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步法的形式和教学方法

2013-01-28龙玉君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大众文艺 2013年14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步法古典舞

龙玉君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中国古典舞是戏曲舞蹈以及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同时也是近千年中国舞蹈的复兴,它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延续和流传,而并不是新的发明。中国古典舞是地道的国货,是与现代舞和芭蕾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它的配乐大部分都是使用有中国特色的乐器来演奏,例如,琵琶、二胡、古筝、箫等,而且在服饰上通常都带有古香古色的气息,例如汉唐舞会采取中国传统的汉服来演绎。通常来讲,中国古典舞专业理论课程有以下七大类,按占有的比重排列为:中国古典舞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教程、中国古典舞构建与发展、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等。

在我国建国以后,中国古典舞开始发展,它是以中国戏曲为基础,并加入了中国武术的元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借鉴和吸收了外国芭蕾舞的成分,它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为审美的基本原则,逐渐成熟起来的带有浓郁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的舞种体系。通过无数舞蹈爱好者和教学者的努力和教学实践,才有了现在这样完整的教学体系。近几十年来,中国古典舞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艺术家们不断的研究创新,成果令人惊讶与称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就体现了我们当代古典舞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将中国古典舞蹈这种文化和艺术家们的辛勤创作的结果一并传承下去。我们要进行系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具有民族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古典舞蹈继承人。

一、步伐的形式

传统舞蹈动作的基础载体为中国武术,这足以证明舞蹈和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在进行舞蹈的同时会有吸气和吐气的变化,因此舞蹈的气是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样,武术的动作也是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的,因为武术的动作挥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实践证明,武术是舞蹈的基础,二者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因此,中国舞蹈演员要努力配合研究武术,不能有排斥的心理,要将武术的元素加入到中国古典舞蹈的编排中并且加以提炼,使得舞蹈艺术更加风采夺目。

传统的武术和中国古典舞中都蕴藏着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从美学角度来看,武术和舞蹈最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讲究气韵,当然还存在着许多小方面的相同点,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武术是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的。与武功技巧相结合的弹跳,这些舞姿与我们的民族艺术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法中都有体现。教学法还对中国古典舞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身韵作了讲解。“韵”乃中国古典舞美学特征的内核。它既意味着风格韵味、节奏韵律,又意味着精神气质、风采神韵,既是“内气”的外化,又是生命活动的显观,是神与形高度交融的标志。而且身韵本是来源于戏曲舞蹈脱离出来的独立的“舞蹈本体”,有较强的民族底蕴。教学法对其的记录无疑是一块不可多得的艺术宝藏。

1.古典舞的步法规范,程式化于戏曲艺术

在我国建国以后,古典舞是以我国传统的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并且将武术的元素进行融入,同时将外国芭蕾舞的元素进行吸收,并且渐渐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舞种。随着几十年来舞蹈艺术家们的实践与创新,借助于大家的智慧,形成了现在的专业全面的教学体系。

中国古典舞是建立最亲爱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之上的,是舞蹈艺术家通过提炼、加工和创新而逐步流传下来的,它具有一定的古典风格和典范意义。在中国戏曲的演变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传统舞蹈的精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极为密切的难以分割的关系。因此,中国古典舞是程式化于中国戏曲艺术的。

2.古典舞步法的形式

踏步,其动作标准是以双脚站立在前的位置可分为右踏步和左踏步。以左踏步为例:在左丁字步形态基础上,右脚沿左脚脚跟向斜后方伸出,形成右腿膝部与左腿膝后部相贴,右脚掌踏地或右脚尖绷点地,身体直立朝向2点。头、眼方向对1点。重心支撑放置在左前脚掌上。旁弓箭步,其动作要领是,在丁字步的动作基础之上,后退从身体的一旁撤出,身体保持正前方。同时要求后退紧绷前腿弓形并保持在同一平行线上。旁弓箭步是在训练时采取的主要形态位置。扑步,扑步的动作要领是:它是在旁弓箭步的基础动作上进行继续下蹲,形成弓形的腿膝部向前扣,身体展背腆胸,府向地面,头和眼望向绷脚腿伸出的方向。大掖步,其动作要领是:如图,在丁字步准备的动作基础上,后退沿着前腿交个的方向伸出,并形成前腿弓,后退绷脚拧身,伸直并摊掌,同时将重心放在前腿。点步,点步分为前和旁,分别是以腿的方向和位置进行区分的,除了方向和位置,主要是要在前点步的基础上进行拧身,但是旁点步是以平面展开的。点步的动作要领是:前点步身体朝向3点,左脚绷脚点地,拧身向1点,头、眼方向均向1点,双手形成顺风旗位。旁点步则身体与头、眼均朝向正前方1点,动作腿绷脚伸直点于身旁。

二、武术和戏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对中国戏曲和中国武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之后发现,两者在哲学背景、历史发展、文化亮点、文化传承和审美角度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研究人员通过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探讨。同时,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武术的套路也可以借鉴中国戏曲的成功经验。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 “韵”即“韵律”, 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指训练身法与陶冶神韵的方法。身韵教学法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 并形成了自己的蹈模式和特征, 这些艺术的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教学与艺术创作。因此我们将武术与戏曲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目前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方法。

