害她们的人力资本(工作技能、经验、培训)的积累,也会带来低效率,从而影响她们的收入。因此,基于理性的考虑,女性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将倾向于选择那些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要求比较低、对女性间断就业状态的“惩罚”最小(对她们的工资影响最小)的特定职业。据美国宾汉顿大学W.Polachek教授(他是第一个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模型解释男女工资差距的人)的解释,女性之所以会集中在那些人力资本投资较小、收入较低且可以让她们兼顾家庭的“女性化”职业中,是因为女性自己的“理性”选择。[14]137-157
事实上,资本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决定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地位。第一,与男性相比,女性由于自身的特殊生理,存在着生育、操持家务等自然附着成本。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得妇女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也使得她们对职业的投入相对不足,自我期许降低。对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和组织自然不愿接受这种“性别亏损”。第二,在次属劳动力市场,那些技术含量低、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收了许多女性,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负责人更具有性别平等意识和更关爱女性,而是市场利润最大化选择的结果。其真实的原因在于,女性比男性更能接受低廉的报酬,而且更易于管理,反抗性差。资本市场正是利用这一点,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第三,规避生育负担是企业拒招女工的另一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效益是企业的最大目的,而招收女工,则会无端增加生产成本,因为我国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单位应支付女职工在职期间的生育费用、产假期间的工资等。出于经济理性,考虑到雇佣成本,雇主更倾向于雇佣和提拔男性。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明文提出不要女性。有的企业则内部出台规定,要求女职工在工作期间不得怀孕,或限制怀孕。有了工作不敢生育,有了生育没了工作,女性生育权遭受严重漠视。
市场趋利性导致女性因特殊生理特征而被歧视,还表现在两性在工作中得到的培训机会不平等。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每一个单位或组织在尖端培训、高层管理、出国进修等特殊教育资源、权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分配上也要实现平等。但由于女性就业隐含非连续性的特点,雇主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无论是一般培训还是特殊培训,都给了男性更多的机会。虽然社会上也有一些专门针对女性的培训项目,比如,提供针对女性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帮助女性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等,但是,这些项目大多只是短期的、零碎的,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一项针对上海市女公务员的调查显示,有34.5%的女公务员没有培训机会,比男性高1.3个百分点,而且,女公务员急需的外语、法律、社会管理等一般性培训更是没有补上。[15]大部分女公务员存在“本领恐慌”现象,认为自己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结语
女性劳动权的真正平等的实现,仅仅通过立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正视女性在现实就业中遇到的歧视、同工不同酬、性骚扰以及基于生理机能容易受到的特殊伤害等问题。为了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不仅要支持女性就业,还要设计和出台具有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休息、休假、儿童照顾与教育服务等社会公共政策。只有政策和社会环境都能保证女性获得与男性相当的位置,才有可能最终打破女性职业升迁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减小性别因素对职业的影响,推动男女平等和社会进步。
[1]Robert Wintemute.Sexual Orientation and Human Right: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the European Convention,and the Canadian Charte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倪志伟.市场转型理论:国家社会主义由再分配到市场[A].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周贤日.略论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妇女劳动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3).
[5]李静君.劳工与性别——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分析[D].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8/ 12/1600.html,2008-12-01.
[6]Lise Vogel.Marxism and the Oppression of Women:Toward a Unitary Theory[M].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3.
[7]杨凤.当下女性能力发展的困境及根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4).
[8]吴愈晓,吴晓刚.城镇的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分层[J].社会学研究,2009,(4).
[9]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妇运,2011,(2).
[10]赵瑞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4,(4).
[11]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划分中的性别因素[J].Women of China,2002,(3).
[13]女科技工作者队伍质量优势相对较弱[N].中国妇女报,2009-09-11.
[14]Solomon Polachek.OccupationalSegregation among Women:Theory,Evidence,and a Prognosis[A].C.B.Lloyd,E.S.Andrews,and C.L.Gilroy.Women in the Labor Market[C].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15]李汉琳,何惠娟.上海市级女公务员发展状况调查[J].中国妇运,2005,(8).
责任编辑:董力婕
Free Competition and Passive Choice:Modern Career Women in Perplexity
WANG Yufang
Labor rights are important that concer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women.Wide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work is a must for women’s emancipation.The e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 market economy have given modern women many chances to begin their career,making it possible for women to gain economic independence.The ideology of liberty,democracy and self-independence highligh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also the ethical basis for women’s emancipation.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due to different intertwined factors new problems and inequality have emerged while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Career women may feel confused and puzzled and ask why the equality of economic rights in laws does not bring real equality of benefits and outcome equality.
gender;free competition;job segregation;gender discrimination
10.3969/j.issn.1007-3698.2013.06.009
:2013-08-28
C913.68
:A
:1007-3698(2013)06-0055-05
王郁芳,女,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妇女理论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