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赛事促进民生体育发展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
2013-01-30孙雪培
孙雪培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宁波体育历史悠长,距今7 000年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球、弹丸、鱼镖、鱼钩、竞渡木桨、木陀螺等文物就证明当时已有萌芽状态的体育行为。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1991年以后宁波开始举办和承办一系列国际和全国性体育竞赛和全国、全省综合性运动会以及单项赛事。1991 年至2010年,共举办国际赛事108场次,年均5场次左右;承办全国各类赛事257次,并且,宁波已成为全国球类项目的主场赛区之一。面对宁波举办体育赛事的繁荣景象,我们透过现象思索举办体育赛事对解决城市民生体育发展瓶颈问题的作用,让体育赛事和民生体育产生良性的互动发展,同时使体育赛事的举办更好地服务于民生体育的建设,从而改变民生体育滞后的局面。
1 宁波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状况
宁波市承办全国性比赛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还仅限于单项预赛性比赛,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体育界与国内外的交往日趋紧密,特别是宁波被列为计划单列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以后,更加快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步履,宁波开始举办和承办一系列国际、全国性体育竞赛和全国、全省综合型运动会。全国性重大赛事每年连续不断,近年来,宁波每年承办的大型赛事均在30项以上,月均2~3项比赛。有些体育赛事已成为品牌赛事,在1988年12月6日举办的国际现代三项邀请赛开创了外国运动员来宁波参加比赛的先河;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中国首次承办“亚俱杯”比赛——第十七届亚洲足球俱乐部锦标赛落户宁波;对推动女拳加入奥运会有着非常重大意义的2008年女拳世锦赛也在宁波举办;还有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全国男女篮球甲A 联赛八一男女篮球主场,中国女排北仑主场以及一些单项比赛的承办,都亮出了宁波城市的名片。这些大型赛事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宁波经济的优势,利用丰富的区域资源,培育特色品牌,创新管理模式、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2 宁波市民生体育发展现状
2.1 市民锻炼意识现状
2005年宁波市政府成立“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对成年组(甲组和乙组按年龄分)和老年组进行了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目的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主观意识上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选择体育锻炼的仅占12.7%,而视听娱乐和做家务且占了21.77%和21.15%,还有玩棋牌、游玩、聚会等内容,在体育锻炼方面,总体呈现随着年龄增长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提高,从中说明体育锻炼在年轻人意识中还不够强,只认为年轻身体好,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从参加体育锻炼目的调查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防病治病占31.18%,提高运动能力占25.27%,减压调情绪占19.52%,年龄大的人为了防病治病和提高运动能力,年纪轻的人为了减肥健美和减压力调情绪。因此,发现年轻人的锻炼意识只停留在精神和外表的需求,没有意识到体育的本质属性。从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的主观意识调查结果来看,14项指标中没兴趣的占10.9%,惰性占12.7%,家务忙占12.13%,工作忙占18.27%,从中不难看出没兴趣和惰性是主观意识上的看法,而家务忙和工作忙在认识上不坚定,以这个为借口拒绝锻炼。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发现,市民的体育锻炼意识没有到位,特别是年轻人的锻炼意识更是不尽人意[5]。
2.2 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但在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公共资源的管理和配置中,出现了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主要表现为:老百姓的健身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功能单一、数量不够;体育设施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效益差的地方单位设施建设更是欠缺;体育人口数量没有明显增加,偏重老年人和中小学生,职工体育组织建设还是空白;体育公共资源没有充分形成共享,特别是学校体育场所和设施向社会开放没有真正落实。
2.3 锻炼项目和锻炼场地现状
在全面实施《纲要》内容的“十五”期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2001年把“全民健身网络工程”列入政府九件实事工程之一,民生体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健身项目单一,从调查情况来看,参加步行的人数比例最高,以下依次为跑步、其它、健身操、球类。其次,锻炼场地的选择,群众到公园内进行体育锻炼是最普遍的,然后是空地、马路或街道、社区,选择到体育馆的比例占很小的一部分[5]。由此可见,群众锻炼身体较为普遍地采用简便实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是很高的项目,对场地的选择上,选择环境好、消费低、方便的场所,选择专业性锻炼场地不多。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健身项目缺乏科学指导,直接制约了锻炼项目的繁荣,另一方面,虽然健身器械走进社区,但是数量少、功能单一,满足不了群众健身多元化的需求。另外,多元化的健身房、运动中心、体育馆等专业设施不对外免费开放,并且收费较高,不是大多数人所能付得起的,即便是教育系统的运动场所,年年喊开放,却年年让市民望“场”兴叹。
2.4 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自1995年6月10日起实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和人们的期望仍有很大的差距。《制度》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种技术等级称号,绝大多数是业余、兼职、甚至是退休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不存在着技术称号和岗位、工资直接挂钩的问题,其性质是为公益体育事业服务的志愿者,是由群众体育的发展需求来决定的。而200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揭开了对从事经营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职业鉴定与规范管理的序幕,目前,宁波市约有15 00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大多数人是《制度》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标准》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只是在游泳救生员、游泳指导员的资格认证,这和市场需求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从数量上来看,宁波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大多数是为社会公益体育的志愿者,但相对于群众体育来说,其一,人数还是偏少,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其二,部分社会指导员游离于管理之外,指导没有落到实处;其三,业余、兼职、退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少专业知识和方法,指导不到位;其四,个别指导培训工作只是走过场,拿个证书就了事。
3 大型体育赛事对民生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市民体育意识的提高
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必然会激发市民的体育热情,加上赛事组织部门对体育活动的大力宣传,鼓动市民全民健身,形成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体育活动所具有张扬生命活力,崇尚健康生活方式,注重竞争与合作的体育文化越来越被接受,逐渐内化为市民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价值观。
3.2 大型体育赛事促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对于体育赛事来说,体育场馆设施是承办体育赛事的基础,是进行比赛的物质条件保障,多方研究表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影响是正面的。因为举办大型赛事必然要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在数量上增多,质量上更具现代化。这些体育场馆设施为市民提供了广阔的健身空间,为改变城市体育锻炼环境,完善体育场所,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发挥重要作用。
