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届民运会看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2013-11-27王晓飞
王晓飞
(丽水学院 教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浙江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的省份。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少数民族人口39.97万,其中畲族人口最多,有17.09万;主要居住在浙西南的山区,畲族主要的传统节庆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招兵节”等;其中以“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和“招兵节”最具有畲族民族特色。在这些节庆活动中,大都举行一些民俗体育活动。
民俗体育活动是由劳动人民群众根据平时的生产、生活所创造;为劳动人们群众所传承和享用;并且融入、依附于劳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1 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
1.1 畲族民俗体育项目
畲族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受地域、宗教、战争、风俗传统节日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畲族民俗体育与生产劳动、宗教活动、生活习惯、军事斗争等密切相关,这些源于自然生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简便易行、富有民族气息的民俗体育深受群众的喜爱[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统计出浙江省畲族传统节庆的民俗体育项目有五大类;即祭祀体育舞蹈类、传统体育舞蹈类、竟技性传统项目类、娱乐性活动项目类、健身性传统项目类。共计四十余种。详见表1。
表1 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的主要民俗体育项目统计表
1.2 畲族民俗体育项目的文化特征
1.2.1 家族文化特征与宗教文化特征。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畲族文化主要依靠父辈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进而形成了畲族独特的“传师学师”文化。所谓“传师学师”是畲族世代相传的男子成丁礼仪式中舞段的总称。“传师学师”是以家族为单位,用歌舞形式向成年男子传授本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一种口传身授形式。
“传师学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丽水卷》中以舞蹈名称的概念出现,同时又作为畲族传统祭祀仪式的概念出现,包括“八卦舞”、“狩猎舞”、“铃刀舞”、“神罡舞”等六十四段舞蹈[2]。这些舞蹈在表1中可以看出大都是归为祭祀体育舞蹈,极富民俗体育特色。
1.2.2 物质文化特征与民族精神文化特征。畲族民俗体育项目大多数需要借助树木或竹子制作的器械进行活动。这些器械均为畲族祖先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经过千百年的提炼而形成;它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畲族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反抗精神的民族,无论是在抵抗自然灾害还是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剥削中,他们都顽强抗争。这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防卫制敌功夫,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也就应用而生。上述刚柔相济的民族性格和固有的民族精神文化是畲族传统文化能够繁衍生息,并始终保留自我的文化特色的一个主要原因。
1.2.3 娱乐性文化特征与简易性文化特征。畲族传统节庆活动中,都有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有的是为了娱神,有的是为了自娱,为节日增添了色彩、展示了民族文化。畲族民俗体育活动多在田间地头、山涧林地或居住的院内进行,场所简陋,活动用的器材都是自制的,简便实用,便于开展和普及,更可以使每人参与其中,增强欢快的氛围。
表2 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项目参加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状况统计表
表3 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项目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统计表
2 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项目参加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状况
2.1 参加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1986年至2010年已经举办四届,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项目参加第三届和第四届。虽然数量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相对表1统计出的47项畲族民俗体育项目来看,参加省民运会的数量太少,不利于畲族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2.2 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浙江省自1986年以来至今,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有七项参加了第三届至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同一项目多次参加全国民运会的现象较为严重;像稳凳参加了五届、蹴石磉和抄杠参加了四届。参加比赛的表演项目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
3 制约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3.1 受社会变迁因素的制约
浙江畲族主要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浙西南,由于社会变迁对畲族生活方式产生极大影响,同样也给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畲族民俗体育活动的产生与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如稳凳、蹴石磉是由畲族人民祈求神灵、消灾驱邪保安宁而产生;腹顶棍、抄杠、赶野猪等是为了抵御外族侵略或野兽的侵扰产生。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必然会影响畲族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
3.2 受专业的研究人才缺乏的制约
据统计浙江省畲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研究者主要为丽水学院的体育教师。目前浙江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多,文中表2、表3的参加比赛的获奖项目大多数都是丽水学院赵理强教授发掘和整理的,他现已退休,其他教师对畲族民俗体育了解不是很多,这就严重影响到畲族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3.3 受传承方式落后的制约
浙江畲族民俗体育传承方式主要依靠“传师学师”。其传承方式通常用语言的教育、亲身传授等形式,也就是言传身教,使这些技能、技艺、技巧由前辈流传到下一代[3]。但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这种方式从传承的角度来说,不能形成畅通的渠道,因而很难理论文字;加上现代社会的网络、各种媒体等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民族节日活动也相应减少,直接导致了民俗体育的传承后继乏人,其发展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8]。
3.4 受资金紧缺、组织管理机制滞后的制约
长期以来畲族居住的地区处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相对落后,难以对畲族民俗体育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开发。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情况不尽人意,管理机制相对滞后、发展经费短缺、参与畲族民俗体育的队员待遇较低、活动设施也比较陈旧,制约其的发展。
4 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政府主导、强化机制管理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实行优惠政策、科学管理、认真落实,为民族文化挖掘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畲族民俗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全民健身和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各职能部门应加大宣传、加强合作机制的建设,重视和扶持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4]。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和传承畲族民俗体育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浙江畲族传统节庆中的民俗体育项目只有四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一项进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2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挖掘、传承和发展
将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民俗体育文化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的主要力量,建立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承实验基地,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重点开展浙江畲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普查与清理工作,对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发展前景等进行研究,理清畲族民俗传统体育的产生、传播和变迁过程,探寻传承保护的有效路径[9]。只有这样抢救与保护也才更有针对性。目前丽水学院已经建立的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对畲族民俗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创新与推广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赵理强和方哲红教授分别就稳凳、抄杠、腹顶棍、蹴石磉和翻龙泉申请了外观专利。
4.3 将民俗体育项目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
将畲族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动形式、器械、加以改造完善,以适应学校体育教学规律。既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据调查,景宁畲族自治县已经将赶野猪、操石磉、摇锅等一批具有浓郁畲族特色的体育竞技项目列入景宁民族中学的体育课内容[6]。丽水学院作为浙江民族地区的唯一所综合性地方高校,在大学生体育课中、学校运动会中开展了丰富的畲族民俗体育活动。民俗体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全省、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但是仅仅是这些还不够的,应该在浙西南所有中小学中推广和普及已经发展成熟的民俗体育项目,凭借学校这个平台继续挖掘和发展适应学校体育教学的民俗体育项目。
4.4 让畲族民俗体育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
将畲族民俗体育与畲乡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了畲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下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2004年,浙江省旅游局“省内旅游目的地选择抽样调查”显示,集中反映畲族传统体育与民俗的“畲乡风情游”的游客选择率达27.4%,居全省各类景区之首[5],把畲族传统节庆的民俗体育纳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可实现畲族传统节庆的民俗体育与旅游发展双赢。
5 结 语
畲族传统节庆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健身、娱乐、宗教、节庆、生产生活习俗性等的体现,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财富,也对浙江的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是发展特色经济、文化的有力资源,我们应该借鉴民运会的效应,在保持畲族鲜明民族特色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挖掘、整理畲族传统节庆的民俗体育,使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王德洪,宋狄雷.浙西南山区畲族传统体育状况与特点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9-31.
[2]陈雪飞.论畲族传统民间舞“传师学师”文化学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32-35.
[3]李军.西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中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5-18.
[4]郭平华.福建畲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 [D].福建师范大学,2008.
[5]张月霜,刘凤霞,骆巧娟.浙江景宁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39-41.
[6]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7]肖谋远.非物质文化视野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4):15-18.
[8]李杉.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其发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64-167.
[9]兰润生.畲族传统体育项群分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