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型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论述
2013-01-30李桂华
李桂华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习近平同志近期一系列讲话中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论述的关键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是对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全面注解和深刻阐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日趋加大。当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仍然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不到位,一些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仅仅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难以打破现有制度的藩篱,因此,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其关键是政府转型,政府转型的重点在于政府在两个领域的退出。
第一,以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为出发点,政府退出资源配置主导地位
经济体制优劣的评价标准,应当是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利用,人们近期和长远需求是否以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资源配置的政府与市场两种方式比较,市场配置显然是更具效率的方式,这不仅是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结论,而且也为我国二十多年的市场化实践所证明。过去,“政府之手”直接配置资源过多,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变成一只“闲不住的手”,这样不仅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影响市场机制应有作用的发挥,而且也造成发展过程中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妨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政府为主配置资源的格局并未被打破,由于各种行政垄断、政府管制和地方保护等制度藩篱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出现了部分行业和领域的资源错配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低效。最为典型的就是当前我国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不仅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出现了明显而长期的过剩,甚至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等在短期内也表现出过剩。从表面看,产能过剩很大程度在于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摊大饼”的方式,片面追求经济速度,但从本质上讲是政府之手扭曲资源配置追求局部利益的低效结果。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应当还原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地位并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当然,政府退出资源配置主导地位并非退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资格或身份,而是相对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居于其后,而且是部分退出,是涉及部分行政垄断行业的退出,进一步讲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主体身份的弱化,是塑造“小政府、大市场”格局的退出,是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的退出。
第二,以明确政府职责为依据,政府退出非公共品领域
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根据政府“公共性”和市场“趋利性”的特点,各自的权责分工应该是:市场负责私人产品,政府负责公共产品;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以此,公共管理理论明确地界定了政府的基本职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产品)、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过去,政府被赋予过大的权限,过多介入私人领域,对市场进行过度干预,经济调节职能过度放大;与之相对应的其他政府职能被弱化,公共领域作用发挥缺位,以致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不足,市场监管不力和社会管理不到位。过度的政府干预会扼杀经济活力和社会创新能力,公共职责发挥不足必然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所以,政府要坚决退出本属于市场负责的私人产品领域,回归公共领域并履行好公共职责。其中,关键是要做好规则的制定者,更好发挥监管职能。其一,通过实现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二,弥补市场缺陷,在防止垄断、缩小收入差距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有所作为,增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其三,培育市场公共竞争环境,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制定科学的规则与标准,严格市场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通过政府从私人领域的退出以实现 “政府搭台,政府唱戏”到“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转变。
总之,在市场化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政府退出无疑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政府退出无形中为市场机制运行清除了障碍。同时,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以政府退出为核心的政府转型也为市场的良性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