3.3 大型体育赛事促进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
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的sports for all(体育为大众)这一理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得以充分体现,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政府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而这些场馆的落成与开放,为群众提供欣赏精彩体育比赛的机会,同时吸引了社会资金来承办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不但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得到提高,而且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而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开展。而社区体育的核心思想是打破行业、单位的界限,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为社区群众提供易参与的体育条件,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加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在余暇时间进行交流,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社区的人文建设,民风民俗,以及邻里和睦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属性。
4 大型体育赛事促进民生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宣传体育赛事理念 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大型体育赛事的宣传要体现时代特征、当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首先,宣传口号在强调体育赛事举办理念的同时,要突出全民健身的时代特征,凸显体育本身价值,指导赛事发展方向,直接反映人们对赛事的期望,通过全民健身大讲堂,积极宣传大型体育赛事的理念和相关知识,增强人们参与科学健身意识,强调重在参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通过体育赛事的报导,有效地为人们设置体育议题,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体育赛事报道,在人们的内心产生共鸣,使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认同,从而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再则,建立全民健身的长效机制,组织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和赛事内容紧密结合的主题体育活动,把人们对赛事的关注转化为全民健身的热情。通过体育局组织、推广科学的健身方法,完善全民服务体系,使体育活动科学化、生活化,促进全民健身作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根本目的。
4.2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兴建以赛后再利用为依据
体育场馆的兴建要考虑有没有遗产价值,没有遗产价值的场馆尽可能利用临时场馆或改建其它场馆设施。兴建场馆的建设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场馆建设要合理布局与选址,规划有利于赛期和赛后的使用,根据体育圈理论,体育场馆有一定的辐射范围,因为人们出门到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有一定的承受距离。第二,场馆布局和城市人口分布相协调,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第三,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比赛的需要,又便于赛后的利用。第四,合理的功能设计应着眼于长远利用,拓展场馆赛后使用空间,建设多功能场馆。第五,完善周边配套设施。
4.3 政府对体育理念和职能的转变是民生体育发展的前提
4.3.1 政府在民生体育建设中应该是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考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政绩工程。加大民生体育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健全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突出便民、惠民。在完善硬件设施体系的同时,在管理和经营上转变理念,体育场馆应该是一个公共产品,其性质应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过高的门票无形中将许多市民拒之门外。在管理上,可实行民生体育信息化,健全体育资源电子地图,开通服务热线,完善网络预订。随着人们对公共体育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政府加大对体育公共资源的财政投入,优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增加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安装与检查,在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时,应当规划和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并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3.2 政府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虽然中心城区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85%,但是,学校免费开放主要是以田径场为主,运动项目场地显得单一,并且没有照明设施,群众锻炼也是摸黑锻炼,室内场馆还是以收费为主,因而,学校体育场馆多元功能和最大效益还没真正发挥,作为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担当起社会责任,为全民健身尽责,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我们不缺运动场馆和志愿者,缺的是责任和道义。
4.4 以体育赛事为平台 培养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志愿者是在不为报酬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和各种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作为赛事志愿者,不但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各项比赛项目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志愿者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赛后可以经过挑选,把部分志愿者充实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去。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上,可借鉴“家庭医生制”的服务形式,以全体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团队为依托,街道办事处为平台,各级体育服务体系纵向协作为支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实现健康管理和促进居民自我健身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形式为居民提供连续、有效的个性化的体育健身指导服务。
5 结束语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不断解决和改善民生体育的过程,树立体育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这为民生体育建设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要借体育赛事的东风,完善体育赛事的教育体系,实现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有机结合,推动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好民生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树立面向大众,兼顾专业的办赛理念,改变民生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体育权利,使体育赛事和民生体育产生良性的互动,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1]孙志鹏.我国民生体育发展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2]沈克印,周学荣,李荷皎.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刘芳,谭民义,沈克印.民生体育视域下对南京青奥会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9).
[4]汤春生.宁波体育年鉴[M].宁波市体育局.2009-2011.
[5]杨兆宏.宁波市体育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