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为例
2013-01-26刘志坤吴成林王亚伟
刘志坤 吴成林 王亚伟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杭州 3113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以及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2000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数已经是1949年的77倍。199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招生28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增长47%;成人高校招生116万人,比上年增长近16%。同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增加76万人,增长22%。因此,1999年成为建国以来普通高校发展速度较快的年份之一,自此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一、大众化教育的特点与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
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就是层次类型多样化,但大众化教育并不是否定精英教育,所以大众化教育要保证教育质量及其多样化。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办学主体、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1]。教育质量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核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是多样化的,既需要培养学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等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而后者的社会需求量是数以千万计的。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不是2个矛盾对立、非此即彼的概念,所以大众化高等教育并非完全摒弃了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性、应用性、职业性特点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的大众化教育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旨在培养学术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传统的精英教育。因此,传统的精英教育基本上是单一的本科教育,所培养的是学术型高级专门人才,相应的课程设置也着重于传授与研究“高深学问”。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其核心特点就体现在教育质量的多样化上。也就是说,不同的高校处在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的社会适应面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不同规格、不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方面,所培养的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面临着“高能低就”问题,即高文凭、高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只能从事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培养严重缺乏。因此,如何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现教育质量的多样化成为各高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于是,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应运而生。
(二)高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2]。同时,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学生以事业和产业报国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推动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并加快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从而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和系统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中心,推进创新,注重实践,通过卓有成效的科研和产业发展,在学校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机制,从而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企业得益于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应甘当配角,不断将大学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与企业自身的科技升级需求相结合,从而促进高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和科研优势尽快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
为此,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系统构建了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了立足校内平台实行学研结合以及依托企业平台推行产学联合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在不改变学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对教学计划的有效补充,开创了第1课堂仍以学校为主导、第2课堂由学校和企业及学生多方面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从而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途径
(一)立足校内平台,实行学研结合
1.实行“3+1”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3+1”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大学本科的前3年通过适当增加课程学时,重点加强学生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最后1年通过在2个以上企业的生产实践,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实施的“3+1”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及将实践教学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学管理、产品标准完善、环境与质量体系论证等内容紧密结合,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2.全面对外开放实验室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依托学院的实验中心,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开放性实验,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30%左右,加强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开展第2课堂的学习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工程学院还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通过开放实验室吸引企业来校合作,形成校企间较为密切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从而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推动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3.建立校内创新基地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依托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发中心等,自主设立校内创新基地;并吸引企业来校共同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围绕市场需求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服务。
4.开展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
浙江农林大学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拨款专门用于资助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特别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并由企业出资设立一批奖学金以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项目,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科研项目、参与专题研究以及开展各类科技活动,不仅能够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能够提高创新能力。
5.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从2002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通过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专项科研项目,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设计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工程学院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独立或联合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创新课题的申报程序,配备专门教师对学生课题的申报及实施予以指导。
(二)依托企业平台,推行产学联合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制造业正由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变。而这一艰巨的任务将主要由企业承担,企业将逐步成为创新主体,这是经济发展总趋势所决定的。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有资本投入、生产设备改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以及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是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于管理、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来说,其占领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意愿尤为迫切。企业的迫切需求与定位于面向基层、低重心办学的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根据浙江木业产业“两头”(资源和产品)在外、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加工制造整体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的实际情况,相关的各层次企业都急需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企业愿意也急需实质性地加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行列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中,企业凭借其自身的优势也会大有作为的;特别是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与高校相比,企业更具有比较优势。基于此,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积极依托企业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推行产学联合。
