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识的经验启示
2013-01-30陈德祥
□陈德祥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识的经验启示
□陈德祥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从认识论而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史,实际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认识史。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基础和前提,立足中国实践、紧贴时代发展是关键和核心,坚持不懈地同“左”、右错误倾向作斗争可以深化认识,坚持整体的理念、视野和方法是要求和保障。这些就是我们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所形成的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识;经验启示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不断认识的历史。梳理这些认识,总结经验,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历史表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努力学习、广泛传播、坚决捍卫、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认识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的首要的经验和启示。
(一)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凝聚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但是,从认识论角度而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其优良传统。首先,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毛泽东指出:“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1]P264“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2]P533。其次,中国共产党强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毛泽东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认为辩证法唯物论对于指导革命运动的干部人员来说,尤属必修的科目,“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3]P323再次,中国共产党强调“要精、要管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原则。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4]P382“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4]P382所谓“精”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精髓”,所谓“管用”就是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不要空谈马克思主义。
(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认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需要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之普及化。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并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努力使之大众化。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5]P96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采取整风运动等多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特别是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之后,全党兴起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指出:“我们比较缺乏的是马、恩、列、斯的理论,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低,虽然也翻译了很多书,可是实际上没有对马、恩、列、斯著作做很好的宣传。所以现在应当在全中国全世界很好地宣传马、恩、列、斯关于唯物主义、关于党和国家的学说,宣传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等等。”[6]P260新中国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机构、提高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系统翻译和出版经典著作、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和宣传员、注重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大众化等一系列措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广大人民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普及,使中国共产党与广大民众有了“共同语言”。[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并通过“三进”、“三讲”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使之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三)在理论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历来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毛泽东指出,“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3]P5,“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3]P109邓小平认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4]P291,“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4]P292。只有解放思想,“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8]P143。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9]P229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党的事业才不断走向胜利。在党的理论创新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为党和人民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如果不通过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立足中国实践、紧跟时代发展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和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0]P44-45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认识,不能仅从理论出发,囿于抽象的逻辑分析,还要从实践出发,结合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来具体分析。
(一)立足国情,结合实践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关键环节。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他们观察国家社会前途命运的重要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无不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今仍在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实践,从根本上构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总体性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正是这些挫折和失败使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实践主题、目标任务、历史方位等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面临大量从未遇见的新问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满足不断变动的实践需要。此时,中国共产党不仅从理论创新角度重新强调“中国化”,明确提出“时代化”,而且还从理论宣传普及角度强调“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是受实践驱动提出来的,都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和现实诉求,有着丰富的具体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也正是从实践出发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
(二)紧跟时代发展,动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要求。这里的“实际”不仅指中国国情,而且也包括中国所处的历史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认识要根据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地来把握。从党的历史实践来看,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认识并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实践。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之所以轻视武装斗争,放弃革命领导权,主张二次革命,究其认识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意识严重缺乏,从而对中国革命所处的世界形势和时代趋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反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把握了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影响,作出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的科学判断,从而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飞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晚年对悄然改变的世界形势判断失误,高估世界大战爆发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从应战角度布局中国经济建设,从防修角度发动文化大革命,最终陷入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反之,邓小平同志则敏锐洞察世界形势变化,作出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从而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次飞跃。由此可见,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三者共同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其具体环境、历史任务和实践主题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地位和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关系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从变动时代出发,具体认识,动态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关键。
三、同“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认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每当战胜和克服了“左”或右倾的错误时,都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认识。在反对“左”、右倾错误倾向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认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识的又一经验启示。
(一)革命时期“左”、右错误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初步认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之后,取得了人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P253。这些错误主要是指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的“左”倾路线“在全党影响最深,因而其危害也最大”[11]P96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对“左”和右倾的错误思想和路线,坚持同教条主义作斗争,在深入剖析这些错误倾向思想根源中不断深化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认识。1925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者,从而解决了两种机会主义都不知道到何处寻找力量的问题。1930年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尖锐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P11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对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深度批判。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思想。1942年,全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从而全面地清算了党内“左”、右倾两种错误倾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并开始不同程度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联性。
(二)建设时期“左”、右错误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曲折认识
新中国建立以后,面临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再次遭受到来自“左”的错误的干扰,“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实际上违背了八大的路线,这一‘左’,直到一九七六年,时间之长,差不多整整二十年”[4]P253。对此,我们党进行了大量的反“左”斗争,虽然并未取得重大进展和最后胜利,但对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有深刻的启示。与革命时期明显不同,建国后“左”的错误,不是因为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漠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的,而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旗帜中发生的。为什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旗帜还会犯错误?一方面,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支撑。建国以后,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代变化,融入“当代化”元素,否则,即使“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会犯错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虽然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国际形势的变化,但其判断并不准确,因而主要倾向是背离时代潮流的,这就难逃失败的命运。另一方面,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科学性是其效果取得的根本前提,一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逃庸俗化命运,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因此,一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偏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犯错误。建国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缺少时代化的支撑而犯错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免会陷入庸俗化的泥潭。由此观之,建国后党内“左”的错误思想及其实践,从反面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联性,促使我们党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认识。
