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民心观及其当代启示

2013-01-30李祥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民心民众中国共产党

□李祥营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重庆 400041)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民心观及其当代启示

□李祥营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重庆 400041)

民心向背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的根本所在。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中心任务的转变,科学分析了民众心理的现状、发展历程、基本规律,提出了引导民心的重要方针政策,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毛泽东;民心观;内容;启示

民心所向是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科学分析中国民众的心理现状及其规律,形成独特的民心观,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一、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民心观的基本内容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转变,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关于民心的基本观点,对于民众的心理现状、民心的发展历程、民心的发展规律以及引导民心的重要措施等各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民主革命时期民心观的基本内容。

(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众的心理现状,分析了改变民众心理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辛亥革命失败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是毛泽东分析民众心理状态的现实起点。随着清政府的垮台和军阀混战的绵延,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之中。统一的价值规范体系、信仰体系瓦解,但是对社会民众心理的束缚还相当程度的存在;而新的各种社会思潮纷涌迭出,使人莫衷一是。

毛泽东对此作出的判断是:“现在的中国,可谓危险极了。不是兵力不强财用不足的危险,也不是内乱相寻四分五裂的危险。危险在全国人民思想界空虚腐败到十二分。”[1]P276而这种空虚腐败具体表现为“思想太旧,道德太坏”[1]P86。毛泽东归结这种心理状况的原因为“积弊甚深”、“国人沉酣未觉”,以及“教育未行,民智未开”,也就是受到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落后思想与制度束缚,沉溺于迷信而民众缺乏自觉的精神,国家缺乏良好的教育制度。

在对社会民众心理作出整体判断以后,毛泽东还运用阶级分析法,以革命作为评价标准,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出发,分析了各自不同社会阶级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向。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对于当时的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游民无产者的政治倾向和心理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毛泽东认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极端地反对革命,与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赞成和怀疑革命的矛盾心理,幻想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和国;小资产阶级的不同部分,分别对革命保持怀疑、中立、附和的态度;半无产阶级“极易受革命的宣传”,具备变更现状的愿望;无产阶级是代表新生产力的最进步的阶级,具有特别渴望革命的心理;游民无产者是最不安定的,能勇敢奋斗也有破坏性,需要引导。毛泽东还把各种阶级分成敌人、领导力量和朋友,并把区分敌友作为革命的首要问题。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2]P692,因此毛泽东突出地分析了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心理状态。毛泽东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一定程度的“过火”行为和“矫枉过正”心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分析了农民的局限性,“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部保守性,没有通观全局的能力,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3]P212。毛泽东还根据富农、中农和贫农的不同身份,对农民内部不同阶级的心理倾向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在民主革命时期以乡村工作为主、城市工作为辅的方针。

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实现最强大的革命大团结,就必须改变民众的心理状况。而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最具有革命性和觉悟性的组织,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是民众心理正确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在全面分析广大民众心理现状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必须“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4]P83。毛泽东期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改变民众的思想和心理,使最大多数民众团结一致共同革命,摆脱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

(二)毛泽东系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民众的心理发展轨迹,阐明了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社会心理根据

民众心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认清民众心理变化的动向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民众心理变化的轨迹,把握住了社会形势发展在民众心理上的反映。

从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到国共分裂后共产党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民众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发生急剧变化。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宗旨的大革命,反映了最广泛阶层的共同愿望,使广大的工农群众投入到革命高潮之中,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获得了空前的团结。但是国民党内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不断对共产党发起攻击,破坏国共合作。国共分裂就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公开反对革命的严重事件,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从革命的参与者变成为革命的敌人。民族资产阶级跟随蒋介石,“在一九二七年以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前,跟随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对过革命”[2]P640。那时的中国共产党比较孤立,“中间派那时几乎都反共”[4]P26,只好退入农村,主要依靠农民的支持建立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抗日战争是改变民众心理的重大事件。国民党在初期的不抵抗政策和战争中的消极抗战、不断失败,以及坚持一党专政的政策和党政官员的腐败,逐步失去民心。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民众心理逐步向共产党倾斜。“中国共产党开始提出统一战线政策的时候,就立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同。人心向背,于此可见。”[2]P364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倡导民主,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从西安事变时,“全国人民信任共产党的言行,实高于信任国内任何党派的言行”[3]P247,到抗战结束,“我们党目前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是大革命和内战时期所没有过的”[5]P5,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地位已发生重大变化。