武术的步法基本要求为:活、疾、稳、准。活指的是在进行移动和转换不发时要有变化和弹性,在运动中动作要自如,使对手跟不上自己的套路。疾指的是要快速的移动步法。在实战武术中,要求任何一方在接到对方进攻时,都要以非常快的步法抵挡对方,进行反击,同时还要有迅速撤出的能力以免对方进攻。稳指的是移动步法的稳定性。在武术过程中,要保证步法的稳定,避免支撑面太广产生不稳定的状态。准指的是移动步法的准确性。在进行武术中的步法移动时,要准确的进行防守和进攻,这样能赢得反击的时机和防守时间,进攻时要准确把握步法的大小,太大或是太小都会影响自己的防守和进攻;防守时要准确进行步法移动,掌握移动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会影响反击。

说唱、滑稽戏和民间歌舞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的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歌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舞台表现形式。经过从汉朝至宋朝的历练,形成了现如今比较完整的中国戏曲艺术,它是一门集武术、音乐、文学、表演、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参与的种类多达三百多种。它具有多种艺术元素的特点,但同时每种元素又体现着其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国外的芭蕾舞的启示

近代盛行的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并兴盛于法国,它的法文音译为“ballet”,是“跳舞”的意思。它最初是源于欧洲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广场表演的舞蹈,在慢慢的演变中,形成了特有的结构形式以及严格的规范,它的特点就是艺术家穿上特制的足尖鞋起舞,并于十七世纪在意大利形成了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几乎同时,法国国王创办了第一家舞蹈学校,并规定了芭蕾舞的七个手位和五个基本脚位,这样就使得芭蕾舞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体系,沿用至今。

芭蕾舞步的标准是5个脚位。一位是双脚脚尖外开,后跟对齐成一字;二位是在一位的基础上双脚分开中间隔一个脚的距离;三位是一个脚的后跟对齐紧贴另一个脚的脚心,同时双脚外开;四位在三位的基础上,后脚不动,前脚平行向前平放中间隔一脚距离,前脚根和后脚尖对齐,前脚尖和后脚跟对齐;五位就是四位平着收回两脚紧贴就行。芭蕾所有的舞步和技术都是在这五个脚位上完成的。与我们学习外语的程序和道理相同,芭蕾舞的学习也是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的过程。芭蕾舞从一位脚一位手开始练起,外语是从字母和音标开始,逐渐的进行动作组合,然后将动作贯穿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作品。

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和统一。因为目前学生的基础水平程度比较复杂,对于来自普通高中及中专毕业生来讲,主要是消化和复习中转前四年课程教学的规格要领,对于非舞蹈专业学历的学生来讲,应尽快地,尽可能地补上这阶段教材和教学要求,以使全班能有一个尽可以统一的起点,为以后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中国古典舞与其他舞种一样,都是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古典舞与人体科学是密不可分的。舞蹈的基础动作都是首先从解剖性和运动学出发的,依据由小到大,由浅入深,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人体科学与基训动作进行融合,来展现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强大的表现力和独有的风格是中国古典舞的特征,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要不断的将古典舞这一舞种进行优化创新,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基本的技巧技能为目标,以发展综合水平的学生能力为重点,去进行剖析教学和创新教学。关于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民族性,单就其本身只是一部某科的教学法,从客观反映某一科知识来讲,它是不具民族性的,但其内容来看,其民族性是由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性决定的。因为中国古典舞教学法是为中国古典舞服务的,使中国古典舞在理论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升华。

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很高的雕塑性,舞姿非常丰富。它运用旋转、跳跃和翻身的技巧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利用手臂、腿部、眼睛、头等部位的协调性,展现中国古典舞蹈的魅力。宋朝以后,一些专业化的舞蹈发展和创新受到影响,并且逐步的被戏曲所吸收,因此我们现在所展现的中国古典舞蹈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是一种传统的舞蹈形态。中国古典舞是将技巧性和审美性融为一体的舞种,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观众往往会被舞蹈演员精湛的技艺所征服,因此,我们可以将演员的演绎技巧看作是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对此项课程要足够重视,不断加大教学力度,以提高学生在技术技巧上的专业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中国古典舞以中国戏曲和武术作为文化审美基础和动作载体,遵循传统适度的观念、均衡和稳定的章法、经典意味和典雅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取典型性的舞蹈美学原则和动作要素,是经过当代人的创新和重构的舞蹈品种。中国古典舞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体现在韵律和身法上,与此同时,每个单独的舞蹈动作有包含着很多的步法。步法与身法的协调和结合体现在腿功和腰功的动作上,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中国古典舞、武术与戏曲都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他们有着相同的中国古典审美观,它们都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提炼出来的文化精髓,而且注重服装在表演中的作用,具有一定表演性和娱乐性,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很多的重叠之处。强大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特征,它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劳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要继续将这种艺术发扬光大,要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发展综合素质,剖析创新教学法。掌握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性、科学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规律,将中国武术和中国戏曲等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不断研究和创新,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高金荣.敦煌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

[2]姜昆.中国曲艺通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徐尔充.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4]何玉人.新时期中国戏曲创造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李正一.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7]李正一.在民族的沃土中生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步法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色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步法教学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羽毛球上网步法及后退步法简析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步法训练在乒乓球运动队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