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学名的考证
2013-01-28安瑞军
安瑞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通辽 028043)
侵入我国北方的蒺藜草,属于禾本科蒺藜草属Cenchrus一年生草本植物,俗名草狗子、草蒺藜、蒺藜草、刺儿草、弯刺蒺藜草、粘粘固等。主要以成熟的刺苞造成危害,在其刺果成熟期,可刺伤羊的皮肤[1],扎坏车的轮胎[2],刺伤羊的肠胃,在羊的肠内形成草结[3],刮掉羊毛[2],在其生长区内人畜难行[4],对草原畜牧业的危害极大。
传入我国北方的蒺藜草,原产北美洲及热带沿海地区的沙质土壤上[5],1979传入我国辽宁朝阳[6],现已在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吉林省南部三省交会地区广泛传播扩散[7]。对其已有一些相关研究,如分布调查、传播途径、各种危害、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一些防治技术等。
目前,关于外来入侵植物蒺藜草的相关文献已有几个名称,中文名称有叫少花蒺藜草的,有叫疏花蒺藜草的,也有叫光梗蒺藜草的,还有叫蒺藜草的。其拉丁学名也不统一,如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8];疏花蒺藜草 C.pauciflorus Benth.[9-10];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an.[11];光梗蒺藜草C.incertus M.A.Curtis[12],蒺 藜 草 C.calyculata Cavan.[13]等。
这些名称较为混乱,也不利于学术交流和统一开展调查、防除行动,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考证,探求几个名称的来源和应用范围及相关行业,找出应用较为普遍、易被多数学者接受、普通民众用得较广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
1 关于少花蒺藜草名称的使用
少花蒺藜草中文名首次出现在“辽宁省草场的少花蒺藜草及其危害”[1]一文中,发表在1995年《中国草地》第3期,拉丁文记为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依据《杂草种子图说》[5]中的学名。看来,少花蒺藜草一词,最早来源于1980《杂草种子图说》。
从1995年后,对传入我国北方的蒺藜草,进行的一些相关研究报道,多使用的是少花蒺藜草,如关于发生、分布、危害、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方面的文献有10篇[1-3,8,14-19],关于种子萌发、开 花习性、分 株生物量、刈割防除等方面的研究有6篇[7,20-24]。
在2002《中国外来入侵生物》[25]一书中,记述了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张国良[26]等在《农业重大外来入侵生物》中,对少花蒺藜草也有记载;徐庶[27]介绍重庆市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2种林业有害植物中,发现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Ciocirlan[28]等在罗马尼亚黑海的沿海地区,发现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
另外,Forbes[29]报道,介绍在美国格鲁吉亚的两个隔离的岛上的蒺藜草属的3个种:沙丘蒺藜草(C.tribuloides Linn.)、蒺藜草(C.echinatus Linn.)、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其中,关于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的学名,与侵入中国北方的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相同。
2 关于疏花蒺藜草名称的使用
疏花蒺藜草中文名首次出现,是关广清和高东昌[6]发表在1982年的《植物检疫》第6期“又有五种杂草传入我国”一文中,提及辽宁省发现了疏花蒺藜草,拉丁名为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但未附参考文献,不能推断定名依据。
屈年华[30]在“辽宁省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分析”文中,张锦玉[31]在“辽宁省北票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简述”文中,使用的都是疏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
高晓萍和杨旋[10]在介绍辽宁阜新的蒺藜草时,使用的是疏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刘旭昕和方芳[32]在介绍阜新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时,使用的是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同是报道辽宁阜新市的蒺藜草,高晓萍用的是疏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而刘旭昕则用的是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说明两者是同一外来入侵植物。
张金兰[9]在2001年第6期《植物检疫》期刊中,发表的“严防有害杂草的侵入”一文中,介绍了曾经在口岸截获了疏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中名亦称少花蒺藜草。孙英华[8]等,关于“少花蒺藜草入侵风险评估及其防控策略”一文中,叙及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又称疏花蒺藜草;吕林有[7]等在“刈割对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再生生长及繁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也将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亦称疏花蒺藜草。
3 关于光梗蒺藜草名称的使用
光梗蒺藜草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1994年《内蒙古植物志》[33]中,认为蒺藜草属在内蒙古有1种,产于科尔沁沙地甘旗卡和大青沟,为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
2005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林业有害生物警示通报2005第2号文件,提及“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入侵通辽市造成危害”;内蒙古林业[12]上介绍了内蒙古敖汉旗发生的光梗蒺藜草(C.incertus M.A.Curtis);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34]中,提及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为内蒙古通辽市林业外来有害生物;辛秋菊[35]报道,在通辽市普查林业有害生物发现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看来光梗蒺藜草的叫法,在林业上用得较多。说明光梗蒺藜草一词源于《内蒙古植物志》。