进入解放战争以后,民众的心理继续发生变化,最终完全倒向共产党的一边。国民党民心不齐、军心不齐,“心理动摇,几乎失了自信”[6]P1384。而共产党通过战争的胜利、适时的土地改革和团结各阶级阶层的统一战线政策,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和民心所向。1947年12月毛泽东在总结民众心理变化的时候说:“国民党区域内人心动向变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比较孤立。进入抗战时期,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我们逐渐得到人心,但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直到抗战胜利后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5]P328最终除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外的社会各阶级完全支持新民主主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完全转向了中国共产党。

从1948年4月发出“五一口号”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在经济上倡导劳资两利的政策,在思想上坚持各民族各阶级团结合作的新民主主义,以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为号召,通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建立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各阶级阶层民众的心理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为建设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毛泽东深入分析了影响民众心理变化的现实因素,总结了引导民心发展方向的基本方式

在对民心变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总结了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相应的大政方针、干群关系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对民众心理变化的影响,从客观形势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探索民众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基本规律。

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分析民心问题的立足点,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影响民众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民众心理正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认清了社会主要矛盾,就找准了民众心理变化的趋势。毛泽东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而在不同历史阶段,民族矛盾或阶级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民心也由此发生变化,毛泽东就相应地提出改变方针政策,确定党的中心任务,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统一战线以团结最广大的民众。

党员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是影响民众心理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根植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毛泽东提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7]P71毛泽东因此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要求共产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一起,成为贯穿毛泽东思想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反映了毛泽东民心观的核心规律。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更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承担着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群众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群众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毛泽东提出:“教育人民历来是我们党的任务,要一直坚持下去。”[5]P199中国革命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进行,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而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同样需要把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毛泽东认为“人心是各管各的”[8]P476,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引导民心发展方向的基本方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主要形式,战争的成败决定着革命的成败。毛泽东在分析解放战争的形势的时候说:“打起仗来,人心如不属我,我就输了。”[5]P199毛泽东总结经验说:“打仗的胜败,不决定于武器,而决定于人心。”[9]P213因此,从根本上说,在毛泽东看来,民心向背决定着战争的成败,决定着中国革命的成败。

(四)毛泽东具体分析了民众心理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顺应民心和引导民心的重要举措

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各阶级的社会心理及各方面的消极因素,提出通过提供理论指导、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发扬民主和保持良好的作风,来引导民心的发展动向。

毛泽东充分肯定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领导作用,并提出必须“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3]P184,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容易产生主观性、片面性、软弱性和左右摇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民众是散的”[2]P492,处于“无组织状态”[2]P511,“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足”[2]P521,需要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要引领民心的发展动向,克服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消极心理,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1]P83。而后来毛泽东找到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P515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教育引导人民,才能达到万众一心的目的。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和民众心理的旗帜。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民众心理根源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毛泽东认为,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必须给予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6]P1180,人民才能分辨出哪种理论、哪个政党是代表自己、为自己谋利益的;才能够区分各种宣传的真实性与欺骗性。毛泽东提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3]P139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正确的土地政策、工商业政策满足不同阶级的需要;通过建设富强国家的号召,维护民众的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从而获得最广大民众的支持。

发扬民主是获得民心的重要条件。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民众的追求,他说:“人们考虑的,不外是一个饭碗,一张选票”。[10]P491也就是说,民众除了考虑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以外,还会追求相应的民主权利。毛泽东把独立和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近代两大追求,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共和国。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重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坚持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坚持协商民主,建立最广泛的团结各方面的统一战线组织。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民主形式,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诉求,获得了人民广泛的政治认同和心理认同。

保持良好的作风是获得民心的直接条件。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是广大人民保持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的重要依据。毛泽东多次批评领导干部工作上的官僚作风和生活上的不正之风,强调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毛泽东提出:“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同这种现象作严厉的斗争”。[3]P124毛泽东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克服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并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群众拥护作为最高标准。在生活作风上,毛泽东始终倡导艰苦奋斗的传统,要求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观点,成为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期望通过优良的党风引领民风,发扬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赢得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长期支持。

二、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民心观的重要启示

毛泽东对近代中国民众心理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准备了社会必要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了重要经验,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一)民心所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

