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
2013-01-30山东刘清杰
山东 刘清杰 刘 娜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
山东 刘清杰 刘 娜
现在很多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坚决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几句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的话。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就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的现象,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学生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要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作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泼地留个不歇。”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要让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要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其次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著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或略写。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对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因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晰,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三是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总之,语文教师只要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就会使学生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山东省莒南县筵宾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