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反对官僚主义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审视*
2013-01-30姜迎春
姜迎春
(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江苏 南京 210093)
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世人瞩目。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种种困难和危险。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脱离群众是党内存在的严重危险之一,这一危险是党内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官僚主义的严重泛滥足以葬送党的全部事业,诚如列宁所说,所有“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1]我们可以说官僚主义是顽疾,克服官僚主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这样认识官僚主义一点都没有错,但是如果不能真正认识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不能下决心真正克服官僚主义,这样的认识就可能成为纵容官僚主义的借口,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因为,党的事业经不起官僚主义的长期腐蚀和破坏。
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反官僚主义的实践与启示
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党内的官僚主义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党风和政风。仅就党员干部的作风而言,五、六十年代确实是令人怀念的时代,这一时期反官僚主义的实践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许多好的做法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随着和平建设的开展,由于国家任务繁重,经验不足,以致在上层机关产生了机构庞大、层次太多、头绪纷繁、人浮于事的现象,而在下层,特别是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部门,却缺乏必需的人员;自从全国解放,许多方面工作的重点都从乡村转入城市,各级领导机关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依靠工人,管理城市,但由于经验不足,许多人缺乏警惕,而反动统治的残余作风和资产阶级的腐化影响却在猛力地侵蚀我们,以致许多干部发生了贪污、盗窃和浪费国家财产的严重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1951 年12 月1 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决定》指出,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当时,中共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央规定,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都以失职论处。
1953 年1 月5 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这个《指示》认为,在“三反”中基本上解决了中央、大行政区、省市和专区四级许多工作人员中的贪污和浪费两个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许多领导者和被领导的机关人员相脱离的这一部分官僚主义的问题,但对于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痛苦,不了解离开自己工作机关稍为远一点的下情,不了解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存在着许多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或者虽然对于这些坏人坏事有一些了解,但是熟视无睹,不引起义愤,不感觉问题的严重,因而不采取积极办法去支持好人,惩治坏人,发扬好事,消灭坏事,这样一方面的官僚主义,则在许多地区,许多方面和许多部门,还是基本上没有解决。在专区以上的高级机关工作人员中至今还存在着不了解和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痛苦,不了解和不关心基层组织情况这样一种官僚主义,尚未向它开展斗争和加以肃清的问题。如果我们的领导任务有所加强,我们的领导方法有所改进,则危害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就可以逐步减少,就可以使我们的许多党政组织较早地远离国民党作风。而混在我们党政组织中的许多坏人就可以早日清除,目前存在的许多坏事就可以早日消灭。《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从处理人民来信入手,检查一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分子的情况,并向他们展开坚决的斗争。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其违法情形严重者必须给以法律的制裁,如是党员必须执行党纪。当时,群众所痛恨的违法乱纪分子被惩处和清除出党政组织,最严重者被处极刑。
1963 年3 月1 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该指示认为,有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不是采取勤恳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而是对于党和国家的利益,对于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他们高高在上,不了解下情,不去基层组织作调查研究,或者只是“走马看花”,不求甚解,结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他们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作,满足于臃肿重叠的机构,热中于滥发表报文件,把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变成了缺乏朝气、没有战斗力的官僚主义组织。他们用不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常常使一些可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拖延不决,使一些应该堵塞的漏洞,不能及时堵塞。他们是歪风邪气的“忠厚长者”,对于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坏事坏人,可以自由主义地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简直成了坏事坏人的包庇者和纵容者。有些官僚主义者,甚至发展到违法乱纪,压制民主,欺压群众,走上了非常危险的道路。该指示认为,官僚主义的态度和作风,已经给我们的工作造成许多损失,如果听其发展,不坚决加以克服,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在这次运动中,每一个机关,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事业单位,通过检查工作和总结经验教训开展自我批评和群众性的批评,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官僚主义。