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流水系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2013-01-26杨学良

治淮 2013年10期
关键词:水网水区滨水

孙 杨 杨学良

论河流水系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孙 杨 杨学良

一、河流水系的主要功能演变

1.对早期城市选址的影响

古代的文明基本都是以河流及其两岸流域为发源地而产生的。河流水系一直被古人形象的比喻为“城市的血脉”,作为必要的物质条件孕育着城市的文明。最早的城市往往就是在水系发达、土壤肥沃的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水对于城市的选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河流(特别是较大河流)的水体具有快速循环功能,因此,河流作为城市水网其优势更加明显。

2.航运功能

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河流水系不仅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富足的水源,也进一步开始成为城市物质运输的重要通道。水上运输使得城市之间的往来变得频繁和便捷,大大推动了商贸业的发展,进而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3.景观与生态功能

(1)景观功能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交通结构的改变,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再过于依赖于城市河湖水系的供给,水运交通也逐渐退居次位。城市水体在现代城市中主要功能是为城市提供最重要的开放空间,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需求,成为现代城市创造宜人景观与文化特色的重点区域。

(2)生态功能

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对城市生态功能的保护。城市水网由于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犹如城市的“绿肺”,合理的规划设计将其与城市人工环境有机结合,对提高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山东省临沂市利用沂河、沭河为主干构成的发达水系的优越条件,构建大水网,依托该水网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大水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国内城市滨水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已对滨江(河)地段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和景观规划,使得城市滨水区的水质、绿化与景观空间大大改善,有些城市规划设计的滨水景观空间甚至已成为了城市旅游的形象名片。但由于对滨水区开发的起步较晚,认识与实践尚不足,所以在当前城市滨水区建设开发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落后于现阶段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心理预期,突出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滨水区开发忽视自然资源条件

有些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的城市,在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走入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讲求排场与刻意雕琢的人工效果,却失去了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城市居民虽能亲水但缺少野趣,致使接近河边仍未有脱离现代城市钢筋水泥森林的放松与愉悦感。

2.城市滨水区开发缺乏整体性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往往不能将城市水网作为统一整体来考虑,而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交由不同的开发商来开发,以致各单元之间相互割裂,无法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城市建设方面,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衔接也缺乏整体性。滨水区设计中多为平面层次,将绿化带、广场、游园、景观等景观要素在平面上叠加,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和过渡考虑不够充分,导致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彼此隔离,不能形成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格局。

3.城市滨水区开发忽视水生态系统的营造

很多国内的设计师与政府将生态建设简单等同于净化水体、增加绿化植被、设置亲水楼台等设计方法。多数将河道截弯取直,清除淤泥,河道两侧块石堆砌护岸,切断了水面与地面的生物链,水体失去了自我净化的能力,滨水区不能形成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生态系统。

4.城市滨水区开发忽视地方特色水文化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城市的文化、生活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流淌不息的不仅是水,也是璀璨的历史文化。临水而居的城市文化与文明是由此方水孕育而成的,反言之,水文化亦具有地方特色。而目前城市广场、大面积绿地、雕塑仿佛已经成为城市滨水区建设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这种千篇一律、单一的规划模式使得滨水空间失去地方特色水文化,体显不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失去了可识别性。

三、现代城市水网的规划思路

1.尊重自然,加强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

如何使人更大程度的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应是城市水网的价值核心。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并不意味着要过多的改变城市水网的自然性,甚至“创造”自然,而是在现状自然条件基础上进行优化,建设城市水网的生态体系。城市水网不仅属于城市居民,也属于栖息于此的动植物,滨水区开发应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必要生态环境,开辟生态廊道。因此,规划建设与生态保护须齐头并进,以滨水区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在对滨水区自然要素的“人化”设计中,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生态功能与结构,使人的活动与尊重自然规律达到和谐统一。在进行滨水区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属性,对市区内的大小河道结合水网的整体性要求,雨污分流,排蓄结合,尽量保留各自原有的功能,以此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因势利导改善提升。对市区周边河流同步实施水网建设,完全保留其原有功能并与市区内水网联网。市区上游水网实施水土保持,净化水环境,下游水网则通过排、滞、净(化)承接市区来水,系统建设大量的排(洪涝)蓄工程、湿地等。

2.提高空间与时间上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滨水区与城市的衔接包括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空间层面包括用地、景观、交通等因素的衔接;时间层面包括城市肌理、城市活动、建筑的保留与延续等方面的衔接。

在空间上,应力求用开敞空间将滨水区与城市联结起来。垂直方向上在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城市功能、景观环境方面要加强联系。平行于岸线方向进行分层处理,由滨水向城市内部依次为:滨水岸线、开敞空间及步行系统、商业娱乐设施、机动车道路系统。

在时间延续上,应重视滨水区历史建筑、城市肌理、传统文化与滨水景观的有机结合与渗透,以提高滨水区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3.以人心理需求为设计出发点,提高公众对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参与度

滨水景观空间是供人游憩、观赏的公共空间,使用对象为城市居民。因此,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以人为本应是城市水系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之初,设计师应亲身体会、解读当地的生活,了解滨水区服务人群的人口结构、行为特点、职业状况及其各异的需求。只有深刻的解读他们的生活,所做的景观设计才是最宜人的。唤起民众对滨水区规划的积极参与和保护,通过民众意见与专家论证相结合确定规划的目标。设计方案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市民展示,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4.传承地域文化,塑造城市河流特色空间

城市水网应既代表城市的形象,又能使本地域居民找到精神上的归属感。这要求规划要特别注重地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主题。对于水网景观元素材料的选择,要强调河段的特点,尽量就地取材,采用乡土材料与水岸植物。滨水区建筑形式与空间也要尊重地方风格与水性,摒弃肤浅的简单复制。

四、结语

河流水系因为特有的循环优势和自然特点,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河流水系特有的优势又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保护河流水系,过度开发河流,则会导致河流水系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大危害。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水系生态环境,要以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先导,大力倡导水文化和水文明,打造人水和谐的宜居城市■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010051 沂沭河水利管理局 276001)

猜你喜欢

水网水区滨水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代表议案编织安全“水网”
对共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山西加快推进县域小水网配套建设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