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龙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困难及对策

2013-01-28蔡正海马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云南马龙县655100

大众文艺 2013年14期
关键词:放映员人员音乐

蔡正海 (马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云南 马龙县 655100)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前,电影一直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农民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手段,是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现当代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影事业逐渐走向了底谷,原有的农村电影放映队逐步解散,昔日辉煌的农村电影事业风光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有线电视和其他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形式。如何继续发展马龙县农村电影事业,以发挥其宣传、教育、等功能,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笔者试作粗浅探讨。

一、马龙县农村电影现状

马龙县共有8个乡镇,64个村(居)民委员会(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在30%以上的5个),433个自然村,农村人口17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85%以上,现有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2008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电影工作,多次针对如何改革完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加大农村电影事业扶持力度作了指示,要求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马龙县在进一步改革完善电影事业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政府推动、财政支持、社会参与、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农村电影发展思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计划于2014年10月底前发展到8支农村电影放映队。为确保“2131”工程的顺利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近几年来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经过放映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放映任务。但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发展步伐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没有成立专职放映队。由于农村电影事业的不景气,加之各级领导对农村电影工作重视不够,到2013年5月,全县8个乡镇都没有专职放映队,仅有5支兼职放映队,放映队人员全部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兼任,而文化站人员从事的工作大量是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文化站的日常工作,很难保证农村电影工作的开展。

2.农村电影放映人员没有专业化。没有一支专业性强、业务精、有吃苦耐劳精神,热爱电影事业的农村放映队伍,制约了农村电影工作的开展。至今,由于是文化站人员兼任放映员,而目前文化站人员本身就存在编制不足,从事电影放映工作未经专业化的电影放映培训学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电影放映工作的要求。现在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声学、光学及有关方面的基础知识。由于没有专职放映队和放映人员,没有经过基本的学习培训,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没有得到系统学习,未能达到一个合格放映员的要求。

3.农村电影放映交通不便,放映设备运输困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全县433个自然村95%的修通了公路,还有5%的村寨车辆难于通达。在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中,放映设备运输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恰当解决。全县5支放映队都没有放映交通工具,放映交通工具是靠放映队借、租私人车开展工作,有的村寨还需要马车运送放映设备。

4.电影事业受电视、音像制品、麻将等文化形式的冲击,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电影事业日趋处于低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占据了农村文化市场。再加上现在农村电影创作也存在一定问题,反应农村题材的优秀影片太少,致使广大农民对电影放映热情不高。

5.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电影事业,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场次补贴专项资金100元/场。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用于直接补贴农村电影的放映活动,不得用于提取管理费、维护费、折旧费等。而马龙县的情况是次场补贴经过上面层层克扣,没有兑现到农村电影队,提高不了放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难以开展放映工作,保证不了放映任务的完成。由于没有成立专职放映队和没有专职放映人员,电影工作经费又未得到落实,因此不能保证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多年的农村电影放映经验是每放一场电影的成本在80元至100元左右(租出或油费50元、劳务费20-30元、放映人员每人每晚20元)。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解决不了放映人员的待遇,激发不了放映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得农村电影工作很难开展。

二、搞好马龙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对策

为深入贯彻上级部门对农村公益电影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确保马龙县“2131”工程的顺利开展,按照农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影产业向着又好又快、协调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公益放映和市场放映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思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结合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马龙县的农村实际,为推动电影事业的开展谈几点粗浅意见:

1.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电影工作,成立专职的放映队,落实2—3名专职放映员,把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建设纳入乡镇文化宣教建设之中,保障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农村电影放映员要专业化、年轻化、要热爱电影事业,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电影队的领导,各级业务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签订农村电影放映责任书,建立奖惩制度,认真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充分发挥农村电影工作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

2.电影放映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电影专业知识和放映技能。数字电影已取代胶片电影,原有的业务知识和放映技能已不适应数字电影放映工作,要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电影放映人员要实行公开招聘,选聘的人员要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要从政治思想、放映技术、电影设备维护维修、电脑基础知识、电影放映版权等方面加强培训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通过考试发给合格证书,并对放映员进行业绩考核,不断加强放映员工作责任感,逐步提高放映员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制定严格的放映管理制度,认真做到每放一场电影都让群众满意,确保“2131”工程的顺利进行。

3.乡镇放映队交通不便问题应面对现实困难,目前的工作条件给放映队配备专用放映车还不现实,放映设备的运输困难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认识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要性,放映人员要加强和领导的沟通联系,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及时效果所震撼刺激才对。虽然这种说法与书中彼得·基维的说法相违背,但的确是如此。音乐的确是具有再现性,肖邦的《C小调钢琴练习曲》op.10 No.12被称为“革命”练习曲,的确,肖邦是在宣泄对祖国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愤慨,不管是肖邦个人还是音乐学者都不曾否认过这个问题,因此这首曲子应该算是一个再现模式的典型。但是,如果是业余的毫无经验的听众,没有听到这首曲子的名字,单凭去听,也是会被震撼到,感动到,因为伴奏音型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而且音区是在低音区,再加上调性是悲壮的C小调,旋律是沉重的八度音,笔者相信,任何对音乐敏感的人,不管是有经验的,或是无经验的,都会对该曲的中段的尾部感动,因为高音区的和弦实在是够刺激大脑的。因此,作者批判式的对刺激模式的攻击,也许在哲学界是受欢迎的,但是却太过于主观,因为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很强的音乐理论知识去发现音乐作品中的再现性。因此,刺激模式与在线模式的音乐欣赏方式,并没有哪个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书中最后有提到聆听情感的问题。他站在了认知论一边。音乐是具有情感的,靠的是听出来的。能听到,却无法真正感受到音乐里的情感。其实还是有人能真正感受到音乐里的情感,那么谁能呢?应该是作曲家本人吧。作曲家在创作一部优秀作品时,尤其是那些标题性的音乐,肯定是抱着一种情感去创作的。其实真正认真去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一位的专注于音乐要表达的情感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有时候去体会音乐好不好听,耳朵是否舒服,心里听了是否舒畅,是否能让人愉悦,这应该也是欣赏音乐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虽然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他个人主观的观点,但毕竟哲学并未有一个定性的、绝对的答案,因此,书里的很多观点,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此书作者的文字看起来似乎有些吃力,其原因应该有两个,第一、哲学家喜欢讲一些富有思辨的东西,喜欢举许多论证;第二、翻译者并未很好的翻译原作,有些文字看起来似乎是硬翻译的,根本没看明白。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对于纯音乐哲学思辨的书籍,里面的很多观点都有待于我们中国的音乐哲学者们和音乐学研究者们去探究。书中的举例论证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对于音乐的哲学思考,是不能离开具体的音乐本体的。

注释:

1.彼得·基维.纯音乐 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第23页.

2.同上,第31页.

3.同上,第35页.

4.同上,第122页.

[1]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2]杨燕迪.音乐的分析哲学:评彼得·基维的《音乐哲学导论:家之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340—348.

[3]C.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4]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6.

猜你喜欢

放映员人员音乐
最忆儿时的乡村放映员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音乐
放电影
如何做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思考
430号放映员
完形填空Ⅸ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