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科界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综述
2013-01-30吴澄清,王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展示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愿景。为了率先推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研究和深入贯彻,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以优良的作风和精神状态抓落实,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变为生动实践,11 月27 日下午,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院、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和南京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市哲学学会、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在南京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南京社科界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庆五教授、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教授、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尚庆飞主任、南京大学统战部部长王云骏教授、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久红教授、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李桂华副教授和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刘玉东副教授、市社科院朱未易研究员和黄南研究员等分别在会上发言。与会专家就如何全面深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如何在政府治理水平现代化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研讨。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华主持了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作了会议总结。
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庆五教授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我们党认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建国以来,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在上个世纪60-70 年代我们党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90 年代初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我们党又赋予现代化以新的内容,即提出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城市化。可以看到,从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党虽然确立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但更多地强调的是“物质”、“硬件”层面的现代化,而较少注重到“软件”层面的现代化。直到90 年代中期以后,我们才慢慢认识到“软件”层面的现代化的重要性,提出了不仅要从经济层面实现现代化,而且要重视民主、法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现在《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这一探索路径下取得的一个新的重要理论成果。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旺洪发言的题目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指出,《决定》有两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一是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明确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推进多元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决定》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内容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第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第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法治中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四项重点内容。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尚庆飞主任发言的题目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他认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是改革开放35 年来的成功经验。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另一方面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道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前景越来越明亮。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袁久红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深化政治改革与政治现代化的行动纲领》。他指出,《决定》提出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重大,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内在要求,而且还是深化政治改革与政治现代化的总体新定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可以概括为一“纲”三“目”。一“纲”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三“目”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南京大学统战部部长王云骏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改善党的领导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他指出,《决定》在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提到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全党同志在思想上保持在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问题上的高度一致,在组织上协调统筹、整体推进,担负起领导责任;二是提出了党管干部原则、党管人才原则的坚持与改进;三是强调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之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李桂华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政府退出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她认为,《决定》所强调的政府退出是贯穿市场化改革的主线。所谓政府退出,就是要围绕放权,减少政府的集中决策。政府退出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为出发点,政府退出资源配置主导地位;二是以明确政府职责为依据,政府退出非公共品领域。政府退出是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一大进步,是政府成熟的一种表现。这意味着政府对经济规律的尊重,意味着通过市场机制传递一种民主、自由、平等、信用、法制的价值理念,意味着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进步。
南京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刘玉东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市场经济改革与政府职能定位的转型》。他认为,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启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只有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才能建立廉洁的政府和自由的社会。从《决定》来看,目前政府机构的改革要努力做好三个职能角色:一是做好维护秩序和规则的角色;二是做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角色;三是做好推动公共治理的角色。也就是说,政府在经济领域要强调退出、强调监督;在社会领域要强调进入、强调扶持;政治变革要与经济、社会的变革实现有效的联动。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这是一个理性的渐进过程。
南京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朱未易研究员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谈了两点启示意义。其一,《决定》既是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又是法治建设的动员令。法治建设已不仅仅只是经济改革的配套,原本受制于改革的法治,应当成为框定改革的笼子,因为改革需要行使公权力,没有约束的公权力不但导致腐败,而且破坏法治。其二,《决定》在顶层的制度设计层面要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不断强化对公权力的规制,不断完善对市场的规制,不断深化对利益的规制。这三个方面的规制恰恰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
南京市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黄南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外资企业,促进了我国经济效率的提升,二是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使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得到大幅提高,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率,使我国在在较短的时期内快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她指出,在今后政府的作用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四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市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对会议发言作了总结,认为本次座谈会有四个特点,就是高端、开阔、深刻、启迪。他指出,召开此次座谈会,是对南京各界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种动员,我们要通过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主题、主旨的学习来深入理解本次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