对于那种犯有严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官僚主义错误,而又屡教不改的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官僚主义实践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次反官僚主义运动都能够切中要害,对我们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反对官僚主义斗争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首先,反官僚主义要同反浪费、反贪污斗争相结合。浪费、贪污是官僚主义的严重表现,在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的历史背景下,浪费、贪污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十分巨大。因此,五、六十年代的反官僚主义都将反浪费、反贪污作为重要内容,强调一切贪污行为必须揭发,典型的贪污犯,必须动员群众进行公审,依法治罪。当时中央认为,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其次,反官僚主义必须走群众路线。能不能将群众动员起来同官僚主义进行斗争,是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只要发动起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就可以有力地揭露出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上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危害性,就可以迅速地打掉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和娇气,就可以进一步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使干部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再次,反官僚主义的重点是检查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强调反官僚主义运动进行得好坏,关键在于领导。如果领导决心不大,不负责任,反官僚主义就绝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现在,有一些“手脚不干净”的干部,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采取消极怠工、阳奉阴违的态度。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反官僚主义有顾忌,生怕触动自己的特权和利益,他们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反官僚主义采取观望态度,寄希望于“认认真真走过场”。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二、脱离群众:充分认识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四风中官僚主义是核心,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官僚主义的派生物。所以,整治四风的关键是必须有效克服官僚主义,能否抓住反对官僚主义这个核心事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真正实效。官僚主义的危害就是脱离群众,从“群众中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刻都不能离开广大人民群众,脱离群众的党是危险的,脱离群众的党员干部是不合格的。
官僚主义者脱离群众首先表现在思想认识上,他们往往自认为比人民群众高明,将人民群众工具化。这种官僚主义者多多少少是受了英雄史观的影响,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抽象的,在现实中行不通。官僚主义者在权欲和权势的诱惑和遮蔽下,根本看不到人民群众这个“沉默的大多数”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必要的和多余的社会阶级》一文中,恩格斯认为土地贵族在英格兰是多余的阶级,有时甚至是祸害;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家阶级也是多余的。但是,无论在何种社会都不能没有生产者阶级,它是各种社会的必要阶级。恩格斯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改变了,农奴代替了奴隶,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所谓自由,是摆脱了奴隶地位的自由,但也是除了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自由。但是有一件事是很明显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因此,这个阶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虽然会有一天它将不再是一个阶级,而是包括整个社会。”[2]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尊重劳动、尊重群众的根本依据。历史上的一切官僚阶层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将劳动者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官僚阶层总是被联合起来的“会说话的工具”推翻。这样的历史规律是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资源,它应该能够使官僚主义者丢掉毫无根据的自高自大,它应该能够促使官僚主义者自觉地拜群众为师。
官僚主义者脱离群众还表现在对特权和特权利益的迷恋上,即邓小平曾多次批判过的干部特殊化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邓小平深刻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顶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办一办的事情。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过去我们一个党委书记,比如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公社党委书记,有现在这么大的权力吗?没有啊!现在有极少数人拿着这个权力侵占群众利益,搞生活特殊化,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还好像是理所当然。近来上访人员很多,其中确实有少数坏人;也有一部分人反映的问题有道理或有一定道理,但由于当前条件的限制,一时难以解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反映的许多问题,按照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是应该和能够解决的。但是,我们有少数同志对于这些应该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却采取官僚主义态度,漠不关心,久拖不决,个别人甚至违法乱纪,搞打击报复。这就是非常错误和不能允许的了。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理直气壮地去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这类问题。上面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有讲话的权利,人们会问,你们自己怎样呢?总之,搞这个生活待遇的规定现在是时候了。”[3]
