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本思想的“知山知水”办学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2013-01-26庞有祝李耀明

中国林业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办学文明

庞有祝 李耀明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北京 100083)

办学理念是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对办学思路与策略的高度概括,反映了一所大学办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是高校的灵魂和文化象征,所以一直广受重视。北京林业大学自创办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和积淀,凝炼出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从“治山治水”、单纯改造自然到“知山知水”、遵循科学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升华,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学校承担的引领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在办学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凝炼和发展特色学科,为推动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培养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北京林业大学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知山知水”理念中的人本思想

北京林业大学所秉承的“知山知水”办学理念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1]。《易经》以天、地、人解释卦画,致人于天地之间,通过天、地、人的关系判断吉凶,说明人在自然秩序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和作用。《老子》提出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说明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应顺从天道。《礼记·中庸》提出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思想,从道德意义上主张人通过自律实现与生存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宋代儒学家张载所云“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逸人”[2],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相对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人更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知山知水”,符合《孟子》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倡导的从心灵认知到对自然真相认知的规律。“知山知水”理念,以人为主体,立足于人类通过在自然界中的实践不断总结规律、认知自然以达到更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提出的“知山知水”办学理念突出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高度概括了北林师生“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历史使命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办学实践。随着学校从以林业为主的专业型大学向综合型大学的发展,“知山知水”理念从单纯的认知和改造自然升华为遵循科学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坚持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知山知水”办学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解决好“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的途径。因此,构建尊重自然、崇尚绿色的校风是实践这一办学理念的基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3大职能的依靠与保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人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

二、构建良好校风是实践“知山知水”办学理念的基础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学校群体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3]。营造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文化环境,以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艺影响和感染学生,培养具有坚定的绿色职业信念、强烈的求知欲望、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践“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办学理念的基础。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黄色)文明和工业(黑色)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社会文明形式[4-5]。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在青年学生价值观、成才观的养成中融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以作用于学生复杂的非理性领域,陶冶和感化其思想。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中国绿色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营建引领生态文明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知山知水”教风和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学校要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利用学科优势,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其次,学校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校本课程、绿色校园活动等载体,加强宣传,扩大生态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再次,学校要强化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融入生态文明主题,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习惯,培养传播绿色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教风

教风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教师的优良品德可以通过教育实践转移到学生身上,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要培养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绿色事业接班人,育人者就必须坚定“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理念,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内涵,以德育人。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意识教育,帮助教师提高职业认识、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使教师不断净化和提升自我、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正如竺可桢先生所说的“假使大学有很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培养出博学笃行的学者”[6]。这就要求教师在践行“知山知水”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必须以推动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惧艰辛,深入自然,认知自然,探索自然规律,以求真、求实、创新、求变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用心灵唤醒心灵。

(三)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优良学风

学风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端正学风,就是要求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进取的求知精神,充分利用宝贵的青春年华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从而努力为推动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培育优良的学风,学校首先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要“高标准、严要求”,使不正之风没有继续蔓延和生存的条件,使有损学风建设的行为得到遏止和消除;其次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分阶段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发挥每个专业教师在学生的专业引导和专业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是推动祖国林业和生态环境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学生只有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才能促进“比、学、赶、超”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践“知山知水”理念的保障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教师队伍的道德素养、专业素质、梯队结构等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办学理念的践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要以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为保障。

(一)立足实际,正确把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知山知水”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当前社会需求的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林业人才,所以高校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的发展必须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知山知水”办学理念确定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应着眼于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专业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行业需求,并通过科研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也才能够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培养和引进并重,推动师资队伍协调发展

“知山知水”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始终使教师队伍保持一种生机和活力。因此,一方面,学校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包括引进人才和自有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关注人才的发展预期和现实需求,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其次,要注重学术骨干和后备力量的培养,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师资队伍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避免学术断层、教师青黄不接局面的出现。最后,要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激励力度,造就站在教育和科技前沿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为了避免学术近亲繁殖,学校要坚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方针,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水平突出、师德出众的骨干教师,以补充和完善教师队伍。

(三)培育大师级优秀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学术水平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教授曾指出:“一所大学的质量并不取决于他所拥有的教学大楼,也不取决于他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要是不能将最优秀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吸引到这些建筑中,那只能是金玉其表。”[7]这一观点与民国初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学非大楼”之论如出一辙。可见,大师在大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应是大师的培育。因此,学校在制度上要健全大师的培养机制,从政策、条件提供方面吸引或培养大师级优秀人才;要营造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要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在围绕重点学科和重点领域的需求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重视引进相关学科的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此外,学校应该在现有人才中定期选拔一些优秀学术带头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专项资助和其他鼓励政策,为其提供大干事业和干大事业的平台,促进其快速成长。

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实践“知山知水”办学理念的根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立人”是大学的根本宗旨。“知山知水”办学理念的实践,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高品德、强基础、重实践”的现代专业人才。

(一)立足当前,突出“知山知水”的人才培养特色

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要立足于当前社会的需求,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和人才质量的要求。因此,在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应在“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实际的办学力量,把突出行业特色和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作为办学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学校要在继续发挥林学、水土保持、园林等传统专业优势的同时,结合自身在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所具有的特色,加强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为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培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林业行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实践环节。只从书本上或者只坐在教室中是无法真正“知山知水”的,只有走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才能够正确地认知自然、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才能够运用所学推动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既能够满足该门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项目,将实践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技能。其次要创建和完善实践条件。学校要采取建设和开放专业实验室、根据需求建设综合型野外实践基地、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实践基地等措施,为学生塔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明确使命,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知山知水”办学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的探索。所以学校所培养的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者和生态文明推动者必须明确这一使命,并以此作为在成才道路上前行的强大动力。因此,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为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奋斗终身的职业理想,通过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服务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本领、热爱林业、献身事业;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视和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国家的命运、前途,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勇于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生态环境建设的光荣使命。

[1]丁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视阈中的人与自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9-10.

[2]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65.

[3]仲波.大学校园文化浅议[J].教育评论,1987(4):14-15.

[4]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实现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2):9-13.

[5]林震.知山知水知文明[J].国土绿化,2007(12):16.

[6]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9.

[7]杨福家.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迷惑[N].中国青年报,2004-11-17(09).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办学文明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请文明演绎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漫说文明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对不文明说“不”