1.全程参与方式
全程参与方式的形式有2种:一是某个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的企业有中国圣奥集团、浙江中冠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杭州炬日家具工业有限公司等;二是不同的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是由钱王驾校、元通公司共同参与完成的。
第1种全程参与形式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与中国圣奥集团共建的“圣奥班”、与杭州炬日家具工业有限公司共建的“炬日班”这2个创新班。所谓创新班,就是企业与学校签署协议,由企业出资、学校提供教室等教育资源共同建立以培养本行业高水平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创新班级。创新班的学员在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后,要利用周末、假期和课余时间学习家具设计、研发、管理、营销等知识与技能。与学校其他培训班不同,创新班学员的导师除了有学校的专家教授之外,还有企业选派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优秀的部门主管、技术骨干等。此外,创新班采取公司化管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以及公司相应的晋级制度,按月从企业领取200~600元不等的“工资”;学员如果学会了组装家具、打磨家具、裁剪家具或者操作封边、喷涂工序等技能,还能拿到1 500~2 500元不等的奖金。创新班的学习和培训使学员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从课堂到市场的无缝连接。例如,为了让创新班学员的设计水平能够与国际接轨,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特地到意大利等国聘请国际顶级设计师为学员介绍先进的国际潮流资讯以及传授他们的设计经验。这样,创新班学员不仅专业技能得到了增长,而且所设计的作品距离实际产品更近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作品可以被企业直接使用。因此,创新班学员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行业观察的视野都远远超过一般的学生,而且在求职时成为被抢的“香饽饽”,更成为企业研发队伍的后备力量。
第2种全程参与形式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通过构建相对完善的院内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训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近几年来,工程学院根据专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与相关的生产单位紧密合作,构建了集职业培训、技术推广、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从而使学生在实训中不再像在传统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那样被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每个实训阶段可以分别在不同的企业进行,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了解完整的工作程序和原理,通过在不同的企业群分阶段地进行实习体验培养完整的职业能力。
2.智力借用模式
智力借用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薪酬等手段,聘请在校学生成为公司不在编的设计师,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等短期服务。这种模式是企业借用高校智力最常采用的一种模式。企业对有突出科研能力的在校学生进行短期聘请,使其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从短期的经济投入效率看,构建“虚拟”的智力团队比在企业建立实体的研究开发团队更经济,而且能获得更多的回报。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智力借用模式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浙江百利威玩具公司与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的合作。百利威公司在学校设立了研发中心,学院教师可以申请研发中心的科研项目,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小课题,指导学生通过申报小课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系统的训练、知识面得到拓展、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力借用模式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实验室智力借用,即企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借用、聘请在校学生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学生在为企业搞研发时可以不必离开所熟悉的校园实验室平台,从而可以充分享受在企业无法享受到的高校浓厚的、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
3.先期聘用模式
所谓先期聘用模式,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开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适用性人才。例如,从2000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与厨房专业化企业方太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由方太集团提前近1年到学校对大学3年级学生进行先期预招聘。被预招聘的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名准员工可以深入到生产制造现场,被安排到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岗位、产品质量检验岗位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并对其实行与现场操作人员和管理技术人员一样的考核标准。经过3个月的适应性基础训练后,被预招聘的学生再到相应的部门挂职半年,最后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和专长分配工作岗位实现就业。这样,学生在企业通过接触生产实践或实际的工程项目,熟悉了现代化生产工艺,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丰富了实际的操作经验。校企合作采取的先期聘用模式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同时,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实现了零距离对接,保证了工程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每年都在92%以上。
4.悬赏攻关模式
所谓悬赏攻关模式,就是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为在校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出资鼓励学生经常性地开展小革新、小改造、小诀窍、小发明等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企业在遇到某些工程建设、生产工艺和设备上的“瓶颈”问题时,会出资设立“悬赏性”的攻关项目,组织学生团队在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技术攻关。这样,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在校学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应变力、创新力和竞争发展力。悬赏攻关模式与智力借用模式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共同点在于都是企业引进高校的技术力量,区别在于悬赏攻关模式下企业在单个项目上的出资力度较大。
三、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地方高校自身的进步[3]。高校通过整合多方的社会资源,为“象牙塔”与社会的对接架起了桥梁,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不断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当然,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要在价值观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这样才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实现产学研三方的共赢[4]。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通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路子,达到“一箭多雕,实现多赢”的目的,逐渐使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走上多赢的良性循环道路。
同时,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不仅可以拓宽其智力引进渠道和丰富人才储备的方式,可以从高校庞大的人才库里招聘到最合适的专业人才,而且可以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价值,通过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科研项目和出资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大奖赛等途径回报教育的智力供给,进而也为后续的人才引进奠定基础。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也使大学生在校园里不仅学习到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学校期间就学到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社会生存之法;尤其是使大学生到毕业时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能够顺利地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此外,企业设立的各项奖学金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使他们摆脱了经济上完全依赖父母的状态。
[1]刘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8):108-112.
[2]李焱焱,叶冰,杜鹃,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98-99.
[3]刘莉.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8):37.
[4]徐国荣.地方高校产学研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