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3-01-26赵普庆马志宏

中国林业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情商大学生能力

赵普庆 闫 丽 马志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自1990年情商概念首次提出以来,情商理论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用也日益突显,甚至于比单纯的智商教育更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国内外诸多高校也开始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发展情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播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学生潜能的价值、情感和人格等情商因素的挖掘与培养。这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大学生存在“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在就业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学校里成绩优异、遵纪守法的“优等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却赶不上一个成绩平平甚至时常“挂科”的“差等生”。这一巨大的反差正挑战着高校固有的人才评价体系。同时,情商教育滞后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必须引起高校的反思。因此,笔者对高校情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策略与措施,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情商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情商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高校对情商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视,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整个教育体系还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高校的素质教育为例,也还仅仅停留在提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上,忽视了对个体内在世界的改变。此外,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社会对情商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如简单地把情商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专门开展情商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导致情商教育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一)对情商教育缺乏认识

对情商教育缺乏认识是开展情商教育的最大“瓶颈”。由于情商概念相对较为抽象,所以情商教育要从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到真正实施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首先要在认识上形成共识,要通过一些鲜活的事实让整个社会提高对情商教育的认识。情商教育最终能否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乃至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配合和努力。而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弥为珍贵的一步。高校不能仅仅停留在从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脱节这一现象认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协同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共同努力,逐步将这一认识转化为高等教育主体和个体的自觉行为,以提高情商教育的实效。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心理学家广泛深入的研究表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乐主要取决于其情商的高低[1]。目前,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社会期望值高、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压力大。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与调节,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导致其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于最终走上极端,给家人和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而基于新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情商教育,由于缺乏现成的可供借鉴的方式和方法,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在实施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涉及面非常广泛,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与智商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情商主要与个体的情绪驾驭和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高校的情商教育重点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某些特质,如耐心、爱心、宽容、分享、自信、团结、协作、抗挫折能力、适应性、自控能力、责任心等,所以不像智商教育那样便于操作。因此,目前许多高校只是在情商教育的某些点上作了一些工作,不具有系统性,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还出现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无法使学生感受到通过情商教育个体确实能够获益。另外,大学生个体间的情商特质差异非常大,零散的情商教育未必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把情商教育中每一个零散的点连成线,再把这些线连成网,最后把这些网组成面,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情商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将情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把情感智商概括为5种能力,即自我认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2]。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情商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真正尝试将情商教育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上的并不多见。尤其是一些研究型大学,智商教育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被不断强化,“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更是有取代情商教育的倾向。这导致所培养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学业表现突出的“优等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出现明显不适应的问题。有些高校虽然对情商教育有所认识,但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只是简单地将情商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认为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实施危机干预和引导就是开展情商教育了。

(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由忽视了专门开展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丹尼尔·戈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在情商的5种能力中,情绪的控制力是关键,是对自身情绪的认识、管理、激励与约束和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情绪,并通过妥善管理他人情绪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2]。情商的主要作用是强化或弱化人认识事物的驱动力,影响着认识事物的高度,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成分。但是,一些高校认为学生自己通过参与、组织一些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就能够提高综合素质。所以一些高校没有专门开展情商教育,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基本处于学生自我教育的状态,学校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引导,理想信念教育尤为匮乏。这导致一些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四处碰壁,有的毕业生甚至表示在社会上1个月学到的东西比大学4年的积累还要多。此外,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就业难题使得许多家长和学生逐渐对高等教育失去了信心。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和放弃高考等社会现象都迫使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人才培养的定位。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策略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更应该注重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将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根本目标。要提高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转变教育理念;其次要调整学生评价的机制和体制,使其真正发挥导向作用;再次必须将情商教育与学业和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日常教学等结合起来;最后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导作用,从而尽可能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其就业后能够很快融入社会。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高校推进情商教育的前提

“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好学生”“好学生进入职场后,一定会成为好员工吗”,针对当前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后频频出现的“跳槽”现象,高校必须重新思考这2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并深刻反思当前的高等教育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首先,学校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与职场对员工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高校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判;而职场注重的是对结果的评判,通常简单地把企业利润作为员工的业绩来评判。所以相对来说学生在学校的压力较小,这也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怀念大学时光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在能力的要求方面,学校对学生与职场对员工的侧重不同。高校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商是优等生评价的重要筹码,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已经几乎使高智商成为优等生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在职场上智商仅仅是个敲门砖而已,真正决定大学毕业生能否融入社会并取得更大成就的是情商的高低。所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那些曾经游离于教师目光之外的“边缘学生”和“问题学生”反而如鱼得水,不仅工作业绩出色,而且获得了周围同事的好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受学生情商影响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恰恰是高等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

最后,学校与职场对人才评价的维度不同。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学习成绩为主线。而公司等职场招聘的是最合适的人,却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3]。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学生在学校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以后事业成功。只有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且具备较高情感能力的人,才可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才更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4]。

因此,高校开展情商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应尽快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改革与完善学生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发挥情商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充满激情、勇于接受挑战、敢于不断创新和尝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将情商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是情商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情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均与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有关,甚至影响和决定了大学生今后事业发展的成败。

