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文化惠民工程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3-01-28刘志刚徐州展览馆江苏徐州221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4期
关键词:惠民群众工程

刘志刚 (徐州展览馆 江苏徐州 221000)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内容和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实现这个目标,一个最基本﹑最经常﹑最广泛﹑最重要的途经,便是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这是在新形势下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作出的战略举措和务实方式。显然,这不是一项权宜之计,也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因此建立文化惠民工程长效机制是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

一﹑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文化惠民不仅内容丰富,形势多样,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它要通过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文化的冀望和渴求,吸引和激励人民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汲取文化营养,享受文化成果获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品位。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过程中,要把文化惠民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文化与惠民的关系。在这里“文化”是主体元素,“惠”是关键环节“民”是基础和目标。这就要求以健康﹑丰富﹑优美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真正服务于人民,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最充分的实惠,即以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甘霖普降到群众之中,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中来。

所谓文化惠民,就是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的文化权益﹑文化环境﹑文化供给和文化服务,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日程﹑工作机制和工作任务与目标之中,并为此而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积极组织和激励社会文化创造和文化生产,保障人群众得到优质的文化消费和高尚的文化享受。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苏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民生”的理念,把文化惠民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并制定出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送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两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 )和村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等一条列顺民心﹑合民意的文化民生建设工程,无疑是贯彻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的得力措施,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促进了江苏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使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使广大人民更多的受到先进文化的润泽和感染,使“文化强省”的内容更加充实。由此可见,“文化民生”是一个复合理念,“文化惠民工程”是一个政府主导,文化部门主管﹑多方参与﹑群众参加的共建系统工程,既要在大范围内普及,又要在高层次上运作,既要在共建中把着眼点﹑立足点移到群众中来,又要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真真正正品尝到先进文化的盛筵。

二﹑狠抓关键环节,在“惠”字上很下功夫

在构建“文化惠民”工程中,“惠”字是关键,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民,文化成果要惠及于民,先进文化的阳光﹑雨露要润泽于民,只有这样,文化权益才能普惠万民。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搞建设﹑发展经济,都要把立足点移过来,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把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冀望和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惠”字上狠下功夫。

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担当惠民主导,优化文化惠民环境,积极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力量,通力合演文化惠民这台大戏。既要有明确具体的惠民措施,又要有讲求实效的惠民行动。要加大文化惠民的投资,要监督文化惠民的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好地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扎扎实实地用文化惠民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兑现,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文化建设的实惠。

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实施文化惠民过程中,它们应该担当主力军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积极组织和激励社会文化创造和文化生产,以确保社会成员能够随着生活节拍和时代频率的变奏与加快而处于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文化生态之中,并得到优质的文化消费和高尚的文化享受。在实施文化惠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优为求﹑以新为尚﹑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所以,文化惠民决不只是向人们提供一些独具形式而缺乏文明内核的东西,也决不只是仅仅止于消遣和娱乐,而是要寓教于美﹑寓乐于义﹑寓情于理﹑寓质于形﹑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位。譬如,在徐州市历来组织的以“舞动汉风”为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中,要不断推出文化精品,践行惠民演出,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感知到文化部门在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是与他们心连心﹑情系着情的,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的。

再次,要共建群众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绝不是被动的文化惠民受益者,而应在文化惠民工程的建构过程中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把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也为文化惠民建设捉供了丰富载体。任何惠民工程建设都不是游离于群众活动之外的,相反都应该紧紧结合群众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使他们感知惠民措施的落实,体会到自己就是文化建设的主人。鼓励群众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支持群众举办的各种主题性文化活动,培养好民间文化艺术品牌,不断打造群众文化精品,尽力让一些长期扎根生活底层的草台演员和他们的草台班子能在大城市的舞台上登台亮相,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使老百姓得到参与表演的机会。从而使热烈的文化互动转化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让群众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文化创造者,增强文化主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才是文化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采取有效对策建立长效机制

