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经济的环境安全作用探析

2013-01-28代亮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3年7期
关键词:失业废弃物资源

代亮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人口过快增长、环境恶化、失业、贫困等一些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环境安全问题的严峻挑战。人们带着对“实现一种什么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思考,理性地选择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环保战略的3个主要发展方向[1]。文献[2]从科技、物流的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本质,分析了循环经济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2]。笔者也曾从资源节约(减量化)的视角,探讨了循环经济对环境安全的重要作用[3]。笔者从扩大就业的角度,解析循环经济对环境安全的作用机理,再一次提示了循环经济对环境安全的有效作用,以坚定人们实践循环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1 失业与贫困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并且努力寻找工作而找不到工作。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从东欧到西欧,从南美到北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备受失业的煎熬。失业与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得不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反失业政策措施,甚至宁愿牺牲效率以换取国内失业程度的减轻。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企、事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承受着新增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就业人口叠加的就业压力。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从2006—2010年,我国每年的城镇失业登记率都在4.0%以上。由于可耕地面积的减少、生产技术革新、乡镇企业吸纳从事简单生产的劳动力能力的下降,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2008年中国有15 518.3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2020年前,我国每年要有640~1 1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4]。因此,中国的失业人数远远超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曾指出中国的实际失业人口有2亿人。

大量人口失业会造成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后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贫困已成为困扰各国发展,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一定国家或地区的平均生活水平相比处于相对较低的一种状态;而绝对贫困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状态,它是一种处于生存边缘的生活状态。贫困和失业有着本质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失业的本质属性就是贫困。尽管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疾病、战争、懒惰等,但在种种致贫的原因中,失业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城市各种类型的贫困人口中,失业性贫困所占的比重最大[5]。失业性贫困已构成了城镇贫困人口的主流。

2 贫困与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指免于环境威胁的安全,即避免因环境恶化而威胁人类生存[8]。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经济基础免于生态环境退化的威胁;二是防止因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而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安全问题就是贫困问题。贫困与环境恶化往往捆绑在一起,环境安全问题与贫困的发生、贫困程度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贫困,尤其是生存型的绝对贫困对环境安全影响最大。贫困—环境恶化关系(PEDN)的研究表明,贫困人口往往比非贫困人口更依赖于环境资源,从而导致更多的环境破坏[7]。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域生存模式,就形象地说明了贫困地区的人对环境资源的依赖关系。越贫困的地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就越高。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直接依赖于环境资源以获取食物、水等必需的生活资料。贫困已成为许多地区过度利用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

然而,从理论上说,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必然性。贫困必然破坏环境。贫困是否导致环境恶化,主要取决于穷人可以得到的解决贫困的方案,以及他们对外界施加的刺激和压力所作的反应。世界上的最贫困人口,通常分布在环境恢复能力较低、生态脆弱地区。2001年,世界银行在《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中指出,中国现有绝对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环境资源承载力小的地区。可以说,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上时间的短暂,使得可供穷人选择的可行性方案极少,而贫困又剥夺了他们做出更多反应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其结果,他们只能做出两种反应:要么利用免费的公共财产或者露天资源增加自己的资产;要么抛弃土地迁移到城市地区[10]。选择前者,破坏环境以维持生计,导致环境恶化,而恶化的环境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从而陷入贫困—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中;采取后者,则会引发“城市病”,加剧城市的环境恶化。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人居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由于失业导致贫困,而贫困又催生环境恶化,导致严重的环境安全问题。失业、贫困和环境安全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无法从单一层面各自解决。单纯强调保护环境,严格限制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则会加剧农村人口中的不平等,进一步加深贫困。因为穷人更加依赖环境资源,他们在被禁止使用环境资源时,将忍受更大的痛苦。其结果,正如2003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不平等与贫困状况的加深会反过来阻碍环境保护的落实。要实现环境安全就必须首先改善贫困状况,而要改善贫困状况,就要很好地解决失业问题。如何能够做到扩大就业、改善贫困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在新的技术范式下的循环经济适应了这一“共赢”的需要。

3 循环经济扩大就业的机理

一般认为,只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就会相应的增加,但国内外经验都证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实现最大化的就业,就业的增长并不会与经济增长保持相同的比例。要真正缓解就业压力,则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尤其对于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失业人口多,使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二难困境。即要扩大人口就业,就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与社会发展要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相违背;如果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则需要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将意味着减少劳动力,增加就业难度。而循环经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循环经济作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再资源化”的闭环流动式的经济,其本身应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但它的许多环节又都是密集型劳动过程。这样就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很好地给合在一起,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就业难的问题。循环经济扩大劳动就业主要从产业链的延伸体现出来。

首先,循环经济横向拉伸了产业链。循环经济通过产业共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所谓产业共生,即在空间上将具有耦合效应的产业配置在一起,加强产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生成。某一产业的产品或废料,可能正好是另一产业的原料。不同产业的产品和废弃物可以相互循环利用,提高产业的关联度,从而实现产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共生组合。而这种产业链的横向拉伸,拓宽了企业的经营范围,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在城市,通过发展工业生态园,不同产业间互利合作,综合利用园区的资源和废弃物,吸纳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就业;在农村,通过农业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大农业”,推动“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开发农业资源,横向拓展农业生产、经营渠道。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其次,循环经济纵向延伸了产业环节。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环式循环利用,从而大大减少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通过向企业的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的扩张,纵向拉长企业的产业链,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以及信息集成,形成规模经济,从而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因为新部门的增设和新业务的开展,推动了劳动力就业。在城市,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和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创造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为城市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机会。2005年美国的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行业年产值达到2 360亿美元,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9]。在农村,依托乡镇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对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潜力巨大。

实践证明,无论是通过循环经济,纵向延长企业生产链条还是横向拓宽企业产品经营领域,都增加了就业需求,有效地扩大了就业。以辽宁抚顺矿业集团为例,2003年,抚顺矿业集团全民、集体离、下岗职工6.3万人,占全市离、下岗职工总数的50%。从2004年开始,抚顺矿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到2007年底,就已经创造了近4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到2012年底,将可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利润达到4亿元,推动6万人就业[10]。

4 结论

失业、贫困与环境恶化通常交织在一起,我们很难从单一方面去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说,失业导致贫困,而贫困又是环境恶化的直接诱因。要实现环境安全,就要改善贫困、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为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社会就业的稳定性。而穷人的稳定就业,将有利于改善贫困,有效地实现环境安全。

[1]张文红.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9-62.

[2]秦嗣毅,郝冰.循环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J].生态经济,2008(7):105-109.

[3]代亮.循环经济与环境安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29-31.

[4]涂圣伟,何安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及变动趋势预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111-117.

[5]尹海洁.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其经济生活状况[J].经济研究导刊,2009(5):62-66.

[6]Danial Deudney.The case against Lik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0,19(3):461-476.

[7]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贫困 -环境假说:来自中国北方一个村镇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5(1):11-26.

[8]周纪昌.论贫困、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及其政策反应[J].生产力研究,2006(2):134-136.

[9]刘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途径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31-34.

[10]郭婧驰.以抚顺矿业集团为例谈发展循环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8(7):17-18.

猜你喜欢

失业废弃物资源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资源回收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