首先,大学生情商教育侧重于对学生个体的现有资源进行“盘点”和运用,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培养积极向上、不怕困难、乐观的人生态度,实现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相互融合的最大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大学生今后职业能力的形成指明方向。

其次,大学生情商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现实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明确个人发展的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相关措施,从而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再次,大学生情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致力于指导学生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职业方向、学习态度、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情商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性、必要性正日益突显。

因此,只有将大学生情商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紧密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保证情商教育取得实效,也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将情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情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情商概念的提出源于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但情商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情商对其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职业成就的取得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就业的心理问题,如盲目乐观、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也正是情商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是同样适用于情商教育的。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正确的就业观。而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中的情商教育势必将心理学与情商教育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情商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所以情商教育也应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因此,高校应把情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作为情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建立相互呼应的一些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确保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应通力合作,将大学生情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借助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和理论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指导学生就业,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促进情商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是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理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增添砝码。而高校的情商教育应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从情商的自我认识、情绪控制、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认知他人、人际交往5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持续性教育。首先,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真实案例的讲授以及专家讲座、企业论坛、选修课、职业训练营的开设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勇于承担、不怕困难、富有责任心的品质。其次,通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职业见习、“挑战杯”等各类学科竞赛、职业发展指导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就业和创业的自我筛选、自我准备。

(五)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是情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市场经济对多层次、多功能、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在教学理念、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必须有所变革,将学校的情商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切实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首先,高校要积极联系知名专家、著名企业的成功人士、取得优异成绩的校友担任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师;要借助社会上的专业咨询力量,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要加大对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回访,征求相关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尝试校企直接对接,通过实施菜单式跟踪培养,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相关的专门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教育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高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要使他们对精英教育的期望转变为对大众化教育的合理定位;同时,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就业形势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家长,使家长的就业观念更加科学、合理、务实,能够理解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准确地自我定位,也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措施

有关情商教育的理论认为,情商的高低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情商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情商教育应围绕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情绪、百折不挠的毅力、执著追求的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展开,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教育理念,开设情商教育方面的课程,将情商教育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中

首先,高校要把情商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可通过专门设置有关情商教育的选修课,或者将情商教育内容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从感恩教育、亲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革命传统教育等入手,积极开展情商教育,使每个学生都了解情商的概念内涵以及情商在人生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情商教育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商、体会情商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注重情商的培养和提高。此外,还应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纳入到情商教育中。

其次,高校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情商测评体系,将情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个人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质塑造、职业体验等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合理规划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通常,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新生入学时开展的专业素质教育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就读专业的认识也是从最初的直观、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较为清晰、深刻的理解,因此情商教育中自我认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应与这一不断深入的过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二)营造情商教育的氛围,注重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提高

大学生要全面发展,除了要学好专业课外,更应该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结合个人的爱好和自身特点,全面提高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通过开展与情商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情商教育的氛围,引导大学生重视情商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训练营、素质拓展等活动以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求职面试应聘技巧和挫折教育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应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并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锻炼团结协作和抗挫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情商[2]。

(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情商中的主阵地作用

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可能是“现成的专家”,而只能是“潜在的专家”[5]。而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包含着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内容。因此,高校应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在提高大学生智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情商教育融汇于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要鼓励学生通过暑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锻炼工作能力;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情商过程中的作用,将顶岗实习作为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身定位、提高情商的重要渠道。

(四)动员各方力量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实效

情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学工干部、家长的作用以及校友、朋辈的榜样作用。在高校,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师除了专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学工干部之外,就是专业任课教师,所以学工干部和任课教师在大学生情商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大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实践中,专业任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的压力较大,所以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强调专业任课教师在大学生情商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所有教师的情商。只有情商高、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沟通,才能以自身积极的行为和思想影响学生,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同时,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家庭的作用。尽管许多大学生远在外地求学,可是在通讯和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家长已成为学生情商教育中不可低估的力量。家长情商水平的高低,在学业、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态度和认识,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最后,大学生情商教育还要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是知名的校友和企业家以及朋辈中优秀分子的作用。首先,丰富的校友资源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校友不仅是拓宽大学生就业市场、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力量,而且他们的亲身经历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他们的现身说法会使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专业、就业、创业等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走访校友的活动,一方面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拜访校友、开展调研,使他们更为直接地了解专业的出路;另一方面通过邀请校友回校开展经验交流、举办学术报告会,或者聘请校友担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师等,使大学生与校友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从而增强学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将有利于促使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就业指导转变为为了自身的发展而积极为就业做好学业准备、心理准备和情商准备。其次,高校还要格外关注的是朋辈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某些高校正在尝试的“导生制”和“学长导航”等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借鉴。

总之,高校是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专门人才的基地。目前,尽管有些高校对开展情商教育已经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情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和新兴领域,在各高校对情商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其切实开展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高校要与社会、学生家庭紧密联系、有效联动,借助一些有效的实践载体,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情商教育,从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早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琴,张卫民.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275-278.

[2]童毛弟,袁瑜.从构建和谐校园视角谈强化大学生情商教育[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21(4):93-96.

[3]唐晓芸.好学生为什么不一定是好员工[N].中国青年报,2011-03-29(11).

[4]唐柏林.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基本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08(5):167-169.

[5]朱影,王风辉.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几种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62-63.

猜你喜欢

情商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二则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