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它落到实处,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建立长效机制。笔者认为:

1.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稳固的财政保障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就是要认真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因此,必须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民生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还必须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减少县(市)﹑镇(街)级配套经费。同时,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开展各种文化经营活动,使公众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继续帮助农村和苏北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其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文化惠民工程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2.建立科学的运行模式,构建和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建立文化惠民工程的系统规划和科学预算制度。文化惠民工程项目一旦确定后,就应围绕所确定的项目资金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认真测算,并逐项编制预算,将其数据分解纳入到每一年度的政府预算,以切实有效解决财政持续保障的问题。二是要创新工作推动机制,以企业化管理的形式实施项目管理。就是要将文化惠民工程所包含的各项任务,无论是有形的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还是无形的公共文化服务,都要以项目的理念策划,项目的手段推进,项目的标准验收。并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条块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分门别类地予以推动。从而使建设质量有标准,实施过程有控制,资金来源有保证,完成任务有期限,责任追究有主体。三是要改革运行模式,创新服务经营机制。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并使之持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运行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解决。在资金支持上,既可直接补助给受益对象,也可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投入到项目上;在服务产品上,既可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采用购买方式间接提供;在设备管理上,应该把发挥社会效益与增强自身活力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要紧紧围绕“重创业促富民﹑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积极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基层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深入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家庭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化大篷车”巡演和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级文化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分工,指导协调相关工作的落实。各文化企﹑事业单位也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设计相应的活动载体,开展诸如传统戏剧演出进高校﹑公益电影进社区﹑文化大篷车下基层等活动,积极营造文化惠民的氛围,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惠民服务的工作水平。

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繁荣文化市场。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重点文化品牌,提高全省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布局,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和产业集群。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先发展一批文化名牌产品﹑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和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引领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要广泛吸纳各种资本,引导投资那些与群众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息息相关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文化普及﹑文化就业﹑文化交流等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加快完成各地文化产业集团组建,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实力。要继续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度加大文化财政支付转移。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实现文化价值的桥梁和纽带。要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产品对社会文化消费的导向作用,营造一种推崇文化艺术精品的良好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文化市场的组织形式,积极稳妥地放开文化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进行投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要积极培育﹑发展文化行业协会和经纪机构﹑代理机构﹑仲裁机构等文化中介组织,培养发展经纪人队伍。同时,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对文化市场的突出问题坚决依法整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尤其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的宏观指导﹑控制与管理,防止庸俗的文化产品进入农村市场,积极引导人们从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

4.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领受文化惠民的润泽。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全系统各单位积极组织文化下乡﹑繁荣文化活动﹑搞好文化服务的做法和经验,认真思考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将阶段性活动﹑突击性工作逐步转化为常规性工作和长效性服务。要以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着力点,在重大节会和活动期间积极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开展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惠民”服务作为提高文化管理水平,转变工作作风,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推进发展的功能,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的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要对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的首创精神予以支持和鼓励,帮助群众培养出自己的文化带头人﹑民族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支持艺术团体到基层﹑到农村演出。让广大群众有书﹑有报读,有戏﹑有电影看,有各种乐于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群众对文化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为民族复兴大业服务。

5.大力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惠民的品位和质量。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各级文化部门要站在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当前情况看,文化工作队伍中还存在人才匮乏﹑素质偏低的现象,尤其是广大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要坚持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要重点加强文化艺术人才、文化企业经营人才﹑文化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探索和实行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他们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同时,各文化部门和单位也要主动为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在系统内部积极打造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的团队精神,培养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形成尊重文化﹑尊重艺术﹑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使文化人才创造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在文化系统内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文化系统工作效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全体文化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真心办事﹑用心谋亊﹑细心想事﹑好心处事﹑会干难事﹑敢做新事,为全面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文化惠民的品位和质量。

猜你喜欢

惠民群众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工程资料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四馆联动促发展 文艺惠民助振兴
多让群众咧嘴笑
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暨文化惠民演出落幕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