而在内蒙古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对发生在科尔沁沙地的蒺藜草进行调查和防除时,使用的都是少花蒺藜草的名称。以上这两种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指的同一个地区的同一种外来入侵植物。
另外,苏亚拉图[11]等在“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中,提到的是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林秦文[36]等在“北京市外来入侵植物新资料”一文中记述,北京2008年首次发现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Kingston[37]介绍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位于东南太平洋上皮特凯恩岛(英)(Pitcairn Island)为本地种;谢明玉[38]也介绍了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
4 关于少花蒺藜草的拉丁学名
关于其拉丁学名,当前使用的有:C.pauciflorus Benth.;C.calyculatus Cav.;C.incertus M.A.Curtis几种,其用法也比较混乱。
在1990《中国植物志》[39]中指出,我国分类学者过去把海南产的种鉴定为Cenchrus calyculatus Cav.,经过观察研究,认为我国南方生长的蒺藜草,与该属模式种(蒺藜草C.echinatus Linn.)很相似,应该采用C.echinatus Linn.为学名。
据2006年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40]中提及,C.calyculatus Cav.应为C.incertus M.A.Curtis。Philip[41]在《加州植物区系和补充》、Gardner[42]在《澳大利亚西部的禾本科植物》(一)、Randall[43]在《澳大利亚植物及杂草状态》书中,De Lisle[44]在“蒺藜草属的分类和分布”文中,都提及“Cenchrus incertus=C.pauciflorus”。
所以拉丁学名Cenchrus incertus=C.calyculatus=C.pauciflorus。由于 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使用的较早,最早在1980年“杂草种子图说”[5]中出现,且应用的也比较多,建议拉丁学名应采用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而拉丁名Cenchrus echinatus Linn.是另外一个种,绝不能与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混淆。
5 建议采用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
通过文献检索,查到以少花蒺藜草出现的报道,涉及的期刊报纸43种;以疏花蒺藜草出现的文献涉及期刊16种;以光梗蒺藜草出现的文献和报纸有12种。其中,以少花蒺藜草在标题中出现的文献有18篇,在文中叙及到少花蒺藜草的有25种;疏花蒺藜草出现在题名中的文献有3篇,在文献中叙及的有13种;以光梗蒺藜草出现在文献题名中的有3篇,在文献中叙及的有9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北方分布的蒺藜草属的入侵植物为一个种;少花蒺藜草、疏花蒺藜草和光梗蒺藜草指的是同一外来入侵植物,有3个不同的中文名;从该种的3个中文名的适用范围和影响程度看,少花蒺藜草的使用较为悠久和广泛,而且为普通民众所熟悉,故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中文名建议采用少花蒺藜草,拉丁学名应采用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6 在应用中要注意蒺藜草的使用
1990年“中国植物志”[39]记述,蒺藜草属(Cenchrus)全世界约有25种,我国有2种:蒺藜草(C.echinatus Linn.)和 光 梗 蒺 藜 草 (C.calyculatus Cav.)。蒺藜草(C.echinatus Linn.)为本属的模式种,产于海南、台湾、云南南部;光梗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产于辽宁旅顺。
值的说明的是,根据2006年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40]书中指出,“名字Cenchrus caliculatus Cavanilles已经在中国被误用到本种蒺藜草(C.echinatus Linn.)。而在1990年版的《中国植物志》[39]中有将 Cenchrus calyculatus Cavanilles作为 C.echinatus Linn.的异名的描述。
在一些文献中,有的直接称为蒺藜草(Cenchrus calyculata Cav.),即指的就是少花蒺藜草,如王波[19]叙述吉林双辽市的蒺藜草时,就称为蒺藜草(C.calyculata Cav.);高燕和曹伟[13]在“中国东北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与防治对策”一文中,叙述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在东北分布于辽宁;《赤峰植物》[45]中也有蒺藜草(C.calyculatus Cav.)的记载。
而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 Linn.),则指的是与少花蒺藜草不同的另外一个种。如胡冬冬[46]等,在“普陀山禾本科1种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蒺藜草”一文中,记录了发现于浙江普陀山的蒺藜草(C.echinatus Linn.);而薛树媛[47]等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牧草营养价值评价”文中,也提及蒺藜草(C.echinatus Linn.)。
根据Forbes[29]报道,在美国格鲁吉亚的两个隔离的岛上,发现蒺藜草属3个种有占用栖息地的不同类型:沙丘蒺藜草(C.tribuloides Linn.)分布在新形成的沙丘上;蒺藜草(C.echinatus Linn.)分布在已形成的沙丘上;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分布在与人为干扰较高的地区。其中蒺藜草(C.echinatus Linn.)与少花蒺藜草(C.pauciflorus Benth.)是不同的2个种。
据1977年的《海南植物志》记载[48],分布于广东、台 湾 的 蒺 藜 草 (Cenchrus calyculatus Cavan Icon)后被1990年版的《中国植物志》[39]修订为:生长于我国南方的蒺藜草,应为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 Linn.),与北方的蒺藜草不是一个种。
所以,在今后研究中,应注意规范蒺藜草的名称,以方便学术交流、方便查阅和使用该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成果、方便各发生区统一开展调查、防除行动。其名称使用不当,则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 杜广明,曹凤芹,刘文斌,等.辽宁省草场的少花蒺藜草及其危害[J].中国草地,1995(3):71-73.