在邓小平的倡议下,1979 年11 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该规定对高级干部的住房、用车等生活待遇作了明确划界。如对干部专车使用是这样规定的:部长以上干部,每人配备专车一辆,临时需要增加车辆,由有关单位派车;常务副部长、外事和公安部门副部长及65 岁以上的年老体弱的副部长,根据工作需要,每人可配备专车一辆;其他副部长一般不配备专车,由所在单位根据需要,保证用车;家属子女单独外出不供车,因特殊情况必须用车的,按乘坐里程收费。邓小平认为,实行这个规定会带来很多好处,首先官僚主义自然而然会减少一些,这个规定一经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就要当作法律一样,坚决执行,通也要执行,不通也要执行。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高级干部现在并不是工资太高,而是其他方面的待遇太宽了。这样就要脱离群众,脱离干部,甚至腐蚀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把风气带坏了,官僚主义也无法克服。所以,对于实行这个规定,从我们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起,大家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困难要忍耐一下。只有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发言权。”[4]邓小平将解决干部特殊化问题上升到有无“发言权”的高度,可见解决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极其重要的。现在,许多官员说话群众不信,就是因为他们处处特殊化、严重脱离群众,自然就丧失了“发言权”。
为了克服脱离群众现象,继上述规定颁布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该“准则”强调,在我们的国家中,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要坚决克服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为自己和家属谋求特殊待遇的恶劣倾向。禁止领导人违反财经纪律,任意批钱批物。禁止利用职权为家属亲友在升学、转学、晋级、就业、出国等方面谋求特殊照顾。禁止违反规定动用公款请客送礼。禁止违反规定动用公款为领导人修建个人住宅。禁止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用各种借口或巧立名目侵占、挥霍国家和集体的财物。任何领导干部,不得违反党的干部标准和组织原则,将自己的亲属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得让他们超越职权干预党和国家的工作;不应把他们安排在身边的要害岗位上。”[5]为克服干部任用上的特权问题,1986 年1 月,中共中央又下发了《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确属德才兼备,符合选拔标准的,应同选拔任用其他干部一样,由群众或组织推荐,按规定的程序办理。领导干部本人不得指使或暗示组织人事部门对他们提拔任用,也不能通过身边工作人员、老同事、家庭其他成员为他们的提拔任用拉关系、‘走后门’,更不允许纵容、支持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去伸手要‘官’。党委讨论干部提拔任用,涉及领导成员的亲属、子女时,本人应当回避。已经退出领导班子的老同志,在人事安排上如有建议,可按正常渠道提出,但不要干预新班子的正常工作。已调离的领导干部,不准再插手原地区、原单位的人事问题。领导干部工作调动,不应从原地区、原单位带干部,或者指名调干部到自己身边工作。如确有必要调动个别干部,应事先提出申请,报上级党委审批。擅自调人的,组织人事部门有权拒绝办理”。[6]
1989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决制止高干子女经商,明确规定:“首先从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成员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做起,实行回避政策,他们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从事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不得在流通领域公司任职、兼职,凡有任职、兼职的必须于一九八九年九月一日前退出,另行安排工作。领导同志不得利用职权为亲友经商提供任何方便条件。严格按规定配车,禁止进口小轿车(除执行政府间已签定的长期贸易协定和国家批准的技术贸易合同外)。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成员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人员一律使用国产车。其他领导人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仍使用现有车辆,不要大换新车,造成新的浪费。严格禁止请客送礼。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成员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人员,不准用公款宴请宾客;到下级单位和基层,吃饭一律为工作餐,并规定工作餐的标准,严格执行;不得接受馈赠的土特产品和其他物品。”[7]
上述提到的规定是中共中央作出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应严格遵守。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刚性措施,致使有些规定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党员干部玩权弄权、结党营私、以权谋私,使党的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大大削弱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这是官僚主义存在的重要根源,不消灭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官僚主义。
三、克服官僚主义的基本路径
克服官僚主义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改造客观世界,一个是改造主观世界,并要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改造客观世界对克服官僚主义的作用就是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社会生产实践,通过生产劳动体验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克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形式主义。1964 年9 月10 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这个规定对领导干部如何带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明确要求,“领导带头,洗手洗澡”和“领导人员亲自蹲点”就是两个重要的要求。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一些干部中,对于参加集体劳动的伟大的革命意义仍然认识不足,不愿意劳动和轻视劳动的思想,还没有得到解决。一些领导机关,官僚主义的领导作风,会议多、报表多的现象,仍然严重地存在。也有一些地方,对于干部参加劳动以后产生的实际困难注意得不够。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干部参加集体劳动这个制度巩固地建立起来。该《规定》认为,脱离集体劳动,就是蜕化变质的开始。
