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争力的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

2013-01-30董立兵

浙江体育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竞争民族传统

董立兵

(南京农业大学 工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31)

0 前 言

“物竞天泽,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至于人类社会,更是无时无处不充满着竞争,竞争遍布各个领域,例如军事竞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体育竞争……,那么,什么是竞争呢?“竞争”这个词在中文里,据学者们考证,最早在《庄子·齐物论》中便有“有竞有争”之句。郭象注曰:“并逐曰竞,对辩曰争。”在古汉语中,“竞”重在行为,“争”重在言辞。后来,随着语言的演变,竞和争逐渐变成一个词。在古希腊,最早使用“竞争”一词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亚氏把“竞争”和“垄断”作为一对范畴[1]。美国学者斯蒂格勒对人类社会的竞争下了一个定义:“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2]。”

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全球化。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以加速度从西方向东方,从现代化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席卷而来,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这种转变也逐渐由经济层面向政治、文化层面深入,文化的全球化引起了无数的文化矛盾、文化冲突,但也同时推动着文明的融合。文化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新的发展态势。“文化竞争力是国家、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对民族和群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下位概念,“指个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体育文化[4]”,它同时具有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具备自己独立的特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汉族体育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安土地、尊宗族、宗人伦、尚道德、重礼仪”等价值模式的影响。

1 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必要性

在当今任何一个国家,无不把民族精神的涣散和民族认同的瓦解作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如法国对民族语言保护的倍加重视,部分伊斯兰国家对西方世俗文化的排拒,都体现了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文化体察。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面临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严峻挑战,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竞争力势在必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内在灵魂,贯穿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过去、现代和未来,始终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和发展。在某些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体现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提高民族传统文化必然包含和要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从西方体育于19世纪的传入开始,一个多世纪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直被西方体育所笼罩,从20世纪初开始的“土洋体育”争斗,到我们20世纪末对西方体育近乎全面地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在全社会追求西方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不断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体育在潜移默化的进程中,整个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人们讲求的是学习西方体育的内容,学习西方体育科学,研究西方体育的思想。至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体育,已经在广泛的领域被置于脑后,可以说我们的周围看到和体验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并不很多。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文化的生存问题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广义的“经济学”问题,可以纳入战略规划的一般分析框架——SWOT分析[5]。既然文化是精神的存在形式,那么,文化一方面“占有人”,即占有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被人占有”,即它是人所拥有的资源。一种文化越是成为普遍的和公共的资源,它就越成功。这样,作为广义经济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竞争问题就可以运用竞争战略分析的架构。SWOT分析法把一个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等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TOWS法促使实际管理者对其组织的形势进行分析、制定战略、策略及行动方案,并有效且高效地达到组织的目标[6]”。在战略形成过程上,通常需要:①解决关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若干基本问题;②从另一角度上了解外部环境现在与将来的主要趋势;③着重对内部资源,包括实力与不足进进行评价;④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和完成总体任务采取的必要行动,提出战略、策略和具体行动计划。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注意战略计划中各个步骤决策的一致性。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争力的条件分析

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优劣势的分析,并不是说各民族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优劣之分,我们所说的优劣势,是从竞争和生存的比较角度,各民族体育客观上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世界上很多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或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争优势分析

3.1.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载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具有众多的体育人口。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目前发掘、发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676条,汉族有301条,共计977条。各种体育项目,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其中龙舟、武术、气功、风筝等项目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体育的一部分。其次,在很多项目完成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器械、器材,如刀、枪、弓、箭等等,这些器械、器材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后又经历代人改进、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它凝集了无数人的智慧,是一些活的化石。第三,还有各种文献典籍以及出土的各种文物、壁画等等,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持续力。在世界体育文化史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唯一能保持几千年的文化精神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并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在轴心时代确立的,她凝结和物化成各种习俗、文字、典籍,并对其未来的走向产生深渊的影响。

自古迄今,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献记载相当浩繁,每个时代又有其不同的代表作品。如最早的《周礼》中就有关于乐舞和射、御的考核内容。商代的《尚书·洪范》在所谓“五福”中,就有了“寿”、“康宁”、“考终命”的概念。《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剑道》38篇,《手搏》6篇,以及各种《射法》等与兵有关的著作。《蹴鞠》25篇,就是一部关于蹴鞠竞赛与训练的专著。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关于竞赛的场地规则等方面就给予了详细的记载与论述。《皇帝内经》内容丰富,论述全面,奠定了古代养生学的理论基础。齐梁间产生的《骑马都格》、《马射谱》、《幻真先生内元气决》,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孙思邈的《千金药方》、《千金翼方》、《保生铭》等都是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典籍。明代汪云程的《蹴鞠图谱》是我国古代蹴鞠活动较完备的教科书,全书21节,包括竞赛规则、技术名称、技术要领、场地器材、球戏术语等蹴鞠活动的全部内容。在养生学方面,宋代及其以后的专著相当多,宋末年官修的《圣济总录》、宋人的《回时颐养录》、《寿亲养老专书》、《八段锦》、《云籍七签》,刘完素的《摄生论》,明代的《红炉点雪》、《修龄要昌》、《摄生三要》、《养生四要》、《万寿仙书》;清代的《勿药元诠》、《寿世编》等等。到了近代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专著、论文、图谱等等更是不胜枚数。

除了可考的文献之外,我们的各种风俗习惯,比如:每逢节日喜欢举行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在更深层次方面,在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各种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我们。

