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体系的建设: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3-01-26崔诣晨杨振华袭开国
崔诣晨 杨振华 袭开国
(1.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南京 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南京 210037)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直接。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高校辅导员大多承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与高校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的工作相比,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待提高[1]。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化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得到高度重视,但是师资不足仍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瓶颈”。因此,应进一步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开发与培养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进一步发掘其工作潜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进程中,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心理辅导能力的制约,所以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体系建设具有战略意义。从已有的研究看,随着高校心理辅导活动专业化程度和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心理辅导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事实,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2]。高校通过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减少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进行自身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从而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促进其自我成长。
南京林业大学长期致力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改革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尝试建立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开发与培养的实训体系,以充分发掘辅导员的工作潜能。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心理辅导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体系,必须考虑培养对象的特点、培养规律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与方案,然后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因此,南京林业大学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目标,稳步实施了教育—指导—咨询—预防—干预“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工作体制,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加强了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通过夯实基础、系统强化、技能认证、技能操作等培训步骤,构建了环环相扣的递进式培训体系,以全面培养和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3]。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效果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过程管理
南京林业大学在已经构建起的“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心理保健网和“测评—筛查—干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相关的制度建设,规范了过程管理。例如,在学校的二级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并选配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辅导员;在学生班级设立了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制定并实施了各学院学生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评估权重系数的设置强调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全体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为开展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学校在二级学院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辅导员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其工作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工作: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每学期初制定本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策划本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备案。
②依托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在学生班级设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活动。
③建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值班制度,每学期初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值班安排表》报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备案,并向本学院学生公布;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辅导员每周至少值班1次,每次至少半天,负责接待学生来访及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其他事务。
④建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定期汇报制度:为了及时了解、准确识别、有效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每月月末定期汇总各班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所反映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及时向学院分管领导和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报送《特殊群体(心理障碍疑似)学生档案表》和《特殊群体(心理障碍疑似)学生汇总表》,并协助学校做好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⑤组织本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每年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
⑥协助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和建档工作;并依据测评筛选结果,与负责本学院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起设计应对方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和研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⑧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学校每学年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辅导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给予表彰奖励,并择优推荐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
(二)制定培训计划,实施递进式培训
南京林业大学一方面将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计划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使辅导员能够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专门培训,使辅导员在鉴别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指导心理协会、自强社等学生团体以及特殊群体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
南京林业大学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递进式培训的具体方案如下。
1.一阶——夯实基础
首先,学校建立了岗前培训制度。除组织每位新上岗的专职辅导员参加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试(包括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等专业课程)外,学校还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主题例会等途径开展了以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等为内容的培训,使专职辅导员初步接触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做到活学活用,从而为日后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校划拨专门经费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开展专题研究。此外,不少专职辅导员还承担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二阶——系统强化
学校利用每学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的契机,开办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以“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识别”“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与成长”等为主题,进行讲解与探讨。通过专题培训,辅导员进一步提高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应对和辅导策略,增强了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自觉性。
3.三阶——技能认证
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虽然能使辅导员尽快进入角色,初步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但是绝大部分辅导员受专业背景的局限,在由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的过程中还是比较容易出现“瓶颈”效应。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组织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使辅导员能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初步了解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大力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以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四阶——技能操作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鉴于此,学校在培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辅导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学校举办了辅导员论坛、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辅导员通过分组讨论、情景剧表演(或观摩)等形式,对日常学生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经验交流,从而增强了自主研究意识以及对学生工作规律性的探索与研究。再如,学校安排已经参加了前“三阶”培训的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协助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档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为来访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以促进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和心理辅导技能的提高。
(三)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培训效果
实践证明,经过多轮的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专业培训,南京林业大学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显著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得到彰显。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专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辅导员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心理规律理论,了解大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4];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避免盲目说教、“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同时,辅导员经过心理辅导能力专业培训之后,在对待学生违纪行为、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环境适应性弱、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时,不再是仅仅采取单纯的说教,而是从实际情境、当事人的心理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倾听、心理疏导、团体辅导等方式,适时地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心理卫生保健者。此外,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发展性咨询或者选拔学生干部时,通过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可以较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经过心理辅导能力专业培训之后,在开展学生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工作也更加卓有成效。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助于提升其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从而促使其主动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也将为高校创建学习型、研究型学生工作团队提供人才保障。
因此,高校在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体系建设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系统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1]姚建涛.论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理念的确立与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5(7):123-124.
[2]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
[3]薛继红.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展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42-43.
[4]张学俊,王争印.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初探[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