[2] 王秀英,张秀玲,刘柏.防除恶性杂草-少花蒺藜草[J].新农业,2005(5):39-40.
[3] 王巍,韩志松,于国庆,等.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对畜禽的危害[J].养殖技术顾问,2009(8):43.
[4] 王维升,侯国友,王宇飞,等.外来有害杂草-疏花蒺藜草[J].植物检疫,2006,20(3):157-158.
[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种子组.形态室比较形态组.杂草种子图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44-348.
[6] 关广清,高东昌.又有五种杂草传入我国[J].植物检疫,1982(6):2-3.
[7] 吕林有,赵艳,王海新,等.刈割对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再生生长及繁殖特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1,28(1):100-104.
[8] 孙英华,吕林有,赵艳.少花蒺藜草入侵风险评估及其防控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580-4581.
[9] 张金兰.严防有害杂草的侵入[J].植物检疫,2001,15(6):351-354.
[10]高晓萍,杨旋.疏花蒺藜在阜新的分布、危害及防控措施[J].植物检疫,2008,22(1):64-65.
[11]苏亚拉图,金凤,哈斯巴根.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4):480-483.
[12]董文信,赵桂玲,陈明川,等.光梗蒺藜草生物学特性调查[J].内蒙古林业,2010(1):22-22.
[13]高燕,曹伟.中国东北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27(2):191-198.
[14]唐昆.少花蒺藜草[J].湖南农业,2006(5):16-16.
[15]邱月,庄武,曲波,等.少花蒺藜草辽宁省分布现状、存在问题及防控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6(3):56-57.
[16]齐凤林,孟英环.外来毒害物种少花蒺藜草的介绍[J].内蒙古草业,2011(1):63-63.
[17]王巍,韩志松.外来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在辽宁地区的危害与分布[J].草业科学,2005,22(7):63-64.
[18]可欣,张秀玲,刘柏,等.彰武县少花蒺藜草发生情况及防除技术[J].杂粮作物,2006,26(1):39-40.
[19]王波,姜正春.双辽市草场的蒺藜草及其危害[J].草业科学,1999,16(6):69-70.
[20]曲波,朱明星,王巍,等.4种环境因子对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11,30(3):28-30.
[21]徐军,李青丰,王树彦,等.少花蒺藜草开花习性与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1,33(2):12-16.
[22]张志新,田迅.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少花蒺藜草分株生物量分配特征[J].草业科学,2011,28(2):185-188.
[23]赵艳,吕林有,王巍,等.苜蓿不同播种行距对防控少花蒺藜草的效果[J].草业科学,2010,27(4):78-81.
[24]王秀英.茎叶处理除草剂防除籽用南瓜田少花蒺藜草药剂筛选试验报告[J].吉林蔬菜,2008(1):77-78.
[25]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9.
[26]张国良,付卫东,刘坤,等.农业重大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63-299.
[27]徐庶.53种外来生物使重庆市部分地区出现生态灾害[J].草业科学,2005,22(7):52-52.
[28]Ciocirlan V,Roman N,Gehu J M,et al.Cenchrus incertus MA Curtis in the Romanian flora[J].Studii si Cercetari de Biologie,Biologie Vegetala,1991,43(1-2):7-8.
[29]Forbes A E.Spine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hree Cenchrus species[J].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2005,153(1):80-86.
[30]屈年华.辽宁省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8,94(3):83-85.
[31]张锦玉,谢从福.辽宁省北票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简述[J].北京农业,2010(21):14-16.
[32]刘旭昕,方芳.阜新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杂草调查及防控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34(1):68-69.
[33]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第五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254-256.
[34]李仁贵,于明,张泽新.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光梗蒺藜草防治试验初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1):90-91.
[35]辛秋菊,蒋凤艳,谢宝贵,等.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7,33(1):36-38.
[36]林秦文,邢韶华,马坤.北京市外来入侵植物新资料[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4):42-44.
[37]Kingston N,Waldren S.A conservation appraisal of the rare and endemic vascular plants of Pitcairn Island[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5,14:781-800.
[38]谢明玉,王世军,韩晓东.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林业,2006(3):28-29.
[39]陈守良.中国植物志,第十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75-378.
[40]Chen Shouliang,Phillips S M.Flora of China(vol.22)[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552-553.
[41] Munz P A,Keck D D.A California Flora and Supplement[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5:197-206.
[42]Gardner C A.Flora of Western Australia 1Gramineae[M].William H. Wyatt. Government Printer Edition,1952:286,288.
[43]Randall R P.The introduced flora of Australia and its weed status[M].Western Australia:CRC for Australian Weed Management and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od,2007:168.
[44]DeLisle D G.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Cenchrus[J].Iowa State College Journal of Science,1963,37:259-351.
[45]张爱春,刘国荣.赤峰植物[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30-637.
[46]胡冬冬,马丹丹,刘建强,等.普陀山禾本科1种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蒺藜草[J].浙江林业科技,2009,29(6):64-65.
[47]薛树媛,金海,郭雪峰,等.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牧草营养价值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6):22-27.
[48]广东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第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44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