3.1.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在我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面临着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遇和碰撞,是什么力量维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主体性呢?每一个民族文化对于外来文化都具有吸纳和排斥的机制,没有一定的排斥机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就难以维系,而没有吸纳机制,民族文化也就不能发展,也很难与其他文化共存共处。我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能在保持民族主体意识基础上的强大包容力,能够超越血缘、地域、种族、宗教的差异,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我国各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等;除此之外,我国还有比较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如:儒文化、佛文化、道文化等。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种类的文化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又促使这些文化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我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以我国传统武术为例,它分为套路和格斗,套路又分为单练、对练、集体项目等,而单练有可分为拳术、器械,拳术主要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每个拳种又都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各种流派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相处十分融洽。除此之外,套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一些舞蹈、美学等特征,使其在演练过程中更具有艺术效果。

3.1.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力。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对世界具有很强影响的文化,不仅表现为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和同化方面,也表现为对周边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都受到我国文化的长期影响,在他们自身民族文化的形成或转型时期,我国文化对其都产生过关键性作用,现在,一般认为,东亚各国形成了一个儒家文化圈。在传统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武术项目,被不同的国家、地区借鉴,形成了各自具有特色的技击项目,比如:跆拳道、柔道等等。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争劣势分析

3.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功能的单一性。体育对人的价值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它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健康,另外还有休闲、娱乐等等。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表现出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如,儒家先哲推崇的射礼,要求射者“内志直、体外直,然后持弓矢牢固,持弓矢牢固,然后可以言中”。唐代木射,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取胜标记,其伦理教化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约成书于元明间的《蹴鞠图谱》,还以专章论述儒家“仁、义、礼、智、信”怎样在蹴鞠中体现,踢球应以“仁义”为主等等。这种以“礼”、“仁”、“义”等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和衡量体育,只能导致其他功能的丧失。尤其是把道德与健康、道德与娱乐绝对地对立起来,从而使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悖谬。

3.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现代民族文化生存发展不竭的动力。文化创造力的基础是思想自由以及体制的配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土壤是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上的封建专制相适应,它的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文化专制体制。文化依附于政治,文化体制与政治结构紧密相连,没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体制空间。与此相适应的是文化政策上长期采取“思想大一统”的策略,中国古代经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繁荣的文化大发展之后,便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这阻碍了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不利于各种文化流派各种文化形式的竞争发展。思想的统一和体制的专制扼杀了文化自由的精神,摧残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传统体育的不足也正在于此,缺乏一些积极探索的精神,特别是在人体单项技能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因此,我国传统体育在很多方面,比如:身体训练、技能培养等方面留下很多实践经验,但对运动、健康等方面很少像古希腊的学者那样彻底地去探究。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4.1 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战略,维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生存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的竞争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能用自然的文化交流机制放之任之。目前,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是处于劣势,因此,一个战略性整体性的文化保护战略就十分必要。

4.1.1 把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日制教育系统必学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现代知识体系的支撑。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获得了当时国家体制的支持。科举制的推行,培养了一大批儒学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一旦取消科举制,儒学就迅速衰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学与科举制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义务教育这个平台,利用目前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来开展。

4.1.2 通过各种措施,继承和传递各种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在现代生活中被保留下来的习俗、礼仪、生活方式,主要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以保持一种文化上的连续性,以满足现代人们在心理层面上的稳定感和归属感。比如,逢节日等特殊的时刻,会有各种庆祝方式,有传统的集市、庙会等等,同时还有各种民俗表演,比如我们的舞龙、舞狮等等,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大力提倡,使之成为我们的民族特色。

4.1.3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利用目前各种保护政策,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在立法和规划方面积极推动,加大贯彻力度。

4.2 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的活力

一种文化,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活力,而获得活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使其具有创造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一方面已经具有了一些成功的典范,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木兰拳”,“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参与主体主要是中老年妇女。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在短短的20年中迅速传播,由最初小范围的、分散的、以个体为主的活动形式发展成现在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健身活动。目前全国范围内木兰拳爱好者已超过百万,日本、新加坡、美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众多的木兰拳爱好者和木兰拳社团组织。在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木兰拳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健身项目之一。[7]”作为一种新兴体育健身项目,如此具有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集太极、气功、武术、舞台造型、音乐于一体,既具有浓郁的民族体育特色,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希望通过借鉴木兰拳成功的经验,以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精神指导,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为题材,创新出更多项目,满足人们各种需求,从而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传播。

4.3 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差异战略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为了制定适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可以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适当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文化应对竞争可以有两种方式,自然竞争和战略竞争。自然竞争不止于文化领域,而是一切生物有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而战略竞争是一种主动的、革命性的、具有风险的行为调整过程。战略竞争就是以自然竞争为基础的一种能缩短进化进程的革命性的变量,它的本质就在于差异,差异化战略就是这一本质的具体体现。文化竞争虽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是差异化战略也是适用的;有些传统体育项目,比如舞龙、舞狮等,越是保持自身的民族性,就越具有“市场”和生存发展的空间,就越能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不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而且博采众长也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此,我们应该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战略层面上确立民族性的价值。

[1]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684.

[2]田丰,肖海鹏,等.文化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3]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6.

[4]田丰,肖海鹏,等.文化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3.

[5]海因茨·韦里克[美].卓越管理[M].李平,等译.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45.

[6]杜红燕.木兰拳价值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76.

猜你喜欢

竞争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感谢竞争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