(三)改革时期“左”、右错误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识的深化
第一,排除“左”、右倾错误思想的干扰,拨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航向。毛泽东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极“左”,给党的事业带来极其严重的灾难,但它又是在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名义下开展的,这就促使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但是,“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的提出,试图坚持毛泽东晚年错误路线,走“文革”老路。这表面上好像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则极大地割裂、僵化和损害了毛泽东思想,违背了党心民意,严重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继续前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决地批判了这一“左”倾错误,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完整和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打开新时期思想解放的闸门,点燃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引线,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邓小平还批判了趁拨乱反正之机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右倾错误,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从而排除“左”、右倾错误思想干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新步入正轨。
第二,排除“左”、右倾错误思想的干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飞跃。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新步入正轨。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地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想障碍,“左”、右倾的错误依然不时地影响和干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邓小平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4]P375,江泽民强调“三个解放出来”[9]P538,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胡锦涛强调“不折腾”[12]P35,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事业提供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可靠的思想保证。排除“左”、右倾错误思想的干扰,使我们党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完成了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提出却并没有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相结合的历史任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在防“左”反右斗争中,整体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一方面,防“左”反右的斗争催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命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速度和影响,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激荡,都远远超出改革开放前后的状况。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及其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迫切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否则,马克思主义会因其失语于时代、失信于民众而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防“左”反右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保驾护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命题提出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世纪之初,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重新强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论,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些说明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的认识已经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认识水平和境界。
四、坚持整体的理念、视野和方法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和保障
整体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以来,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成为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问题。面对见仁见智的“关系”纷争,用整体的理念、视野和方法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已经成为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共识和经验。
(一)整体的理念: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统一的整体
所谓整体的理念,就是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坚持整体的理念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这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特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缺失或脱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合逻辑,也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是“由一块钢铸成”,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如同整体理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理解同样“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13]P221。其次,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实践决定的。从其实践而言,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来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因此,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看成共时共存的复合体,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这三者是不可分离,决不能把它片面地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三阶段或三形态。
(二)整体的视野:历史与现实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
整体的理念要求有整体的视野。在整体的理念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分析既要有历史眼光,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又要有实践视野,增强现实的针对性;既要坚持民族立场,彰显民族性,又要具备世界眼光,凸显时代性,全面、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一是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位一体”,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诉求,也不能局限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论述,应该把历史与现实统一起来,既要追溯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也要立足现实,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二是必须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实际就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它与我国的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分析必须坚持民族的立场,以中国实践为中心。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全球化状态下的民族历史不是孤立发展的历史。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还需要世界的眼光和国际视野,把国内与国际统一起来。
(三)整体的方法: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结构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个整体,这个整体既是结构的整体,也是过程的整体。因此,对其关系分析,既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认识方法,又要辅之于结构整体分析法和历史整体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其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是其基本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的视域中,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本来的面貌去认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既要从空间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又要从时间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即要求运用结构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关系。具体而言,结构分析法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置于事物整体结构中进行分析,探究其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影响。结构分析法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认为构成这一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要素不能脱离其整体,整体对其性质和功能等具有决定性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14]P723历史分析法就是坚持用历史的眼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看成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和分析其要素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成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要求我们历史地、动态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关系。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2).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徐国栋)
TheExperiencesandEnlightenmentfromCPC’SCongnitionofMarxism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andPopularization
CHEN De-xiang
(SchoolofMarxism,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China)
From the epistemology point of view,the history of the CPC’s practice in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is actually the history of the CPC’s cognition of Marxism 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scientifically treating Marxism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condition,basing upon the practice of China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s the key point and core,unswervingly persisting in struggle against leftist and rightist errors can deepen our cognition,and persisting in holistic idea,vision and methodology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and guarantee.These are the experiences of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PC’s cognition of Marxism 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Marxism;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popularization;cognition;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D641
A
1674-0599(2013)04-0021-07
2013-05-14
陈德祥(1975—),男,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关系研究”(10BKS06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