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2013-01-31王振华
王振华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周口466000)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王振华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周口466000)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剂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后临床治愈28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独活寄生汤;腰椎间盘突出;中医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俗称腰腿痛,从西医解剖学与病理学角度认识,该病系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有的呈慢性间歇性疼痛急性发作,有的急性发作。多因急性负重及腰部扭伤所致,主要表现为腰痛,腰部僵直运转不便,向下肢放散,被动体位,不能转侧,甚至不能起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且反复治疗又难以根治。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见。西医治疗方法虽多,然长期疗效欠佳。笔者在门诊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本病,方药灵验,疗效稳固且不易复发,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31~62岁,平均41岁;轻度48例,重度12例。
1.2 临床表现症状腰腿疼痛,沉重无力38例;腰部板硬,昼轻夜重,失眠多梦,下肢痛麻木发凉13例;腰腿疼痛,手足不温,转侧困难,严重者出现间隙性跛行3例。单纯下肢疼痛麻木者10例,脊柱侧弯7例,腰部压痛、无放射痛12例,腰部压痛、放射痛敏感17例,直腿抬高阳性48例。
1.3 影像检查患者均做X线腰椎正侧位片及腰CT'检查。X片显示,腰椎侧弯7例,退行性改变39例。CT显示L4-5椎间盘突出或膨出37例,L5~S1椎间盘膨出或突出23例。
1.4 治疗方法休息:门诊患者确诊后,卧床休息,避免睡弹簧床及泡沫床,避免翻身及急扭身,避免负重及急弯腰,避免无意识下台阶及急扭身。
中医药治疗:单纯腰痛为主,独活寄生汤加减,方用独活15g,寄生15g,防风12g,细辛3g,川芎g,秦艽12g,茯苓15g,肉桂3g,杜仲12g,人参12g,熟地黄12g,山药20g、山茱萸10g,怀牛膝12g,狗脊12g,续断12g,骨碎补12g,当归10g,白芍20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腰部冷痛甚者加制附子15g,干姜12g;腰部沉重不仁加薏苡仁24g,黄柏9g;兼下肢麻木或下肢痛加入红花6g,桃仁12g,黄芪15g,没药8g,威
灵仙15g,元胡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进行飞燕式腰背肌功能锻炼,腰腿疼痛基本缓解后,避免跑、跳等剧烈活动,避免急扭身及弯腰拾物等剧烈活动,避免久坐、久立、久蹲、久行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临床痊愈:腰腿疼痛消失,无压痛点,脊椎活动功能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能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疼痛明显减轻,无明显压痛点,脊椎活动功能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能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好转:有轻度的腰腿疼痛,脊椎活动稍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生活能自理;无效:腰腿疼痛症状、体征无改变。
2.2 疗效60例患者近期临床痊愈28例,占46.7%;显效18例,占30%;有效8例,占13.3%;无效6例,占10%;总有效率9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外伤或退变椎间盘纤维环撕裂而出现的髓核膨出、突出或脱出,属中医“痹证”、“骨痹”、“骨枯”的范畴,属于慢性筋骨病。中医认为正气先虚,六淫外邪,乘虚而入,盘踞经络,瘀血内生,留滞于内而成疾[2-3]。气虚血瘀,本虚标实为病机。《黄帝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腰为肾之府,脊为肾之道路,督脉行腰脊。大凡腰背脊柱之病变,责之于肾。肾主骨,生髓,藏精液以贯督脉。凡骨骼之强柔,腰脊之曲直,关节之润涩,腿膝有力否,以及身体之盛衰,精神之表现,皆为肾有关。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注重补肾;肝藏血,主筋,人体筋肉与肝脏相关,肝血不足,不荣筋,出现肢体麻木,筋挛急;脾主肌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六气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腿痛,寒湿于气交而为病也”,《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筋骨并重以筋为主”,“骨病治筋”,目的达到肌肉骨平衡。施杞认为五脏失和,则皮肉筋骨失去濡养,可出现一系列证候,肝脾肾和慢性筋骨病关系密切[4]。笔者认为骨病治筋的关键,补肾调理肝脾为先,以达到以筋束骨之效。
本文选用《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椎间盘突出,是由于风寒湿日久不愈,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独活辛苦微温,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袪寒,通利筋脉,细辛辛温发散,袪寒止痛均为臣药。佐以牛膝、杜仲、寄生、狗脊补肝肾,强壮筋骨,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养血活血,充分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妙用。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药[5]。疼痛加剧者加入桃仁、红花、元胡活血化瘀止痛,畏寒加剧者加干姜、制附子,麻木不仁加黄芪重用白芍,诸药配伍,肝肾强健,气血充足,风寒湿邪俱除,痹痛得以缓解,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思想。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拥军,万超,施杞,等.颈椎疾病病因病机再认识[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1):37-39.
[3]施杞,王拥军.脊椎病学的历史与发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304-308.
[4]施杞,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36.
[5]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216.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19
1672-2779(2013)-11-0031-02
��苏 玲
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