民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政权的兴衰,是执政党群众基础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将民心视为社会兴衰治乱的最高决定力量[11]P18,实际上总结了执政党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经验和规律,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持久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民心向背对于政权的巩固、政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表明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决策的最高准则,强调一切工作必须尊重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把人民的反应作为评价党的政策的重要标准。江泽民同志在总结苏东剧变的时候提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2]P129江泽民同志把民心向背看成是决定政党、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胡锦涛同志提出:“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13]P1601胡锦涛同志还总结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14]P594中共十八大进一步郑重提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5]P49一个政党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违背了民心所向,就会失去生命力,丧失先进性,从而必然走向失败。

民心所向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直接体现,是执政党实施的理论方针政策实效性的直接检验标准,也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根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经过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才获得的。只有始终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满足人民的意愿,符合民心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根植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保持民心安定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顺应民心所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保持长期的执政地位,才能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民心向背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条件

民心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是由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毛泽东分析民众的心理现状,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时代背景,从阶级地位的角度来分析不同阶级阶层的心理根源。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体现了毛泽东对民心向背客观依据的科学认识。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为民众的稳定心理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愿望,反映了民心的发展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广大人民的普遍共识,顺应了民心的发展趋势。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深刻地影响到民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扩大、腐败现象的严重和官僚主义的蔓延,使民众的心理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而社会阶层的分化使民众心理更具复杂性,避免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对立,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现实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与腐败现象的日益严重,成为民众心理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江泽民提出:“收入差距过大会破坏社会公平,涣散人心。”[16]P50利益失衡必然导致心理失衡,共同富裕因而必然成为今后长期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13]P1741中共十八大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15]P54因此,必须从制度上保证反腐败和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从社会根源上解决民众心理走向对抗的趋势。官僚主义作风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进而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最终失掉民心。中共中央提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17]P48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保持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避免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断裂与失衡,努力增进共识,才能始终保持广大民众内心世界的和谐。

关注民生,发扬民主,顺应民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经验总结。满足人民不断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支持人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实现当家做主的新愿望,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民众拥护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和始终赢得民心的基本要求。

(三)必须积极引导民心,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民心的发展方向,而民心又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在顺应民心的同时也必须积极引导民心,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进民众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

民心所向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愿望。同时民众心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容易出现各种扭曲或者错位现象。在政治经济因素对民心的影响方面,由于信息沟通的局限性,客观现实与民众的主观感受存在一定的距离,民心所向难免会出现与现实的错位,从而使民众心理偏离客观实际。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方面,民众心理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情绪化、极端化会导致民众心理走向矫枉过正的误区,甚至走向极端主义、民粹主义的深渊。在民众的认识方面,人民在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的时候,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和认识视野上的局限性,难免会发生差异,导致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民众内部因利益冲突导致心理冲突。在民心的内部构成方面,由于阶级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民众的愿望不一样,从而使民心的构成复杂,多元的民众愿望和主流的民众愿望影响着民众心理的整体判断。在社会思潮方面,各种不同的观念、思想普遍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容易导致心理冲突,从而使民众心理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顺应民心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民心。在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同时,必须教育人民,积极引导民心的发展方向,形成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13]P1651,成为指导民心发展的重要原则。必须以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民众心理的发展方向,巩固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苦难、挫折和荣誉,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17]P35-36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推进民心发展方向的重要目标,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是形成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体现了全社会与广大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了最广大民众的普遍愿望,是长久凝聚民心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广大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理倾向。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承担着顺应民心和积极引导民心的重要任务,必然需要通过心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需要保持与最广大人民在思想上同心同德、政治上同心同向、工作上同心同行,使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心理认同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4]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廖才茂)

MaoZedong’sViewofPublicMindintheDemocraticRevolutionPeriodandItsContemporaryEnlightenment

LI Xiang-ying

(DepartmentofTeaching&ResearchonPartyHistory,PartySchooloftheCPCChongqingCommittee,Chongqing400041,China)

The public mind is the key determining the rise or decline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course of socialism,and is the basis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CPC can hold the power for a long term.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major contradictions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CPC,Mao Zedong scientifically analyzed the status quo,development process and basic laws of public psychology,brought forward imporant guideline and policies for leading the public mind,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having a great inspring meaning for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o Zedong;view of public mind;content;enlightenment

A8

A

1674-0599(2013)04-0014-07

2013-06-26

李祥营(1973—),男,湖北省阳新县人,法学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人民政协、中共党史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民心民众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心民心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