领导干部长期脱离生产劳动,就不能真正尊重劳动群众,就不能真正树立“劳动光荣”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光荣”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异化的批判,提出了超越劳动异化、使生产劳动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的现实路径。列宁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称为一种伟大的创举,认为它非常鲜明地显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政权机关的阶级性质。列宁指出,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提出“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中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就提出,干部要参加生产指挥和劳动,劳动可以改造思想、改造人。这实际上就是劳动光荣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在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中有所淡化,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习气有所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劳动光荣”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克服官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了通过在生产实践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来克服官僚主义,还要克服思想方法上的不足和障碍。官僚主义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往往表现为主观主义,主观主义醉心于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对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估计不足。所以说,克服官僚主义与反对主观主义是一致的,其根本途径还是老老实实地遵循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官僚主义者认为开开会、发发文件就可以克服官僚主义,而这正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斯大林曾经指出,“管理机关的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一般领导’的空谈代替了实际的具体领导,各组织实行职能管理制而缺乏个人负责制,工作中的无人负责现象和工资制度中的平均主义,对执行情况缺乏经常的检查,害怕自我批评,——这就是我们的困难的根源,这就是目前我们的困难藏身的地方。如果以为用决议和决定应能克服这些困难,那就太天真了。官僚主义分子和文牍主义分子早就善于在口头上表示忠实于党和政府的决议,而实际上把这些决议束之高阁。……要战胜这些困难并获得成就,必须组织克服这些困难的斗争,必须吸引工农群众参加这个斗争,必须动员党本身,必须清除党和经济组织中的不可靠的、不坚定的和蜕化的分子。”[8]
一些领导干部害怕群众,不敢发动群众,这是克服官僚主义的一大障碍。“有些政党的理论家们和领袖们虽然知道各族人民的历史,钻研过革命历史的始末,可是他们有时患着一种很不体面的病症。这种病症就叫害怕群众,不相信群众创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有时就产生了领袖对群众的某种贵族态度,而群众虽然不熟悉革命历史,却负有破坏旧制度的建立新制度的使命。怕自发势力汹涌澎湃,怕群众‘破坏得太多’,想充当保姆的角色,竭力照书本去教导群众,而不愿意向群众学习,——这就是这种贵族态度的基础。”[9]“不要用来自上面的‘批评的’叫喊来代替来自下面的群众性的批评,让工人阶级群众投入这个运动,并在纠正我们的缺点方面,在改进我们的建设方面表现出他们的创造主动性。”[10]列宁也曾经指出,在评价人的时候,在揭露“混进党的”“摆委员架子”“官僚化的”人的时候,非党无产阶级群众的意见以及在许多场合下非党农民群众的意见是极其宝贵的。列宁认为,劳动群众非常敏感,很会识别谁是忠诚老实的共产党员,谁是那些靠辛勤劳动过活、没有任何特权、根本不会“讨好领导”的共产党员。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恶习难改,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群众观点和群众史观的教育,用群众观点和群众史观洗掉个人主义观点和英雄史观的污泥浊水,这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列宁看来,人民群众是“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和“独立的历史活动家”,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依据。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不提到这样的高度,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尊重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将群众视为政策措施的对象,视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这是缺乏“教育”的表现,这正是许多困难和矛盾的根源。列宁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个重要判断是历史哲学理论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因为“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然而民粹派分子在议论一般居民、特别是议论劳动居民时,总是把他们看作是采取某些比较合理的措施的对象,看作是应当听命走这一条或那一条道路的材料,而从来没有把各个居民阶级看作是在既定道路上独立的历史活动家,从来也没有提出过在既定道路上可以发展(或者相反,可以削弱)这些历史创造者独立和自觉活动的条件这样一个问题。”[11]随着旧式官僚政治制度的消灭,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官僚主义理应随之消灭。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官僚主义并未烟消云散,它似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认清官僚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切实有效地反对官僚主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能否完成这一任务,事关党的前途和命运。
[1]列宁全集: 第5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3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15.
[3][4]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219.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Z].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1003、180-18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6.
[8]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3.67-68.
[9]斯大林选集( 上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180.
[10]斯大林选集( 下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62.
[11]列宁选集: 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