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洛酮在脑疾病中临床研究进展

2013-01-30胡瑞亮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内啡肽纳洛酮脑病

胡瑞亮

纳洛酮在脑疾病中临床研究进展

胡瑞亮

纳洛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主要在肝内代谢。自临床应用以来,已具有较为广泛的用途,本文对其脑疾病中应用进行了综述。

纳洛酮;β-内啡肽;脑疾病

1 临床药理作用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纯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其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是阿片肽美(主要是β-内啡肽)的2~3倍,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能竞争性地拮抗应激状态下大量内源性阿片肽所致的病理生理效应;此外纳洛酮还具有非阿片受体拮抗作用,如抗氧化,抑制自由基的释放与损伤作用,稳定肝脏溶酶体膜,减少生物活性因子释放,恢复膜泵Na-K-ATP酶功能,使离子转运正常运行,解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及保护受损神经元等作用,这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基础。

2 临床应用

2.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疾病,临床症状以眩晕、呕吐为主。有学者的动物实验表明,急性脑缺血后脑组织的β-内啡肽免疫活性增高,抑制了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给予纳洛酮注射液2.0mg溶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1次,共10d。结果可见,纳洛酮起效快,24h内起效13例,占46.5%,而对照组起效慢,疗效反应多在用药4d以后,24h内无1例起效的病例[1]。另外,纳洛酮疗效也好,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70%形成显著差异。

2.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疾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疾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常见的颅内病变,主要由宫内窘迫、新生儿缺氧引起。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早期死亡或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4%)明显优于对照组(65.0%),对HIE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

2.3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肝硬化一严重并发症,其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临床上,两组患者在积极去除诱因的基础上,予以支链氨基酸250ml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纳洛酮0.8mg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2天内清醒率达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1%,提示纳洛酮在肝性脑病治疗中有促进清醒作用[3]。

2.4 肺性脑病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意识恍惚、嗜睡、烦躁、甚至昏迷等表现。COPD患者血浆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水平增高,β-内啡肽可能参与了COPD患者的呼吸调控。患者入院除常规综合治疗及醒脑合剂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2~2.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3d。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有效地改善了临床症状[4]。

2.5 病毒性脑炎急性病毒性脑炎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它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有学者在流行乙型脑炎的血液,脑脊液中发现Leu-脑啡肽升高,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纳洛酮等药物治疗后呈负相关,甚至趋向正常。本研究中,在给患者相同的治疗基础上,A组46例加用纳洛酮0.01~0.10mg/kg/d,使用2~5d。结果发现,A组治疗病毒性脑炎治愈率89.13%(41/46),死亡1例,病死率2.17%;B组的治愈率为71.88%(23/32),死亡2例,病死率6.25%。A组在发热抽搐方面明显比对照组疗程缩短,在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方面疗效更加明显。出院时间A组比B组平均缩短6.12d,疗效肯定[5]。

2.6 脑血栓脑血栓是脑血栓形成的简称,它可造成供血区域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坏死,而引起偏瘫,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瘫,危及生命。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该法简便,效果可靠[6]。

2.7 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AL)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脑组织在近中线部位产生损伤,表现为点状出血、挫伤、水肿等临床表现。其导致的临床症状与内源性阿片肽的大量增加密切相关。经严格诊断后,纳洛酮组除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外,使用纳洛酮注射液40mg/d,静滴,每例患者用药20d,并根据GOS的标准进行统计。结果纳洛酮组其良好率(60%)明显高于传统方法(17%)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7]。

2.8 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是病情发展的濒危阶段,病死率高。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β-内啡肽含量明显增高。患者入院后立即缓慢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0.8mg,以后或术后以0.4mg/kg·d加生理盐水30ml以静脉注射泵持续注射,3d后改为0.1mg/ kg·d加生理盐水 30ml以静脉注射泵持续注射,至第11天停药。其它综合治疗措施与对照组相同。按 GOS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恢复良好 6例(18.18%),恢复不良(包括轻中重度残废)9例(27.27%),死亡18例(54.55%);对照组恢复良好1例(3.03%),恢复不良(包括轻中重度残废)6例(18.18%),死亡26例(78.79%),两组对照有显著差异。故早期大剂量应用纳洛酮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8]。

2.9 脑梗死脑梗死是内科常见病,其发病时,下丘脑释放因子促垂体前叶释放β-内啡肽,抑制心血管功能,加重脑灌注损伤。治疗组给予2.4mg纳洛酮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注(血糖高者改为生理盐水),1次/d,10d为一个疗程,停药3d进行第2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显著差异,其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均有显著差异,故纳洛酮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9]。

3 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临床上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血压轻度升高、面色潮红等现象,一般无需停药,减慢滴注速度即可缓解。

[1] 李娟.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3,18(1):31-32.

[2] 黎敏.纳洛酮治疗1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3,25(2):251-252.

[3] 沈曼如.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3, 18(4):216-217.

[4] 陈雪英.纳洛酮及醒脑合剂治疗肺性脑病3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2):159-160.

[5] 刘平.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78例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 2003,18(2):73-74.

[6] 于学柱,高广林.纳洛酮治疗脑血栓形成6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4):363.

[7] 王满,马树成,严臻全,等.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36-37.

[8] 廖圣芳,陈汉民,张银清,等.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33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2):166.

[9] 吕冬青,顾惠珍.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4):343-344.

R749.053

A

1673-5846(2013)09-0520-02

邯郸市肥乡县医院外科,河北邯郸 057550

猜你喜欢

内啡肽纳洛酮脑病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动物体内也产生兴奋剂吗?
内啡肽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