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的高校感恩教育研究
2013-01-26路海东许燕
楚 杰 路海东 许燕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中国林科院木工所,北京 10009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4.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西安 710300)
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和谐社会的高等教育建设,是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取决于全体成员的道德素质[1]。高等教育承载着社会德育的重心,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入奉献、服务、责任的感恩教育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大学生成材的基本思路[2]。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开展得较少,部分学生对成材教育不理解,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出现代沟,加大了高等教育工作的难度,加之目前独生子女是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的个性心理表现为自私、脆弱、道德理念缺乏、无社会责任心,还有部分学生不尊重他人、不懂关爱、缺乏责任、纪律松散、学习浮躁,与竞争社会对德才兼备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3]。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感恩与感恩教育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中,感恩被解释为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4]。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常怀感恩之心,会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会让人更懂得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更容易感到快乐。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报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懂得识恩,学会回报,把报恩看成自己的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5]。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有教育之恩,社会有关爱之恩,祖国有呵护之恩等等。懂得感恩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体现。社会学家认为忘恩是人的天性,而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用良知去栽培和滋润,因此可见感恩意识离不开感恩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个人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每个人都具备的基本良知和品德。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大学生的感恩状态及其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观念强,与家境不协调
据来自西北地区某重点高校学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中有80%以上来自农村和贫困县,60%以上的家庭以务农为生,贫困家庭学生占总人数的47.3%。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78.8%的学生有名牌手机,近90%的学生有个人电脑,谈恋爱在外租房学生人数近71.9%,月平均消费额580~1 800元不等;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现象严重,电话费、上网费成为大学生的基本消费;一些大学生沉迷于上网、打游戏不能自拔。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以及后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的“杀人事件”都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二)学生诚信意识及回报社会意识匮乏
自1987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面向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在这项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问题一直是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先后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开始实施,获贷率和助学率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范围的迅速扩大和还款期的到来,贷后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其中违约问题最为严重。据《南方日报》2010年1月12日报道,广东部分高校的违约率,在6年的时间里升高10多倍,个别高校违约率甚至达到了70%~80%[6]。助学贷款到期后,即使有还款能力,部分学生仍可能由于信用缺失而拖欠贷款。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匮乏,缺少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不知感恩是传统德育工作弱化的一个表现
教育必须紧紧跟住被教育者的步伐,这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目前,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单调,造成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的,就是修学分,应付考试,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效果并不理想[7]。所以,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形式和家庭教育环境急需更新和改进。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多数是独生子女,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学校应经常向他们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国内外感恩教育的形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传统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感恩教育工作没有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感恩观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国内发展形势看,最早实行感恩教育的是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他们率先在国内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感恩观[8]。在大庆石油学院、八一农垦大学,感恩教育工作已实行2年时间。此外,南京大学自2009年11月开始在校启动感恩教育工程,燕山大学也陆续开展了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的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从国外一些院校来看,感恩文化极其普及。日本把感恩教育列入课堂。美国将每年11月第4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有75%以上的善款来自于个人日常捐款,华盛顿在1789年第一次宣布它为国家节日。韩国的感恩节是8月15日,小学生的胸前都要挂一个“孝行牌”,以此提醒自己做得怎么样。韩国的这种感恩教育让人佩服,更促人深思。
四、我国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和谐教育呼唤着和谐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模式下,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应该包含着感恩教育的深刻内涵。感恩教育工作与创新教育的结合,才是和谐的教育机制。
(一)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
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容易获得承担一定责任的工作和岗位,从而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迅速成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总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感恩他人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由于缺少感恩意识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不少高校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违约不回原单位工作;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工作一、两年后,学生跳槽时不仅义无返顾,甚至不还企业为自己垫付的学费。这些现象说明针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只有懂得了感恩,才能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三)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感恩教育机制,感恩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大学生更应学会感恩,懂得尊重他人,懂得付出,培养谦虚的品德,做到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是今天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
五、我国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战略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必须尽快建立长远的感恩教育规划,保证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大旗下成风气,见实效。
(一)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细化感恩教育的内容
1.理论教育
结合儒家感恩观、西方感恩观,探索建立我国感恩观教育的新模式,对在校大学生感恩观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口所在,编写《感恩教育读本》,确定感恩理论教育的内容。
2.实践教育
各高校应建立由校学生管理部门牵头,思想品德教育研究室给予保障的大学生感恩观教育组。首先,在德育教学中,实行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全面结合,全面改革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感恩教育进书本、进课堂。形式上以共青团为龙头,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通过“感恩活动周”等活动,明确感恩工作理念,人人学会唱国际感恩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还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创优争先活动”,促进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以国内外知名感恩观教育为基础,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教法,将成功实施的经验,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推广普及。再次,开展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尽快建立感恩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广泛的感恩教育工作的示范和实践,促进各高校人文社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和规划
目前,基于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社会对感恩教育的需要,各高校应站在“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服务奉献于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感恩教育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线上。其目标是通过搭建高等教育德育教育平台,建立高等教育为主,社会氛围为辅,家庭教育为基的“感恩成长、感恩育人、感恩发展、感恩成才”的三位一体感恩教育新模式。感恩教育需要社会、政府和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工作应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积极带动家庭和社会搭建稳固的感恩教育平台,号召家庭和社会倡导感恩教育理念,全力培养学生的知恩图报、珍爱人生的价值观,增加其社会责任心和报答父母、回报祖国、奉献社会的意识。通过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更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理念,形成健全的感恩教育体系。
为保证感恩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高教工作应尽快建立基于感恩教育目标的德育教育规划,包括各高校感恩教育教学规划、高校感恩教育科研规划及高校感恩教育实践基地规划,保证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高校还要开展社会层面的感恩教育宣传活动,建立以高校为支撑平台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基地,明确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理念,倡导感恩教育进课本、进课堂、进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工作,补充和完善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使感恩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各高校要探索有效的感恩教育规律,以国内知名大学感恩教育基地为依托,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的知恩图报的人才服务社会,努力建立多个感恩教育教学示范基地。
其次在各高校掀起感恩教育热潮,编写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工作层面的《感恩教育读本》,将其纳入高校和各部门精神文明工作的战略发展内容。同时在新闻媒体、国家核心刊物建立感恩教育栏目,出版专刊,使感恩教育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促进和谐教育工作,或许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各高校应以高等教育课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为抓手,尽快建立有力的感恩教育机制,为社会负责。高等教育工作能够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大学生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新时期的人格魅力和民族精神。
[1]丰根凤,刘家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3):75-76.
[2]张昭,冯利伟.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J].教育论坛,2007(2):15-16.
[3]《珍爱生命 学会感恩》编写组.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80-85.
[4]张吉.一位母亲求助信震撼校园——感恩教育应入必修课[N].中国青年报,2007-06-09(3).
[5]刘克利.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07-01(26).
[6]谢苗枫.助学贷款违约率六年飙升13倍,大学生怎么了?[N].南方日报,2010-01-12(4).
[7]张小远,胡立先.感恩教育是和谐教育机制的重要基础[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9-20.
[8]凯旋.大学生应学会感恩[N].西安晚报,2007-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