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校后示范建设策略及启迪
2013-01-26柳路行
柳路行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甘肃天水 741020)
2007年,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领先的优势,被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经过3年的建设,学院高质量地完成了示范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的验收。目前,学院又提出“巩固和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全面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后示范建设思路,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一、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
(一)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强化特色,追求卓越,创新了“模块菜单、循环实训”“校站合作、项目代训”“做学结合、双线推进”和“3.5+1.5+1”等4种符合示范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学院成为一所具有西部特色的林业类示范性高职学院,推动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全国林业类职业教育的发展。
1.依托行业,联姻企业
按照“依托行业、联姻企业”的办学思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按照“多样化一针对性”原则,打造了4个与甘肃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紧密关联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一是校企合作。林业技术专业与三阳花木公司建立了“前校后厂”的合作模式,与威龙集团合作建立了“威龙班”培养模式。二是校场合作。林业技术专业与小陇山林业局22个林场建立了“循环实训”的培养模式。三是校站合作。水土保持专业与甘肃省水保站合作建立了“项目代训”的培养模式,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与甘肃省环保站合作建立了“做学结合、双线推进”的培养模式。四是校局合作。林业技术专业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建立了“祁连班”培养模式。
2.校企融合,双赢互惠
在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建设中,通过对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结合林业、水保等行业工作的特殊性,以行业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课内教学和专项训练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为切入点,任务驱动,项目代训,不断促进校企合作深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与小陇山林业实验局22个林场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了该局2类资源清查任务;参与完成了“兰州中川林场地形图测绘”等30多个项目,使学院、企业、学生三方深度融合,实现了双赢互惠。
3.追求卓越,强化品牌效应
通过创新独具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为学院走向市场铺平道路,学校品牌得以树立;学院不断为企业设计出合理的人才结构,不仅保证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稳定,同时使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所反馈的信息和统计资料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突出,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毕业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院本着“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思想,始终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切入点。示范校建设以来,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优化结构、细化职责等措施,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创了企业与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的新局面。
1.内培外引,专兼并重
学院采取系列措施打造双师教学队伍。一是鼓励教师攻读硕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转变青年教师观念,先后选派青年教师460人次到省内外相关行业、企业实地锻炼,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发挥老中青教师各自专业优势,通过教学中传、帮、带,取长补短,相互得到促进和提高。四是大力引进和培养行业领军人物,选拔和培养了48名专业带头人、102名骨干教师,聘请247名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以上,极大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2.科研推动,提升能力
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质量方针,深入挖掘办学50多年的科研潜力,鼓励教师承担科研和工程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使产学研融合结出了丰硕成果。示范校建设以来,学院承担完成教学研究项目17项,立项在研项目14项,公开发表论文443篇,其中国家级185篇,出版教材26部。参与行业、企业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30多项,真正达到了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服务科研的目的。
(三)建设“四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及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四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改善了实训条件,满足了实验实训要求,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通过为企业、院校举办培训、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等形式,提高了基地的使用效率,拓展了服务功能。
1.提升内涵,强化功能
学院将麦积山风景区3 700亩的学院实验林场规划建成了集教学、科研、旅游及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适合林业类高职教育特色的学院实习林场。该基地分为落叶松速生丰产林试验区、油松速生丰产林试验区、次生林经营试验区、风景林建设区、落叶松栽培示范区、苗木移植区、苗木繁育区、生态保护区等8个区,可满足林业技术、园林技术等8个专业的20多门课程的实习实训任务及相关科学试验研究。
其次,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校区附近租用的55亩土地建成了集生产销售、教学实训、科学研究、学习观光为一体的,具有区域性和行业示范性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将其规划建设为花卉盆景区、科研及示范推广区等6个功能区,拥有960m2文络式智能温室、280m2玻璃温室、480m2日光温室各1座,气象观测站1处等,承担工程测量、水土保持等6个专业30余门课程的300多项实习实训任务及相关科学试验研究。
利用实训基地,学院教师完成了《甘肃省天然林区野生花卉引种栽培繁育技术试验研究》等科研课题28项;建成了次生林经营试验林73.5亩、油松速生丰产林试验林24亩、落叶松速生丰产林试验林58.5亩、落叶松速生丰产示范林416亩;每年接待院内外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员30 000多人次。目前,两处实训基地已成为集生产销售、教学实习实训、科学研究、学习、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具有区域性、行业示范性的综合实践实训教学基地。
2.争创一流,技术领先
示范校建设以来,建成了21个与重点建设专业相关的实用性强、设备先进、高水平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林业遥感技术实训室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环境监测实训中心、环境工程仿真实训中心、食品检测实训中心等3个实训中心成为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S实训中心、测绘实训中心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达到了领先水平,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的初步综合技能实践训练。
3.共建共管,双向互赢
学院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重要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了各专业所需的校外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校建设以来,新建了“武威市凉州区万亩优质葡萄园示范基地”等1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达到了183处。通过提升基地服务能力,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和强化基地实训效果等措施,使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成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平台,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校企合作得到深化。
二、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效用
(一)高职示范院校的建设促进了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学院通过强化内涵建设和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辐射示范校建设成果,带动了全省高职院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甘肃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了甘肃乃至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院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扩大行业办学规模,由原来的21个专业增加到33个。每年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输送2 000多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示范校以外的其他院校也都紧随其后,围绕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多次面向社会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把甘肃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适需而调的办学思路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院积极创新办学机制,使办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办学方向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专业设置不断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教学改革不断适应就业转型的需求。
(四)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林农及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完善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学院示范校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相比,在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自觉运用新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经费制约发展的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投入方式是“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在甘肃省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经费主要保障本科院校及重点大学,高职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少。目前,学院正处于二期规划建设的实施阶段,建设任务重,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仅靠学生收费远不能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
(三)校企合作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甘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高职教育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工学结合的社会意识相对落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环境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距离[1]。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开展了各专业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但形式不够稳定、内容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挖掘。
(四)师资队伍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一直困扰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学院近年来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由于受编制的限制,新专业、新课程的教师不能及时引入,有特长的人员不能引入,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另外,学院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任教师的参与,但原有的专任教师队伍对课程的开发经验不足,能力有待提升。
四、国家示范校后示范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注重创新,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应进一步努力探索和创新林业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行业特色为主导,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的示范性人才培养模式。
(二)深化教改,进一步构建符合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从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入手,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工作技能主线和课程内容与要求,全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三)内培外引,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水平
通过派出培训、下企业锻炼、参与科研等手段,加强“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强化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力度,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意识,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参与学院的课程教改等各项工作。
(四)互惠双赢,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应充分发挥学院在农林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生产示范、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作用。依托林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培训机构,面向“三农”积极开展各种培训[2]。
(五)开放办学,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空间
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合作范围,扩大交流面,推进学院建设,不断提高学院知名度[3]。
(六)示范引领,全面提升办学的整体水平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和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为动力,不断增强学院的竞争力,建设具有更加鲜明特色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通过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4]。
五、国家示范校后示范建设的启迪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校建设成果表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诉求,也是一种责任担负和机制创新,更是一种理念传播和经验推广。其核心意义在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开拓创新,以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示范和辐射成效。为此,学院要巩固和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体制、机制、体系和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林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贺建伟.中国林业职业教育概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55-258.
[2]马尚英.甘肃林情与科学发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0-183.
[3]苏惠民.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12-113.
[4]王敏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